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3年3月1日 · 隆. 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教授. 現行保險公司的資產部分,已按照國際財報編製準則IFRS 9執行,簡單來說,目前保險公司將資產投資在市場上,除了一些特殊的考量外,理論上都會用「公允價值」來評估,因此資產便會隨著市價價值的起伏而波動。 而在負債層面,理論上也應該與資產一樣有相同的衡量標準,如此保險公司才能在資產與負債上進行更精準的匹配,但因為技術上的原因,負債部分無法與資產同時採用相同的標準,因此必須等到2026年,新的負債衡量制度IFRS 17上路,屆時保險業的負債與資產會採一致的評量基礎。 總體而言,接軌IFRS 17除了影響資產及負債面上的計算外,因為會有全新的負債、淨值與績效的計算方式,因此會間接影響未來的保險商品走向,以及業務通路的銷售與管理。

  2. 2024年2月1日 · 保額繼續率:通常用來評估壽險公司的危險保額變動狀況及清償能力狀況,是一項反映公司經營能力的指標。 根據期繳的特徵不同,繼續率還可以進一步細分,如分為13個月繼續率、25個月繼續率等。 有些保險公司統計的是14個月、26個月的繼續率,而非13個月、25個月。 差別在於各家公司保單繳費的寬限期(有的客戶在保單繳費日雖然沒有成功繳費,但會在寬限期內補上。 而在統計繼續率時,也會將這部分保費統計進去)不一,有的是30天、有的是60天。 如果寬限期是30天,則繼續率的統計時間為13個月;如果寬限期是60天,則統計14個月的繼續率。 不過從業務的角度來分析,不管是13個月還是14個月的繼續率,本質上差別不大。

  3. 2024年3月1日 · IFRS 17是一個針對保險合約負債設計的財報會計制度,改變了整個計算基礎,把壽險負債面用公允價值來評估,而不僅限於資產面,目的在於提升財報經營資訊的透明度,讓投資人能以普遍並一致的方式,來檢視各家保險公司的財務報表。 現行的會計制度IFRS 4,將保險負債評價為帳載準備,採鎖定(Locked-in)利率為計算基礎,不隨市場利率波動;保險公司可依照投資策略來決定金融資產配置及會計分類,進而決定資產價值在會計帳上是否要與市場狀態連動,而這樣的會計制度,容易致使公司追求資產收益最大化,導致資產會計與幣別錯配。 在接軌會計制度(IFRS 17)後,保險負債的評價會反映現時利率水準(波動),資產需與保險負債的特性匹配,才能降低損益與淨值的波動。

  4. 2018年6月1日 · 自費醫VS.健保醫. 健保給付的醫療材料往往是效果最陽春的類型,安全性與實用性雖然都得到實證,但使用時間與效果相對較差,如果想要長久使用,如人工關節、人工水晶體、塗藥支架等,就需要自費使用更好的材料,以免幾年後就需要定期更換,甚至是造成下一次的傷病風險來源。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自費材料常常是針對特定情況而設計,因此需要針對患者情況選擇特定材料。 如果是植入式的材料,還需要考慮材質過敏、耐用年限等問題,經多方考量後再做挑選。 自費手術. 現代外科手術從十九世紀發展以來,至今已是最廣為人知的醫療技術之一。

  5. 2018年7月1日 · 信達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所長/國際及臺灣會計師、IARFC國際認證財務顧問師協會講師、CFP認證理財規劃顧問. 一般來說,公司資金須在與業務有關 的範圍內做合理運用,然而臺灣大 多的中小企業屬一人公司或家族企業,此 類公司銀行帳戶常與股東個人間有混用的情況發生,在資產負債表的表達上會以 「股東往來」表示,而股東往來屬資產負債共同項目,若為公司將資金借予股東或他人,則對公司而言屬於債權的一種,會 列在資產負債表的「流動資產」項下;反之,則為股東將資金借給公司,對公司而 言為一種債務,列在資產負債表的「流動負債」項下。 流動資產項下的「股東往來」 係將公司資金轉出至個人帳戶,公司銀行存款因此不足,導致公司帳上產生借貸方的差額,故帳上可能因此有股東往來、其他應收款或暫收款等會計項目。

  6. 2018年10月1日 · 1439. 胡碩勻. 國際與臺灣會計師CPA/CFP/信達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所長、IARFC國際認證財務顧問師協會講師. 上期介紹勞務及信用出資的相關課稅規定,但是對於新創團隊而言,除了用現金以外的財產出資外,尚有另一項選擇——「技術」,然而技術入股是什麼? 在稅務上有什麼規定? 是否需要課稅? 如何課稅? 二 一七年有一則新聞,標題是「稅率嚇死人,浩鼎員工成賣身奴」,當時由於大家對解盲結果抱著希望,因此很少人出脫股票,而後解盲結果未達預期,股價下跌,浩鼎陷入空前風暴。 在禿鷹和政治角力戰中,股價持續下修,即使那時的價位還有價差,但有不少員工基於維護公司下,仍堅持長期持有信念,只是這一個力挺公司的結果,換來卻是一張天文數字的扣繳憑單。

  7. 2018年5月1日 · 隆. 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專任副教授. 本期專欄我認為有一關鍵議題值得討論——「保險業是否該重新認識他的年輕客戶 」這是在數位金融時代,以及進入金融科技時代的當口,保險業者必須要重視的未來關鍵課題。 比較需要擔憂的是,目前金融業的經營者絕大多數都不是年輕人,他們距離年輕已有一段距離,過去他們在養成教育或是成為主管的過程中,面對的都是現在已經很成熟的客戶群體,再隨著成為主管,圍繞在他們身邊的人,也都是跟他們差不多的人。 就好比在職場中,30歲進入公司從基層開始做起、35歲當上了基層主管、40歲坐上了部門經理、45歲可能當上協理或副總經理,到了50歲時掌握了公司很多的決策權,身邊的人基本上都沒有換,共同決策者幾乎都是同一群人,但是面對的客戶卻是一直改變。 決策者看不到下一個世代的樣貌.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