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5月20日 · 2002年3月林曉峰接受電台訪問時承認與拍拖十二年的潘菁華分手同年6月林曉峰與康子妮拍拖同年12月19日林曉峰與康子妮在香港遊艇會舉行婚禮。 2003年9月11日康子妮誕下長子林寶,2004年9月24日再誕下次子林熙。2020年9月,康子妮公開承認已與

  2. 林曉峰與潘菁華自1990年開始相戀2000年潘菁華在使用噴槍製作玻璃工藝品時發生意外除上半身燒傷外更不幸毀容林曉峰事後公開表示會照顧潘菁華一生一世2001年林曉峰與 康子妮 同擔任華裔小姐競選司儀而認識並發展感情2002年3月林曉峰接受電台訪問時承認與拍拖十二年的潘菁華分手。 同年6月林曉峰與康子妮拍拖,同年12月19日,林曉峰與康子妮在香港遊艇會舉行婚禮。 2003年9月11日康子妮誕下長子林寶,2004年9月24日再誕下次子林熙。 2020年9月,康子妮公開承認已與林曉峰離婚 [5] 。 林曉峰是娛樂圈知名的羽毛球好手,曾與 趙增熹 一同參加全港羽毛球錦標賽,又參加過香港公開賽混合雙打賽 [6] 。 入行经历. 1993年:林曉峰加入 有線電視.

    • 生平簡介
    • 潘霍華的神學
    • 潘霍華的新娘
    • 參考文獻
    • 外部連結
    1906年2月4日出生於德意志帝國布雷斯勞,家中共有八位兄妹,排行第六。
    1912年:父親任職之故舉家遷至柏林。
    1918年:二哥華特不幸戰死沙場,留下聖經遺物由潘霍華收藏終身沒有離開。
    1921年:參加堅信禮課程。

    基督論

    潘霍華的一生年日不長,因著他參與反希特勒的事件而被判刑身亡,推估他大概只有短短的十年發展他的神學。雖然他的生命太短暫,但是他所留下的著作或是影響卻不曾中斷。這兩本書籍乃是《基督論》以及《倫理學(英語:Ethics (Bonhoeffer))》,前者乃由學生將他的課堂講課筆記整理,後者是瞞著納粹警察藏起來的片斷手稿。 歐漢契曾指出:「在潘霍華人生分為三大部分,就是任教於柏林大學時、參與教會抗爭和在認信教會的教導時期,以及反抗希特勒政權時期。在這些階段裡,基督論始終是他內心的思考準則,也是一個堅定無比的想法」。他終其一生不斷的思考質疑的問題就是:「耶穌基督是誰?」潘霍華受到與他最親近的巴特影響,兩人的觀點都認為,神藉著耶穌基督,也唯有耶穌基督啟示了神祂自己;而這種的自我啟示(基督論)是神學和倫理學的中心。 他在《基督論》裡的神學中說到:「基督的福音是經由教會這個群體才得以彰顯出來,福音先令教會感動,使其可以用信心承認基督,並且相信基督就是真理。」潘霍華分享說瞭解神學必須合乎聖經並且以聖經作基礎。而還有一個觀點是大家所熟悉的是在《追隨基督》裡的重價恩典的比喻,他沈重的說:「廉價的恩典是...

    潘霍華的十架神學

    潘霍華的十架神學有一個主要特色,就是其焦點的凝聚方式,可以證明他對於路德的忠誠,而且他本人又有建構這種神學的創意。他這一方面的創意,有一部分在於,他把神的能力和軟弱,作為控制十架中心神學的中心思想。十架神學所要具備的五種基本特質:1.以作為一種啟示神學來說,十架神學跟理論思辯的對比非常鮮明。2.神的啟示乃是一種間接與隱藏的啟示。3.認識神啟示的管道,並不是作工,乃是受苦。4.神隱藏在祂的啟示中,所以神的知識乃是信心的問題。5.認識神的方法在於實際受苦的心志。潘霍華認為基督讓他自己被推向世界並被釘在十架上,祂在世上是軟弱而且無能的,這更精確的指出,這是唯一的道路,使基督能與我們同在並幫助我們。 潘霍華的恩典觀點 潘霍華認為恩典有兩大類,廉價的恩典與重價的恩典。廉價的恩典就是在市場上所販賣的恩典,有如廉價商場所叫費的貨品一樣。聖禮,赦罪,以及一些靈性的安慰,都在割價求售之中被拋售了。恩典被人看為是教會無盡窮的寶庫,教會用不著查詢或予限制,就可以用慷慨的手博施福惠。廉價的恩典就是將恩典作為是一種教義,一種原則,一種制度。它只宣講罪得赦免為一般的真理,上帝的愛被視為是基督教的上帝「概念」...

    瑪利亞·馮·魏德邁(Maria von Wedemeyer),他們相識於1942年6月,一個已經在神學上有自己的見解,並從事反抗運動的牧師,一個只是剛取得高中文憑,前途充滿可能性的年輕女孩,他們的年齡相差一大截(十八歲和三十六歲)。瑪利亞的外祖母,是反抗納粹黨地下支持者,所以他們是在外祖母家相遇的。瑪利亞的父親和哥哥先後都在1942年戰死於俄國前線,在她們家憂傷時,潘霍華給她們很多的安慰。在1943年4月5日,潘霍華在柏林的家中被捕,送至監獄,他們只能藉著通信、探監的時光見面、聯絡,在這段時間,他們才互相認識彼此。但是在1945年夏天,她接到潘霍華死亡的消息,之後進入大學念數學,然後到美國留學,並當了電腦公司經理,結了兩次婚姻,但都離婚收場。她是個性堅強,在事業、家庭兩頭忙時,因不注重身體,...

    書目

    1. Fant, Clyde E. Bonhoeffer: Worldly Preaching. Nashville and New York, TN and NY: Thomas Nelson INC., Publishers, 1975. 2. Reist, Benjamin A. The Promise of Bonhoeffer. Philadelphia and New York: J. B. Lippincott Company, 1969. 3. Woelfel, James W. Bonhoeffer’s Theology: Classical and Revolutionary. Nashville, TN: Abingdon Press, 1970. 4. 周學信:《踏不死的麥種:潘霍華在納粹鐵蹄下的神學省思》。台北:華神出版社,2006年。 5. 黃德榮 等:《潘霍華對生命的啟迪》。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組,2001年。 6. 潘霍華:《追隨基督:作門徒的代價》。鄧肇明、古樂人 譯。香港:道聲出版社,2008年。 7. 蕾娜特·溫德:《力阻狂瀾:潘霍...

    (繁體中文)天天發出信心的呼喊——潘霍華誕辰一百週年紀念專輯
    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資料取自陶理博士主編的《 基督教二千年史 》)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3. 其他人也問了

  4. 她也到世界各地參加演出,是首位遠赴 美國 表演的華人歌手。 1967年潘迪華成為 無綫電視 《 歡樂今宵 》啟播時七名台柱之一。 後來她成立了自己的唱片公司。 1975年她灌錄了最後一張唱片聖誕頌歌》(A Christmas Carol,1975)。 1972年潘迪華正式開始監製由其主演的音樂舞台劇白娘娘》,改編自《 白蛇傳 》,由 盧景文 執導, 顧嘉煇 擔任作曲,潘迪華飾演「白娘娘」、 鮑立 演「許仙」、 森森 演「小青」及 喬宏 演「法海」,耗資百萬港元,由3月12日開始,在 樂宮戲院 演出,合共公演60場,是香港首部華語音樂劇,但賣座平平,潘迪華因而損失慘重。 但劇中之歌曲《愛你變成害你》一直風行至今。

  5. 志豪(Poon Chi Ho,1981年5月26日—),生於香港,香港已退役籃球運動員,司職控球後衛,於2002年與中國男子籃球職業聯賽球隊明基新浪獅簽約成為首名進軍CBA的香港人並是前香港籃球代表隊的控球靈魂和首席控球後衛。

  6. 香港電台電視部. 港台電視31. ViuTV. 喱騷. 另類演出. 角色扮演. 歌唱. 電影. 廣告. 軼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潘杰寧. 香港繁體. 潘杰寧 (英語: Kelena Poon Kit Ning ,1985年11月2日 — ), 香港 藝人、客席講師、心理輔導師 [1] 。 簡歷 [ 編輯] 潘杰寧生於香港,籍貫廣東 寶安 。 她在中學時期就讀 文科 ,於2002年的 香港中學會考 考獲22分,2004年 香港高級程度會考 中國語文及文化科 考獲A級成績,並畢業於傳統名校 嘉諾撒聖瑪利書院 。 在她完成中學的 預科 課程之後,就讀 香港大學 社會科學學院,主修 心理學 並繼續她的學業。

  7. 潘迪华 (英語: Rebecca Pan ,1930年12月29日 — ),本名 潘宛卿 , 香港 女歌手。 生于 上海 , 祖籍 江苏无锡。 個人履歷. 潘迪華,原名潘宛卿,1930年生於於 上海 ,後隨家人移居 香港 。 [1] 18岁時获得机会录制 流行歌曲 ,代表作是 印度尼西亚 民歌《 梭罗河畔 》( Bengawan Solo )的英语版。 1957年正式开始职业歌手生涯,先在夜总会做歌手,至20世纪60年代,其歌唱事业到达顶峰,成为香港60年代著名歌手,被誉为五大歌后之一(另外四人是 潘秀琼 、 顾媚 、 崔萍 、 静婷 ),此时她仍沿用本名“潘宛卿”。 1964年,她同 伦敦 EMI唱片公司 签约,成为香港第一位签约英国EMI的歌手,另外她也是香港第一位有歌迷会的歌手。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