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9月1日 · 盧郁綺. 通過. Advisers財務顧問雜誌.com. - 2021 年 9 月 1 日. 1677. 0. 隨著醫療技術不斷進步及引進,民眾在醫療上的選擇愈來愈多,自費項目亦琳瑯滿目。 本次特別企劃透過不同科別的5位醫師,解析自費項目的必要性,並且分享對商業保險的看法。 近5年,臺灣醫療自費項目愈來愈受重視。 臺大醫院急診醫學部外傷及毒物科科主任方震中點出他的觀察:「大家都不希望健保費上漲,基於健保永續原則,自費項目愈來愈多將是目前趨勢。 方震中回憶,10年前自費項目偏少,甚至幾乎沒有。 過去,當病人家屬哭著拜託他:「醫師,只要能把我家人救起來,多少錢都沒問題。 」方震中都會回應:「不用啦,健保都有給付。 「隨著海內外醫療的突飛猛進,我愈來愈不敢講這種話。

  2. 2023年12月1日 · 通過. Advisers財務顧問雜誌.com. - 2023 年 12 月 1 日. 433. 0. 「一場好的演講要把聽眾做為主角。 」國泰人壽展業豐原通訊處首席行銷總監廖鴻儒以保險業務員的所需所想出發,先是總結出自身3項重要的從業理念,分別為勇敢、專注以及感恩,細探其中細節,就會發現在行業績優及長久定著的關鍵。 勇敢──加入保險業,就是一件「勇敢」的事. 談到保險業務員這份職業,多數民眾都帶有較為負面的刻板印象,所以廖鴻儒認為當做出加入保險業的決定時,其實就是一種勇敢的表現。 廖鴻儒回憶,由於自己的外婆就在保險業上班,小時候去外婆家時常有一個從事保險工作的阿伯來作客,他曾說:「我真的很感謝保險這個行業,雖然我完全不識字,但因為這份工作,他賺到了5棟房子。

  3. 2021年9月1日 · 2021 年 9 月 1 日. 5221. 0. 全民健保在過去,一向是保障臺灣2,300萬民眾健康的基石。 但隨著臺灣進入高齡社會,未來健保財政可能不足以支撐過去包山包海的醫療業務。 自費項目近5年愈來愈受重視,臺大醫院急診醫學部外傷及毒物科科主任方震中表示:「大家都不希望健保費上漲,基於健保永續發展原則,自費項目愈來愈多將是目前趨勢。 臺灣已有10項是醫界公認效果較佳,但因價格昂貴,健保無法全額給付的特材。 這10項特材被健保署列於「差額特材」中,民眾若想要更好的醫療品質,自費、商業醫療保險都能有效的補足民眾的醫療缺口。 本期特別企劃由5位醫師帶路,分別從4個科別,為您分析這些自費醫材的重要性,並且點明透過商業保險能為民眾帶來更好的醫療品質。 醫療技術突飛猛進,保險帶來更多自費選擇.

  4. 2019年3月1日 · 盧美靜. 通過. Advisers財務顧問雜誌.com. - 2019 年 3 月 1 日. 0. 1514. 癲癇不是病,而是一種症狀,是大腦產生不正常的放電現象,最大特徵是許多民眾所熟知的肢體抽搐。 然而根據放電部位與個人體質不同,抽搐的部位、規模與時間長短都有所差異,通常僅有三十秒至一分鐘,甚至可能會造成數秒的意識空白。 根據衛福部統計處資料顯示,二 一七年臺灣共有4,873人罹患頑性(難治型)癲癇症。 根據香港醫院管理局統計,二 一五年香港共計5,105人因癲癇入院,其中26人死亡。 在美國疾病管制局的統計中,二 一五年美國共計300萬名成人、47萬名孩童癲癇發作。

  5. 2021年9月1日 · 「冠狀動脈塗藥支架是目前急性心肌梗塞、冠狀動脈最普遍的治療,也是最多心臟科醫師建議病人在預算充足的狀況下,應該自費的項目。 」鍾伯欣表示。 根據海內外醫界期刊統計,塗藥支架上的藥物能防止心臟動脈再狹窄及再阻塞,將日後再狹窄的風險降低至510%,相較健保給付的金屬支架尚有20~30%的再狹窄機率,有2~6倍的差異。 塗藥支架有明確有力的數據支撐,因此現在除非病人有預算上的考量或是醫師在緊急狀況下聯繫不到家屬,否則幾乎都是第一選擇。 對此,鍾伯欣說明:「健保的金屬支架和塗藥支架死亡率是相同的,其實健保給付的就已經很好,只是塗藥支架可以有效延緩病患心臟開第二次刀的時間。 」因此他會詢問自費選擇的幾乎是75歲以下的病患:「若此項自費項目可以讓你心臟多使用510年,你願意採用嗎?

  6. 2023年12月1日 · 她透過以長年期財富傳承及預留稅源的保單規劃,為客戶補足保障缺口、進行妥善的資產配置,努力不懈的服務及專業的保單規劃,深受客戶肯定。 台灣人壽高雄直轄一通訊處業務經理陳育伶,從業至今已有17年年資。 她指出,雖然近3年大多數業務員都受疫情及大環境不佳等因素的影響,面臨許許多多展業上的考驗,不過這3年她的績效與3年前相比卻有顯著的提升,不但於2021~2023連續3年獲得國際龍獎IDA傑出業務銅龍獎,今年前2季也是高屏第二區域中心(業務經理組)業務競賽的冠軍。 「同頻」,才能讓客戶真切感受到保障配置的重要性. 陳育伶表示,歷經3年疫情,客戶對於風險保障的意識隨之提高,而這也是業務員在銷售上的關鍵突破之處。

  7. 2018年5月1日 · 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專任副教授. 本期專欄我認為有一關鍵議題值得討論——「保險業是否該重新認識他的年輕客戶 」這是在數位金融時代,以及進入金融科技時代的當口,保險業者必須要重視的未來關鍵課題。 比較需要擔憂的是,目前金融業的經營者絕大多數都不是年輕人,他們距離年輕已有一段距離,過去他們在養成教育或是成為主管的過程中,面對的都是現在已經很成熟的客戶群體,再隨著成為主管,圍繞在他們身邊的人,也都是跟他們差不多的人。 就好比在職場中,30歲進入公司從基層開始做起、35歲當上了基層主管、40歲坐上了部門經理、45歲可能當上協理或副總經理,到了50歲時掌握了公司很多的決策權,身邊的人基本上都沒有換,共同決策者幾乎都是同一群人,但是面對的客戶卻是一直改變。 決策者看不到下一個世代的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