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5月31日 · 何永賢昨日在社交網站分享,李伯是她於2022年7月上任局長後,探望的第一位劏房住戶,當時他住在深水埗一間擠迫悶熱的劏房裏,手上拿着一張「快」字,額頭上有汗水,而他之前居住的長沙灣劏房,居住環境更惡劣。 大公報圖片. 「改變基層命運的社會工程」 何永賢憶述,「我看着這窄小的劏房,床邊對着無門遮掩的馬桶,心裏有說不出的難過,也感到房屋局工作的重要──這是改變基層市民命運的社會工程。 」她說於當年冬至再探望李伯時,為他帶去好消息,2022年施政報告提出,要快速興建3萬個簡約公屋單位,為惡劣居所的基層市民脫困。 何永賢說,現時簡約公屋的工程進行得如火如荼,過渡性房屋的落成亦步入「收成期」。

  2. 2021年7月19日 · 根據統計,現時全港有超過11萬戶基層家庭、逾22.6萬人住在這類狹窄斗室,令人悲嘆! 大公報記者近日走訪多戶「劏房人家」,有住在籠屋、板間房、劏房的,也有蝸居閣樓、太空倉、天台屋的,還有屈居一個細小床位的。 事實上,這樣的基層生活,遠遠不單是土地問題,更是社會問題。 圖:梁伯住在布滿灰塵的鐵籠內,睡覺時雙腳不能伸直。 記者走進大角咀福全街一幢舊式樓宇,後樓梯間堆滿家用煤氣罐、木板等雜物,其中一個單位門外當眼處,張貼了「私人地方,謝絕探訪」字句。 記者甫入屋,單位內的走廊右邊有兩間公用廁所,傳出令人噁心的異味,掩鼻前行,步往大廳,眼前是20多個布滿灰塵和鐵鏽的大鐵網──籠屋。 人睡在裏面,猶似籠中鳥,難怪聯合國曾經公開批評:「籠屋,侮辱人的尊嚴! 木蝨遍籠屋 夜夜屈膝睡.

  3. 2024年6月1日 · 香港文匯報記者當時家訪這個三口之家,直擊其劏房單位在擺放一張碌架床、一個電視櫃之後,只剩餘一條通道,勉強能讓人通過,最難接受的是廁所與煮食位置貼近。 許女士憶述,當時可謂是一步一驚心,「切菜炒菜的時候都會盡量遠離廁所,因為感覺有細菌包圍着食物。 」其長子由出世到幾歲大都在劏房度過,「當時他沒有太多活動空間,好擔心影響發育。 2022年,他們成功搬遷至西灣河一間過渡性房屋內。 許女士形容自己一家是過渡性房屋政策的受益者,「搬至過渡性房屋後,居住環境大有改善,居住面積翻了一倍多,約有400多方呎,有通風窗,還有大陽台。 」她最開心的是過渡性房屋的月租僅3,000多元,比劏房少1,000多元,「可以節省家庭開支,作為搬上公屋的預備金。 公屋申請改回市區.

  4. 3 天前 · 童 心. 看到某局長因為「有仔趁嫩生」的主張被女性議員「炮轟」,一向不關注報紙時事版面的我,竟也被吸引得逐字逐句把那一大塊篇幅的報道讀完。. 在我看來,生不生孩子、何時生孩子,這是一個人「生而為人」、與生俱來的權利,其他人的眼光 ...

  5. 2021年7月13日 · 圖:標叔一家三口住在深水埗「一劏五」的唐樓單位,僅靠在食肆打工的太太維持生活生活十分艱苦。 短路危機:業主一味看錢懶理安全 「啲業主只一味睇錢,佢哋唔會理我哋居住環境有幾差,有乜嘢危機更加唔會理。

  6. 2022年11月15日 · 舊時啲老人家,如果晚景淒涼,除咗自怨自艾一番,都會話「臨老唔過得世」或者「臨老過唔得世」,意思就係老咗嗰陣唔能夠好好咁度過餘生——正常咁生活落去,唔係生活拮据就係百病纏身。

  7. 2022年6月17日 · 香港文匯報近日追訪不同年代回流的港人,大部分人當初決定遠走他鄉的原因包括一時衝動、羊群心態等等,但回流最主要的原因可能只有一個:「還是覺得香港最好! 」其中,多名修例風波後離港、卻不足兩年後回流的港人,在他鄉經歷種種歧視及打壓,講到底是當地沒有屬於他們的舞台,連為子女報讀學校亦屢遭當地學校拒絕,「之前(外國政客)信誓旦旦話歡迎香港人,但最基本的教育福利也不獲當地政府保障,算是真心歡迎我們? 」一次錯誤的決定,一個慘痛的教訓,代價是在他鄉白白「燒掉」不少積蓄,返港後事業又要重新起步。 香港文匯報記者 廣濟.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