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財政法教室:法定預算的性質與審議程序.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 0 訂閱站台. 法定預算,應定位為「預算法律說」(含「預算法形式說」),還是「預算行政說」的措施性法律呢?. 其次,有關法定預算之審議程序,實際上又是如何舉行的呢?. 本文將予以解說 ...

  2. 何謂傳統行政預算制度、計畫與績效預算制度、設計計畫預算制度、零基預算制度、企業化預算制度? 請看: 前言 現代政府的預算制度,係根源於十九世紀初葉的英國、法國、德國等歐洲國家;簡單的說,預算制度之目的,就是為使行政部門能夠向立法部門 ...

  3. (1)總說明,包括: 1.施政方針提要:政府預算案之編制,是以施政方針與施政計畫為依據,所以需將政府施政重點摘要說明,並據以分析總預算案收支與施政重點之配合情形。 2.總預算案籌編經過:總預算案籌編過程中,必須衡量國內外經濟發展情勢及當時全國總資源供需估測所顯示之趨勢,確定政府預算收支水準,把握施政重點,切實按照各項建設計畫之優先順序,擬定歲入、歲出審核要點,使預算收支趨於平衡為原則。 3.國家經濟背景:敘述國家長期發展計畫、當前經濟狀況、國民生產與就業狀況、物價變動因素對未來經濟發展之展望等,進而分析總預算案之收支對經濟發展配合措施之所在。

  4. 財政法教室:名詞解釋-以預算法規定為基礎(一). 何謂概算、預算案、法定預算、分配預算、機關、機關單位、基金、普通基金、特種基金、經費、歲定經費、繼續經費、法定經費、歲入、歲出、未來承諾之授權、會計年度、總預算、單位預算、附屬單位預算 ...

  5. 一、財政紀律制度. 台灣在還沒有真正的財政紀律法案之前,通說以為,現行的財政紀律條款,係以預算法第九十一條、地方制度法第七十條等規定為主。 蓋預算法第九十一條即規定:「立法委員所提法律案大幅增加歲出或減少歲入者,應先徵詢行政院之意見,指明彌補資金之來源;必要時,並應同時提案修正其他法律。 」而地方制度法第七十條則另規定:「直轄市、縣市、鄉鎮市新訂或修正自治法規,如有減少收入者,應同時規劃替代財源;其需增加財政負擔者,並應事先籌妥經費或於法規內規定相對收入來源。 對照於美國的財政紀律制度,該等規定即屬於所謂「收入、支付必需同步控制」(pay as you go control)的條款。

  6. 本篇聚焦於政府預算的四種解釋性理論,分別是漸進預算理論、預算極大化理論、總體預算理論與預算政治理論等: 一、漸進預算理論:是Aaron Wildavsky在 Politics of Budgetary Process一書所提之漸進主義的預算編製之理解,其主要內涵在於政府預算是逐漸發展演變而成 ...

  7. 預算政治理論. 若從總體或巨觀角度而言,預算決策則涉及各種參與者的討論、議價、妥協、協商,甚或對決,然而所有的參與者卻對於預算目的,甚或配置順位有截然不同的認知(或是主觀判斷),例如:政府的想法就與民眾不同、執政黨的訴求與在野黨要的也不一樣,不僅如此,行政部門的規劃就與立法部門的期待有所差異,整體而言,行政部門、立法部門、利益團體,與一般選民所設想的預算政策都未必相同,並會受選舉、經濟情勢、特殊事件的發生,以及公共輿論的轉向,不斷調整預算資源配置的可能方案。 質言之,政府預算是「政治的」,且它決定了社會整體資源在公、私部門間,以及公部門各項政策間的配置情形(尤其是配置規模與配置順位);是以,預算決策當然是所有政治參與者對該項重要議題競爭衝突的場域。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