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3月1日 · 0. 《彭博》在2019年曾報導,一座城市擁有3,000萬美元以上資產的富豪人數,臺北高居世界第8位,但普遍的的特性是低調;與此同時,瑞銀集團(簡稱UBS)臺灣區總經理陳允懋表示,客戶中有高達90%來自未上市公司;瑞士信貸(目前已被瑞銀集團收購)於2022年也發布報告,指出全球未來5年資產達100萬美元的高資產族群會增加4成,至於臺灣更是被預估到了2026年會增加9成,是趨近於翻倍的數字;再看UBS於2024年1月公布的《臺灣財富金字塔淨資產排行榜》,當中所謂的「準富裕層」高達960萬人,在在都顯示出未來臺灣高資產族群將愈來愈多。

  2. 2021年5月1日 · 2021 年 5 月 1 日. 678. 0. 敬愛的客戶朋友你好: 長壽是一種祝福,卻也是一種風險,只有健康快樂的長壽才是福氣,只剩唉聲嘆氣的老化就成了怨氣。 未來要怎麼養老才好? 你有為自己勾勒一幅藍圖嗎? 東西方國家由於文化差異,在退休養老的認知上有顯著不同:歐美人士強調自力更生,優雅度過下半生;華人社會則多數傾向於含飴弄孫,與子女同住。 民俗習性不同無可厚非,但我們是要靜待福氣來敲門,或是積極開始預備養老,不能端看自己的意向,還需看清現實。 未來存在於一念之間,這一念理該是出現善待自己和家人的畫面,無奈很多華人由於長年對工作賺錢的執著,老之將至後演變成守財奴,總感覺與兒孫不親近,臨老卻一味妄想子女承歡膝下,這恐怕終究是一廂情願的想法罷了。

  3. 2018年11月1日 · 1307. 對保戶而言支付相同的保費投保長照年金險相較於分別投保長照險及年金險長照年金險的保障多出許多對保險公司而言長照年金險的好處包括解決長照險與年金險嚴重逆選擇節省經營管理費用核保較長照險寬鬆。 隨著壽命不斷延長與生育率持續下降,我們面臨的長壽風險與日俱增,人們的壽命雖延長,但生活不健康,人口老化伴隨而來的長照需求已是刻不容緩。 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二 一 年調查第一階段之失能率及人口資料數據,估計二 二一年臺灣65歲以上失能人數達到62萬人,未來因應老人身體衰弱及慢性疾病的照護需求逐年大增,龐大的看護費用將成為老年生活的嚴重負擔。 解決長照需求刻不容緩,長照險購買行為卻保守.

  4. 2021年7月1日 · 鑑於黃俊文副社長過往在壽險行業長達三十八年的經歷,其在業務線上之所見、所聞、所為之經驗,藉由本專欄分享:心態建立、現況趨勢、組織發展、展業技巧、從業體悟等,都化為文字給第一線的從業人員與團隊領導人參考。 一年多來,肆虐著全球各地的新冠肺炎疫情,在5月狠狠地衝擊了臺灣,這波疫情來得既急又猛,幾乎讓我們措手不及。 看著每天確診人數及死亡人數的增加,面對警戒層級的增高及延期,除了讓人感到不捨遺憾外,更引得人心惶惶。 因為從種種跡象顯示,都可看見許多我們面對疫情準備的不夠,例如篩檢及醫療量能的不足,疫苗的欠缺,防疫行政措施的混亂等等,明顯跟不上疫情需求的暴發式增長,讓人們都歷經了一段時間的慌亂與驚恐。

  5. 2021年4月1日 · 1075. 0. 許多民眾會有一個迷思,認為保守型的投資風險最低,但陳彥志表示投資真正要看的風險是「萬一無法達成目標」。 在長期且定期定額的投資下,長久報酬率會回歸對應風險的平均報酬率,而投資高風險的標的才有可能獲得一定的報酬率,低風險的狀況則會失去獲得高報酬反彈的機會,並減低報酬在時間複利之加乘效果,因此太過保守的投資並不是退休需求的解決之道。 逢甲大學金融科技研究中心主任陳彥志教授認為退休規劃可以細分為3個步驟,首先是分析退休需求,再來則是瞭解退休準備的狀況,最後才是進行退休規劃。 3大步驟,制定完善退休規劃. 分析退休需求是進行退休規劃的第1步,也就是首先要釐清自己退休後想要過怎麼樣的生活。

  6. 2017年9月23日 · 0. 1187. 財務服務業要如何應用4大關鍵,進而善用新科技及數位工具,破壞式創新傳統的壽險市場,繼續成長及獲利? 本文獲得LIMRA授權,轉載自「LIMRA Number 1,2017」 現代行銷學之父菲利普科特勒(Phil Kotler),認為需要有利益地解決目標客戶的問題。 換言之,成長導向的行銷者,時常在尋求消費者區隔,以高價值、生活上待解決的問題、善用新科技、花費更少、對消費者友善等方式,來解決客戶的問題。 這組合不僅可以發掘未開發的需求,更可創造更多消費者的意願來支付購買,達成公司的更佳獲利性。 財務服務業正位於關鍵的十字路口,有兩派的行銷主張,壽險保護來對抗人生風險,另一是善用新科技來提升消費者服務。

  7. 2023年8月1日 · 199. 敬愛的客戶朋友: 著名作家楊絳女士曾經寫過這樣一段話:「真實生活,一半是柴米油鹽,一半是星辰大海。 」我想,這也是多數人經過生活滄桑及一段歲月歷練之後,心中會有的感悟。 今年初夏,我曾在某雜誌封面,看到針對高齡化社會的關懷標題,特刊專題報導臺日面對高齡化延伸的長照需求及在家臨終之現況,分析了亞洲最快老化的臺灣和日本,各走上不同的道路,即是「日本走保險,臺灣走福」。 關於這類問題,也在我心中佔據許多年,常思索最理想的高齡化社會是:即便獨居者、失智者,皆能夠安心變老和臨終。 而臺灣和日本,哪一邊的政策會離「理想」更近一些呢? 目前臺灣「福」這個區塊又緊緊地與健保綁在一起。 我真的很憂心,這又是一個全民買單的政策,年輕世代該如何因應老化的社會問題?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