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 儒家的“太和”觀念,包含著自然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以及自我身心的和諧。 儒家是通過道德學養達到自身的和諧,再推廣到“人與人的和諧”。 和為貴,乃中國文化的優秀傳統和重大特徵。 不僅儒家,構成中國傳統文化有機部分的其它流派,如佛、道、墨諸家,也大都主張人與人之間、族群與族群之間的“和”。
      www.yamab2b.com/why/5793297.html
  1. 和為貴是儒家倡導的道德實踐的原則。. 出自《 論語·學而 》:“禮之用和為貴”。. 就是說,禮的作用,貴在能夠和順。. 意思是,按照禮來處理一切事情,就是要人和人之間的各種關係都能夠恰到好處,都能夠調解適當,使彼此都能融洽,也是國家級 ...

  2. 和為貴 儒家 倡導的 道德實踐 的原則。 出自《 論語·學而 》:“ 禮之用,和為貴 ”。 就是説,禮的作用,貴在能夠和順。 意思是,按照禮來處理一切事情,就是要人和人之間的各種關係都能夠恰到好處,都能夠調解適當,使彼此都能融洽。 中文名. 和為貴. 外文名. harmony and peacefulness are prized. 出 處. 論語·學而. 目錄. 1 解釋. 2 註釋. 3 譯文. 4 評析. 5 解讀. 和為貴 解釋. 編輯. 和為貴”,句出《 論語 》:“ 禮之用,和為貴 。 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類似的 古訓 很多,和為貴、和氣生財、和氣致祥、和衷共濟、家和萬事興,百忍堂中有太和,都是説的“和”。

  3. 2018年6月10日 · 分析這段話不難看出和為貴有三層意思用和的方式治國不能再用等級森嚴的宗法制度和暴政治國而是採取溫和的治理手段調和社會矛盾維持統治。 二、和就是中庸,不偏不倚求得折中和平衡。 《禮記·中庸》寫到:「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就是說和既強調上下、等級、尊卑,又要協調上下、等級、尊卑,以求得和諧和平衡。 三、和不是無原則的忍讓,無休止的妥協,不是為了和而和,要用禮來節制他。 什麼是禮? 就是規矩和法度。 在歷史上,有子的「和為貴」主張,在社會動亂和秩序混亂的時候,普遍受到君主的重視。 點我分享到Facebook. 相關文章. 禮之用,和為貴. 2017-11-07. 禮之用,和為貴。 先王之道斯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4. 2017年8月3日 · 儒家的以和為貴的思想在歷史上曾經起了促進民族團結加強民族凝聚力促進民族融合加強民族文化的同化力的積極作用。 所謂「和」,不是不承認矛盾對立,而是認為應該解決矛盾而達到更高的統一。 和,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重要前提。 和立身. 與己和,心平氣和. 「與己和」就是自我內心世界沒有劇烈的矛盾衝突,從而保持內心的秩序與平衡,也就是《中庸》說的「喜怒哀樂……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與己和」需要回歸內心生活,必須為自己的心靈保留一個自由的空間,一種內在的從容和悠閑,心平氣和。 「與己和」需要心態平和,遇事冷靜。 如果心態不平衡,對什麼事都抱有成見,凡事抱怨,遇事就失了分寸,怎麼談得上內心秩序? 與人和,和而不同. 《周易》:「和氣致祥,乖氣致戾。 意思是和氣能帶來吉祥,乖張會導致禍殃。

  5. 儒家傳統以和為貴與耶穌愛人如己的呼應方格子 vocus. 向光. 2019/12/22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常聽人說以和為貴但有多少時候我們做的到教會裡,與弟兄姊妹的相處,有時難免會有磨擦;在職場上,與同事的共事,總會有不愉快的時候。 我們都是怎麼做? 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有時是最常上演的戲碼,因為這最能息事寧人。 然而,身為基督徒的我們,又能怎麼做呢? 如何讓自己行在上帝的眼中看為是正的事? 這是一門說淺不淺,說深不深的課題。 而在這背後,又有什麼可以讓我們去反思? 透過衝撞有沒有可能有新的看見? 這在我們傳統的儒家教育之下,會不會是新的衝擊? 《論語》〈學而〉提到:「禮之用,和為貴。 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6. 是中國古代文化精神的匯萃也是現代人的生命哲學的渴求其基本特徵是追求天人合一人人和合家與國的政治理想相融合具體地說古代的思想以儒道二家學說的互斥互補為架構:「儒家重視人為規範之』,突出人的能動性而道家卻倡導自然之』,強調以素樸無為的人性去契合天道游乎人世。 儒家過份強調人為法度的規範,發展到後來往往破壞人與自然的統一,尤其是個體和諧發展 (1) 。 所以道家的『自然之和』有救弊的作用。 但道家一味倡導和的自然天放,發展到後來勢必毀敗禮法,破壞秩序,也不可能真正做到天人相合。 所以儒家的『和』同樣具有糾偏的功能。 」儒道的對立統一,恰恰構成中國古代文化精神「和」的互相偶合的制衡系統 (2) 。

  7. 有子說:「禮法的運用以和為貴。 這是最美好的傳統,適用於一切事情。 但僅知道『和為貴』是不行的,違反禮法而講『和』是絕對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