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2月28日 · 從黃春明對鄉土的渴望回頭理解〈兒子的大玩偶〉,坤樹因為失去的故鄉而懷抱著永遠的鄉愁,時刻回望故鄉,也必須向著現代的城市前進,就如黃春明早期總是在廣告公司工作,坤樹所從事的,也是現代社會才會擁有的廣告形式,但是為了自己的兒子 ...

  2. 兒子的大玩偶》為台灣作家黃春明第一本出版短篇小說作品集,內容主要描寫台灣社會中,小人物的無奈和困境,為黃春明寫實主義代表作品之一。

  3. 2011年6月22日 · 兒子的大玩偶》講述鄉鎮失業青年--坤樹,為了養家活口,裝扮成小丑,身前身後掛上廣告牌,以三明治人的扮相充當活廣告,每日在烈日下遊走於大街小巷,賺取微薄的薪水。 可是,長期的早出晚歸,以致孩子只見過小丑扮相的爸爸,卻很少看到卸妝後的樣子。 故事最後,年幼的兒子只認得爸爸三明治人的扮相,卻不認得卸妝後的爸爸。 活廣告是一份寂寞的工作,從早到晚,在小鎮上的大街小巷遊走,坤樹很少與別人有交流,想,是他唯一打發時間的辦法。 因此,《兒子的大玩偶》用了敘述方式,大量描寫主人翁的內心獨白, 讀者彷彿跟著主人翁遊走於大街小巷,看盡了人生百態,體會到主人翁如何在艱苦的日子中掙扎求存。 作者同時透過坤樹的回憶,讓讀者了解他的過去和家庭背景。

  4. 陳碧月. 1983年,臺灣國寶級文學大師--黃春明小說〈兒子的大玩偶〉、〈小琪那頂帽子〉和〈蘋果滋味〉改編為《兒子的大玩偶》(The Sandwich Man)三段式電影,由吳念真編劇,依序由侯孝賢、曾壯祥、萬仁擔任導演。. 那是黃春明小說第一次被搬上 ...

  5. 兒子的大玩偶〉是本片的第一部,由侯孝賢執導,故事聚焦在60年代一位擔任電影廣告人的年輕人,每天穿小丑服塗小丑裝,在烈日下沿街宣傳,朝出夕歸,最後竟連自己的不到一歲小兒子都不認得自己。

  6. 其他人也問了

  7. 兒子的大玩偶」的父親,為了謀生裝扮成廣告人,在街頭四處遊走,慣看父親小丑面目的孩子,有天看到父親的真面目時,竟認不得而嚎啕大哭,無奈的父親只好取出粉塊,在臉上一筆一筆劃起來……人生的荒謬與哀傷,莫甚乎此。 黃春明的筆,也披露臺灣在美日兩國經濟殖民下之社會圖像,如「蘋果的滋味」裡,受傷的工人阿發,受洋人餽贈,嚐到蘋果的美妙滋味,竟忘記自己失去了一條腿的悲哀,如此的反差與卑微,怎不揪人心。 「我愛瑪莉」、「小琪的那頂帽子」則描述來自農村的小人物,為了在工商社會求生存,得忍受美日的經濟文化殖民,扭曲自我,在矛盾中掙扎的處境。 兒子的大玩偶的创作者 · · · · · ·. 黄春明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黃春明. 一九三五年出生於宜蘭羅東,筆名春鈴、黃春鳴、春二蟲、黃回等。

  8. 電影《兒子的大玩偶》總共由三部分組成,其他兩部也分别改編自黃春明的小說,它們分别為《小琪的那頂帽子》(1975)和《蘋果的滋味》(1972),《兒子的大玩偶》(1986)。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