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一丛花·初春病起. 苏轼 〔宋代〕. 今年春浅腊侵年,冰雪破春妍。 东风有信无人见,露微意、柳际花边。 寒夜纵长,孤衾易暖,钟鼓渐清圆。 朝来初日半衔山,楼阁淡疏烟。 游人便作寻芳计,小桃杏、应已争先。 衰病少悰,疏慵自放,惟爱日高眠。 完善. 译文及注释. 今年的春天来得早,天气还很寒冷,美丽的春天依然被冰雪覆盖着。 不光春天来得迟,它托东风带来的消息也被人们疏忽了,只在柳树、花朵上显露出了些许春意。 不过初春时节纵然夜寒且长,但毕竟已是大地春回,厚被子盖着有些热了,就连那报时的钟鼓声也清脆圆润起来。 早上起来太阳初生,被山遮住了一半,远处的楼阁笼罩在淡淡的雾气之中。 春天已到,人们开始计划着外出踏春了,想必郊外的桃花杏花已经争相开放了。

    • 概览
    • 作品原文
    • 注释译文
    • 创作背景
    • 作品鉴赏
    • 作者简介

    北宋苏轼词作

    《一丛花·初春病起》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全词抓住“初春”的景象和病愈初起这一特殊景象和特有的心理感受,描写词人初春病愈后既喜悦有输慵的情绪。这首词极普通、极寻常的生活感受中,写出了作者的个性、襟怀和心绪。

    一丛花⑴·初春病起

    今年春浅腊侵年⑵,冰雪破春妍⑶。东风有信无人见⑷,露微意、柳际花边。寒夜纵长,孤衾易暖⑸,钟鼓渐清圆⑹。

    词句注释

    ⑴一丛花:词牌名,双调,七十八字,前后段各七句,四平韵。康熙词谱载此调只有此体,宋词俱照此填,惟句中平仄小异。 ⑵春浅腊侵年:在阴历遇有闰月的年,其前立春节后较迟。春浅,春天来得早。腊侵年,因上年有闰月,下年的立春日出现在上年的腊月中。腊,岁终之祭,祭日旧在冬季后约二十多天,称为腊日。 ⑶春妍:妍丽春光。 ⑷东风有信:曹松《除夜》:“残腊即又尽,东风应渐闻。”东风,春风。 ⑸衾(qīn):厚被。 ⑹清圆:声音清亮圆润。 ⑺寻芳计:踏青游览的计划。 ⑻少悰(cóng):少乐趣。 ⑼疏慵(yōng):疏懒;懒散。

    白话译文

    今年的春天来得早,天气还很寒冷,美丽的春天依然被冰雪覆盖着。不光春天来得迟,它托东风带来的消息也被人们疏忽了,只在柳树、花朵上显露出了些许春意。不过初春时节纵然夜寒且长,但毕竟已是大地春回,厚被子盖着有些热了,就连那报时的钟鼓声也清脆圆润起来。 早上起来太阳初生,被山遮住了一半,远处的楼阁笼罩在淡淡的雾气之中。春天已到,人们开始计划着外出踏春了,想必郊外的桃花杏花已经争相开放了。我因为生病没有心情出去游玩,只想懒散的躺着,一直睡到日上三竿。

    此词写于熙宁九年(1076年)的春天。此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

    文学赏析

    此词抓住“初春”和病愈初起这一特殊情景和特有的心理感受,描写词人初春病愈后既喜悦又疏慵的心绪。 “今年春浅腊侵年,冰雪破春妍”二句,写春寒犹重,而用腊侵、雪破表述,起笔便呈新奇。“东风”二句进一步刻画“今年春浅”的特色——不光春来得迟,而且即使“有信”也“无人见”,春天只“柳际花边”露了此“微意”。这既表现了这年初春的异常,同时也暗中透露了词人特有的乍觉乍喜的心情。此处“微意”和“柳际花边”启人联想,含蕴深细,极见个性。接下去“寒夜”三句,直抒感受和喜悦心情:初春时节,纵然夜寒且长,但已是大地春回,“孤衾易暧”了,就连那报时钟鼓,也觉其音韵“清圆”悦耳。“寒夜”以下三句,感觉兼有想像在内。其实并不必真暖和,却仿佛暖和了,暮鼓晨钟其实也还是平常的声音,却仿佛格外清圆了,写早春极细。这和下片“初日”“楼阁”句并用杜甫《院中晚晴怀西郭茅舍》:“复有楼台衔暮景,不劳钟鼓报新晴。”浦起龙《读杜心解》卷四之一:“旧注,俗以钟鼓声亮为晴占。”亦与此词意合。至此,初春乍觉而兴奋之情,极有层次、极细腻地刻画了出来。 下片前二句写初春晨景,仍贴合着“病起”的特殊景况,只写楼阁中所见所感,“初日半衔山,楼阁淡疏烟。”景象虽不阔大,但色调明丽,充满生机,清新可喜。这既是初春晨景的真实描绘,又符合作者独特的环境和心理感受。以下二句又由眼前景而说到游人郊苑寻芳,进而联想到“小桃杏应已争先”。“争先”即先于其他花卉而开放,此处只说推想,未有实见,还是紧扣“初春病起”的独特情景落笔,写得生动活泼,意趣盎然。这四句与上片前四句写法上有所不同,上片前四句叙事兼写景,景是出以虚笔;下片四句写景兼叙事,景则有实有虚。这样不但避免了重复呆板,同时也符合词人病起遣兴的逻辑。上片写日出之前初醒时的感受和心情,故多臆想之辞,病起逢春,自然兴奋愉悦;下片写日出之后,见到明丽的晨景,故以实笔描画,这既合乎情理,又为下文蓄势。词人由眼前景,自然会联想到寻芳之趣,联想到楼阁之外明媚春光之喜人,因而理应也“作寻芳计”。 最后三句“衰病少悰,疏慵自放,惟爱日高眠”,陡然逆转,与前景前情大异其趣。这曲折的波澜,实际上却仍是紧扣“病起”二字。因为尽管春回大地,而病体方起,毕竟少欢乐之趣。“疏慵”对“少悰”,“爱眠”应“衰病”,“日高眠”合“寻芳计”,这样上文逢春情绪到此处一跌。这种心理上的变化,正是“病起”者特有的,对此,此词表现得刻细腻,真切动人。 清人黄子云说:“诗不外乎情事景物,情事景物要不离乎真实无伪。一日有一日之情,有一日之景,作诗者若能随境兴怀,因题著句,则固景无不真,情无不诚矣。”(《野鸿诗的》)苏轼这首词恰是“能随境兴怀,因题著句”,笔一下之“景”,无论为虚为实,“无不真”;笔下之“情”,无论是喜是优,“无不诚”,这原因就在于他抓住“初春”“病起”这一事的特殊情景,写出了作者的个性、襟怀和心绪。

    名家评价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春初病起,信笔书怀,当此花边柳际,裙屐争赴春游,而自放者日高犹卧,有此淡逸之怀,出以萧散之笔,遂成雅调。”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之子。嘉祐年间(1056—1063)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在各地均有惠政。卒后追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好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书传》、《东坡乐府》等。

  2. 此词抓住“初春”和病愈初这一特殊情景和特有的心理感受,描写词人初春病愈后既 喜悦 又疏慵的心绪。. “今年春浅腊侵年,冰 雪 破春妍”二句,写 春寒 犹重,而用腊侵、 雪 破表述,起笔便呈新奇。. “东风”二句进一步刻 画 “今年春浅”的特色 ...

  3. 苏轼《一丛花·初春病起》 今年春浅腊侵年,冰雪破春妍。东风有信无人见,露微意、柳际花边。寒夜纵长,孤衾易暖,钟鼓渐清圆。朝来初日半衔山,楼阁淡疏烟。游人便作寻芳计,小桃杏、应已争先。衰病少悰,疏慵自放,惟爱日高眠。

  4. 一丛花·初春病起译文及注释. 译文. 今年的春天来得早,天气还很寒冷,美丽的春天依然被冰雪覆盖着。. 不光春天来得迟,它托东风带来的消息也被人们疏忽了,只在柳树、花朵上显露出了些许春意。. 不过初春时节纵然夜寒且长,但毕竟已是大地春回,厚被子 ...

  5. 《一丛花·初春病起》赏析. 此词抓住“初春”和病愈初起这一特殊情景和特有的心理感受,描写词人初春病愈后既喜悦又疏慵的心绪。 “今年春浅腊侵年,冰雪破春妍”二句,写春寒犹重,而用腊侵、雪破表述,起笔便呈新奇。 “东风”二句进一步刻画“今年春浅”的特色——不光春来得迟,而且即使“有信”也“无人见”,春天只“柳际花边”露了此“微意”。 这既表现了这年初春的异常,同时也暗中透露了词人特有的乍觉乍喜的心情。 此处“微意”和“柳际花边”启人联想,含蕴深细,极见个性。 接下去“寒夜”三句,直抒感受和喜悦心情:初春时节,纵然夜寒且长,但已是大地春回,“孤衾易暧”了,就连那报时钟鼓,也觉其音韵“清圆”悦耳。 “寒夜”以下三句,感觉兼有想像在内。

  6. 一丛花·初春病起_古诗文网.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今年春浅腊侵年,冰雪破春妍。. 东风有信无人见,露微意、柳际花边。. 寒夜纵长,孤衾易暖,钟鼓渐清圆。. 朝来初日半衔山,楼阁淡疏烟。. 游人便作寻芳计,小桃杏、应已争先。. 衰病少悰,疏慵自放 ...

  1. 初春病起 相關

    廣告
  2. Uplifting Worship Music for Jesus. Worship Jesus together with FREE worship music that bring peace and hope. Sound of Heav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