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1. 南京同仁堂 相關

    廣告
  2. 上個月有 超過 100 萬 名用戶曾瀏覽 agoda.com

    立即預訂可慳更多,Agoda®一直保證最低價! 我們全天候為你提供協助,出走都唔會注定一人!

    • 香港

      超值酒店,神秘優惠

      先訂後付,節省更多!

    • 折扣優惠

      計劃緊下次旅程?

      我們為你提供最抵優惠!

搜尋結果

  1. 1995年1月1日 · 首頁簡介作者. 南京的基督. 搜尋. Google. 撇開原著而談影片,《南京的基督》拍得得用心,劇本也可稱簡潔。 編導對金花(家窮,年少賣入秦淮藕香院為雛妓)和岡川龍一郎(日本文人,派來中國當記者)這段異國戀情,無疑是以浪漫主義的手法去渲染描寫;女的是濃烈專一的純情,乃至理想化了的,提升到宗教情操的純情;男的是心理複雜,受着倫理、道德觀念壓抑,又要追求奔放又有內疚的知識分子。 影片用了非常華麗的影象筆觸,把這段情寫得煞是好看。 問題是影象用得太花巧了點,感情也拔得太高,就不免有些不食人間煙火、抽離而不扎實之感了。 太多點到即過的短場,太多唯美的景物與鏡頭賣弄,使得那應有的悲痛都輕易帶過。 甚至連女主角身患性病頑疾的痛苦,也給她那過分強調的純美、純情掩蓋過,變成幾乎是個悲劇的童話了。

  2. 2017年6月9日 · 發生在小段(陳奕迅飾)和君兒(蔡卓妍飾)兩人身上的故事,在劇情處理上和過往的同類題材有點不一樣,那就是影片一開始就點明了女主角君兒得到的是絕症,直到了後半段,突然告訴大家,原來男主角小段也患了胃癌,而且已經到了後期。 原來請小段為自己安排葬禮的君兒,活著的日子卻比小段還要長。 這就有點反高潮了,影片好就好在這反高潮的劇情安排。 雖然敏感的觀眾在看到小段對君兒的主動若即若離大概就猜到了他有甚麼苦衷,尤其是小段揹著君兒到醫院顯得特別的吃力和疲憊的戲,更作了強烈的暗示,然後是「果然如此」。 身兼本片編、導於一身的馬偉豪這次的成績令人高興。 雖是悲劇,但拍來輕巧、自如、流暢和圓熟,更難得的是能沉得住氣。 煽情看來好像是難以避免的,但馬偉豪總算能按得住,沒有讓人一把鼻涕一把淚。

  3. 2015年6月20日 · 此外,南京政府派禁毒專員來上海,對抗財雄勢大的貪污販毒集團的劇情,也明顯受西片《義膽雄心》(The Untouchables)的影響。 只可惜劉德華的個人英雄主義太強烈,好像以為只要自己親身投入演出高難度危險動作,便可像成龍般贏盡影迷的擁戴。

  4. 2003年12月1日 · 整齣《無間道III終極無間》,無疑是劉建明杯弓蛇影,逐步走進精神分裂狀態的故事。 他要告別過去,但總覺得雪擁藍關(馬不前),種種「跡象」、「證據」顯示「那個人」便是楊錦榮(黎明飾)(但其實他只是和韓琛交換情報,不是韓琛的臥底),而在跟陳永仁心理醫生李心兒(陳慧琳飾)交往,偷看陳永仁治療紀錄的過程中,劉建明更逐步墮入陳永仁的心境(其實是他想像的陳永仁心境),愈來愈覺得自己是陳永仁,至於楊錦榮,則變成他想拋棄的身份接收者──他把自己的負面投射到楊錦榮身上,以至最後他視楊錦榮為劉建明,而自己則完完全全變成陳永仁。 這個悲劇情節,我總覺得大可和非典型肺炎爆發期間香港人的心理遭遇相互對照。

  5. 2015年6月20日 · 電影背景在民國政府時期,南京特派禁毒專員到上海掃毒,可惜面對官商勾結的惡勢力,導至家破人亡。 電影抓住一個杜撰的主題──「禁毒」,卻接連以種種不同形式突出主角嫉惡如仇的性格,他搗破匪幫大本營、聯結正義的部下,及後來他的太太被 ...

  6. 1995年1月1日 · 南京的基督. 搜尋. Google. 本片的最大問題,是在改編芥川龍之介的作品上,沒有自己的觀點,亦抓不着芥川適其時的知識分子苦悶──一個日本作家怎樣看待二十年代家國鄉愁和情慾矛盾。 區丁平卻相反地把電影以最艱澀的方式(包括風格化的攝影和演員表現),毫無時代的感性,對所陷的苦痛衹有平板感觸。 故此,兩個主要角色心跡不明,兩位演員所演繹的又是異國人民(中、日)的感情,格格不入的表現可想而知。 更重要的是,從女主角發展出對信仰的迷惑(基督教)、單純的倚賴(對梁家輝情深一往)和對貞潔的執着(為生計接客得了性病,自慚形穢),亦因女主角的角色沒有更深入的心迹刻畫,而空餘概念化的斧鑿痕迹。

  7. 2015年6月24日 · 台灣演員素質差是令我不解的事。 中國人,這個會扮嘢的民族,在台灣這個算起來也有幾十年電影及電視傳統的地方,始終培養不出一枇足夠支持電影工業的演員,顯然與當地文化歷史有關。 但侯孝賢每部作品都有優秀的表演,蔡明亮的演員也一部比一部出色,楊德昌的問題卻愈形嚴重,《麻將》中幾名重要角色都不夠水準,尤其是飾「紅魚」的唐從聖,戲份很重,但空見努力,不見成果。 當然,沒有好的對白,再好的演員也沒有發揮餘地。 近年分心從事話劇的楊德昌,寫的對白,也愈來愈似台詞,放棄了冷漠的韻味,換來不休的説敎。 電影主題層次讓「紅魚」在獨白中宣讀只覺突兀,不見精深。 影片其實有一個很好的故事,對今日台北有十分細微精闢的觀察。 四個少年,剛好夠腳開檯,但他們打的不是街坊式衛生麻雀,而是把整個國家命運押下去的賭博。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