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2月27日 · 依止正念正知的方式:一要全神貫注,戰戰兢兢;二要惡行一現前,當下就遏止;要修二種心--對犯罪不歡喜,並猛利發誓絕不再犯。 《四十二章經》中說:“人有眾過,而不自悔,頓息其心,來赴身,如水歸海,漸成深廣。 若人有過,自解知非,改惡行善,自消滅,如病得汗,漸有痊損耳。 金七、應勵力修學能相續產生有力正念的最勝之因. 應勵修學能相續生有力正念最深之因,謂與善師善友共住,及應依止多聞等因。 精進的依處是持續生起強有力的正念,而能相續產生有力正念最殊勝的因,是和善知識、善友共住以及依止善知識並且要多聞等因緣。 對於這些最殊勝的因緣,應當努力修學。 如云:“於此等時中,謂當串習念,此因能遇師,或行應理事。 在這個時候,我們應該努力修正念,以這樣的修行,作為我值遇大乘師長或行應理事的因。

  2.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 0 訂閱站台. 法會講題綱要 天道十五條佛規之十五:謹言慎行 悟見編. 一、誠於中,形於外. 濟公老師說. 古人說:「者,心之音;行者,心之影」就是說,言語可以表達出一個人內心的心聲,而行為可以反映出內在的心影,. 所以你內在有 ...

  3. 、生起承擔事務、侍奉的心。 四、不應該有怨恨、生氣的心; 五、要信隨說法師教誡,依師長的言教而行。 六、不應找理由而違逆師命。(不求過失:合註的翻譯) 要持這六種心來聽聞正法。

  4. 2021年1月21日 · 依於在家和出家兩分的菩薩淨戒,又可從自性的角度略分為律儀戒、攝善法戒和饒益有情戒種,原因是:以這三戒能無餘含攝菩薩所護的一切戒律。 以下宣說三戒的數量和次第決定。 (一)數量決定. 所有菩薩的所作只有兩種,即成熟自相續和成熟他相續,在第一所作“成熟自相續”中,決定只有“遠離惡行”(律儀戒)和“攝集妙行”(攝善法戒)這兩種事,這就是律儀戒和攝善法戒。 在第二所作“成熟他相續”中,必須要有饒益有情戒,因此三戒數量決定。 (二)次第決定. 《雲海釋》說:“共諸聲聞能斷(防非義)淨戒,為後二因。 不共戒中,若自未度而欲度他,不應正理,經說自未寂靜不能靜他,故未先修攝善法戒不能利他,故次第決定。 共聲聞的能斷淨戒——律儀戒,是後二戒——攝善法戒和饒益有情戒的要因,因此最先宣說。

  5. 戒律可分為種,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 (1)、律儀戒:佛陀所制定的各種戒律,稱為律儀戒。. 這些戒律是要防止我們做各種壞事,既是防非止惡的戒法。. 五戒、十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薩戒等,戒稱為律儀戒。. 受持律儀戒的原因有:. 1 ...

  6. 2021年2月16日 · “道之首尾”,即菩提道從最初一步到最後一步。 “粗概次第滿分之體”,即大概的、次第完整的道體。 彼等到了實修時,雖然只是粗略顯示菩提道從頭到尾大概的次第、支分圓滿的體性時(性相),他也會立即心生恐懼說:如果必須這樣,誰還能修? 由此而捨棄(剛剛見到一些基本的修習軌理,因害怕修行艱苦而退縮)。 霞惹瓦亦云:“未曾實行諸菩薩行,如看射箭,總覺甚易,全無怯弱。 現在之法無完善者,故不致到怯弱自輕之地;若善圓滿,恐必多起怯懼自輕。 霞惹瓦尊者也說:沒有實踐過菩薩行的人,就像在一旁觀看射箭,總覺得很容易,心裏一點也不怯弱。 現在所學的法還不完善,所以不至於到怯弱自輕的地步;如果法完善圓滿,多數人恐怕會生起怯弱、自輕的心。 益西彭措堪布開示.

  7. 謹案例言之末泉州所藏原稿附記云、「二十九年歲次壽星輯錄宗體篇竟並識。 沙門善夢、時年六十有一、居毗湖山中。 」例言所謂養痾山中勉輯是篇者、即指宗體篇而言。 其後續輯持犯懺悔別行三篇、一依宗體篇例。 故大師寫定原稿寄滬時、刪此附記。 茲仍依泉稿補識、俾可攷見大師輯成是篇之時地。 又原稿寄滬後未即印行、大復就泉州藏稿、加以補正。 故編校是書、參合滬泉兩稿、互相補充。 例如八一八二兩頁依事鈔所列二表、即從泉稿增入者。 餘詳別行篇末附記。 惟五頁十六行無妨福善下、泉稿空一格、於例尤合。 因已從滬稿製版、難以改正、並識於此。 編者按,即在《備覽》例言結束的地方,根據弘公在泉州所收藏的原稿,附帶記錄說: 時間地點是在民國二十九年歲次壽星 月 日,編輯節錄此宗體篇完畢,並記。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