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0年4月14日 · 2020-04-14. OPEC+達歷史性協議 經濟下行影響有利有弊. 經歷三天艱難博弈全球最大石油生產國OPEC聯盟終於達成歷史性減產協議延續一個月的全球原油價格戰有望結束。 不過業內專家表示,最終減產量低於市場預期,不足以彌補疫情導致的需求斷崖式下跌。 對於中國來說,低油價有利於降低企業經營成本、穩定國際收支和人民幣匯率及擴大石油儲備,但在需求疲弱的大環境下亦可能加劇國內通縮壓力。 香港文匯報記者 海巖 北京報道. 根據OPEC+發表的聲明,今年5月至6月的減產規模為日均970萬桶,7月至年底為日均減產770萬桶,2021年1月至2022年4月為日均減產580萬桶。 不少分析認為,對能源產業和國際原油市場來說,減產有一定的穩定作用。

  2. 2020年8月20日 · 2020-08-20. 削百億資本支出 降全年產量目標. 全球油價持續低迷,大大影響石油企業利潤。 內地三桶之一的中海(0883)昨日率先公布上半年業績。 期內淨利潤按年大減65.7%至103.8億元(人民幣,下同),每股盈利0.23元,派中期息0.2港元;油氣銷售收入下跌29.9%至663.4億元。 為應對油價挑戰,中海將全年資本支出計劃由850億至950億元調整為750億至850億元,全年產量目標由5.2億至5.3億桶當量調整為5.05億至5.15億桶當量。 香港文匯報記者 周曉菁. 期內,中海收入錄得745.6億元,下降31.8%,實現油價38.72美元,勁減四成。 桶主要成本進一步下降至25.72美元,同比下降11.3%,桶操作成本降至6.5美元,創10年來新低。

  3. 2020年4月14日 · 2020-04-14.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周曉菁)石油減產協議達成,美國總統特朗普聲稱,該協議將挽救美國成千上萬的就業崗位。 但外電引述多個業界人士指出這項協議有賴於頁岩油產量的大幅下降而這很可能會引發石油和天然氣公司的破產和裁員潮。 堪薩斯城聯儲的一項調查顯示,如果油價保持在每桶30美元附近,近四成的石油和天然氣生產商將面臨破產。 堪薩斯城聯儲開展的一項調查顯示,如果油價保持在每桶30美元附近,近四成的石油和天然氣生產商將面臨破產。 上周,石油生產商Whiting Petroleum Corp.(惠廷石油)和服務供應商Hornbeck Offshore Services Inc.申請破產。

  4. 2018年5月21日 · 國際油價上漲利好石油行業成本推動中下游化工品價格上漲也利好石化行業可關注油氣開採煉化企業煤化工油服設備以及綜合油氣五類投資機會重點關注具備業績支撐業績彈性大的石油石化上市公司。 港股中的「三桶油」,即中石油(0857)、中海油(0883)及中石化(0386)的股價近期造好。 其中,中海油是最為純粹的上游企業,去年「勘探及生產」業務佔總收入84%,遠高於中石油的25%及中石化的7%。 中石化則兼備石油石化業務,原油價格上升有助公司上游減虧,以及下游石化行業漲價。 太平金控.太平証券(香港)研究部主管 陳羨明. 讀文匯報PDF版面. 【財技解碼】油價飆升 石化行業受惠.

  5. 2019年9月9日 · 2019-09-09. 英國石油 (BP)財務長上周三作出悲觀但現實的評估顯示,今年全球石油消費可能增加不到100萬桶/日。 每日不到100萬桶將意味着消費增加不到1%,是2014年以來最慢增速,此前增幅更小的年份是2012年。 在這兩個消費增長緩慢的年份中,實質油價高於每桶100美元,抑制了石油消費。 但今年迄今,油價平均低於每桶65美元,凸顯出目前需求的低迷程度。 BP的預期比國際能源署 (IEA)、石油輸出國組織 (OPEC)和美國能源資料協會 (EIA)目前的預期都要低。 這三家機構的預期分別為增加110萬桶/日、110萬桶/日和100萬桶/日。 但在當前中美貿易戰和企業不確定性加劇的環境下,這種預期符合全球經濟增長普遍放緩的勢頭。

  6. 2007年8月2日 · 本報訊綜合內地媒體1日消息受國際油價持續走高帶動華南市場成品油批發價出現大幅上漲日前來自中國加油站網最新市場監測信息顯示廣州市場上中石化90#汽油已全面停止批發業務97#號汽油的批發價較7月13日上漲250元/噸以上93汽油上漲了近100元/不過零售價暫未受影響日前,廣州市場上中石化汽油、柴油對外全面停止批發,93#汽油的內部批發價從6,230元/噸調高至6,314元/噸,97#汽油從6,170元/噸調高至6,420元/噸。 在東莞、惠州市場上,汽油和柴油兩大主營資源基本不批發。 「國際油價已經漲到今年新高,兩大石油公司也聯手向發改委提出漲價申請,但現在遲遲未有動靜。

  7. 2021年5月17日 · 2021-05-17. 美國通脹升溫,4月份的按年通脹升幅驚見4.2%。 美國通脹升溫,4月份的按年通脹升幅驚見4.2%,超過市場預期,創出近13年來最大升幅,今季又面臨「五窮六絕」。 因應港府推出新一批通脹掛鈎債券(iBond),投資者季內不妨先考慮與抗通脹相關的投資,例如申請iBond,買黃金、買石油股,甚至買樓。 今期《數據生活》將為大家介紹部分抗通脹投資方式,為大家在驚濤駭浪的投資環境中提供參考。 香港文匯報記者 岑健樂. 新一批通脹掛鈎債券(iBond 8)詳情上周出爐,是次目標發行150億元,最多可酌情加碼至200億元,保底息率維持2厘,下月1日起接受認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