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1. 相關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7年6月26日 · 故事發生在2027年,講述有「飲食法西斯」之稱的巫易天受香城(當然是香港的隱喻了)第一才子石海東之邀,上電視直播的飲食節目,為嘉賓烹調四道佳餚,而剛離他而去的徒弟陳魚則坐在他如太空倉般的小家居看巫易天如何扭轉乾坤,「改變世界」。

  2. 2019年9月5日 · 香港電影的五個階段. 個人的看法是,香港電影從十九世紀末出現至今,共有五個階段:即國片階段、華南電影階段、港產片階段、新港產片階段、和現在的後港產片階段。 將香港電影發展呈現的不同階段劃出,有利於我們討論香港電影現時所出現的特點和其文化特徵,通過這樣一個脈絡,方可看到癥結所在。 國片階段: 這個時候香港的電影與內地同步發展,特別是因為對早期香港電影起步、發展起了重要作用的黎海山、黎北海、黎民偉兄弟,其中黎民偉曾作為孫中山民主革命的同盟會成員,為香港電影播下了愛國主義傳統。 而且,當時香港與內地關係十分緊密,香港電影自覺地成為中國電影一部份。

  3. 2014年10月27日 · 《宛如阿修羅》是一齣活用食物料理來推進劇情的電影。 三女子(深津繪里飾)一向不擅與人溝通,成為四姊妹中最欠異性緣的一人,導演安排同樣不擅辭令的靜男(中村獅童飾)對她有意,而兩人的破冰場面就是利用了麵包作道具。 靜男買了兩件果醬麵包,兩人在公園內的長凳坐下,他自顧自喊了「這真好吃! 」而子一句簡單回應:「我也喜歡! 」一來一往透過對食物的口味同感,便把兩人的感情發展躍升一層。 事實上,透過料理來交代涉及人物的共鳴互動,是《宛如阿修羅》愛用的慣技。 母親(八千草薰飾)與次女卷子(黑木瞳飾)在松本樓吃相同的料理,又或是子一直努力去模仿母親廚藝之味,均從側面襯托出與事人的共感交鳴。 至於電影中對正月料理的重視(如鰻魚、白菜的醃漬物及米出產的上等牛肉等),更加令人看得食指大動。

  4. 2016年4月11日 · 除了舊區的街景外,港式的麵檔和茶餐廳亦登上銀幕,連「擲蛋撻」、「魚蛋粗麵」等港式飲食文化也盡錄。 電影更把孩子的幻想世界擴大起來,例如把到山頂旅行,當成是去馬爾代夫;去信亞運會申請把「搶包山」列入亞運競賽項目。

  5. 2021年2月5日 · 不像今天,那時候塘西的酒樓並沒有茶市與小菜之設,主要是作為花酒的場所,亦會包辦到會筵席。據鄭寶鴻考證,花酒通常在晚上七點開始,眾人先吃便飯,稱為「頭度」,菜式分為「四大(碗)四小(碗)」。

  6. 2015年7月10日 · 《情迷午夜巴黎》戲中有句很幽默的對白,意指今天法國和美國並不是好朋友,在那時卻攜手打造出黃金時代。 那時候,大量來自美國的音樂人、歌手、作家、思想家移居巴黎,發光發熱,美國音樂人把爵士樂帶到巴黎,而且迅速在咖啡館及夜店流行起來,無論是來自美國或法國的爵士歌手和樂手,都成為流行icon。 除了音樂,當然還有戲中出現的大作家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費茲傑羅(F.Scott Fitzgerald) 和他的妻子潔兒達(ZeldaFitzgerald)、評論家Gertrude Stein,及作曲家ColePorter。 戲中主角提到的地方,或到過的地點,其實全都是巴黎充滿濃厚文化藝術之地。

  7. 2015年12月6日 · 開幕電影《危情黑吃黑》(Something Good)由意大利導演Luca Barbaresci執導、張靜初及曾江主演,以黑心食物作題材,在香港拍攝。 電影週另上演七部影片,有本地獲獎或海外參展之作,以下介紹三部作品:《意粉大英雄》(Spaghetti Story)、《玩死棺材佬》(See You Tomorrow)及《兩顆易醉的心》(Every Blessed Day)。 《意粉大英雄》的男主角Valerio是接近三十但一事無成的演員,試鏡屢試屢敗,靠做低下工作維生。 他父母已逝,留下公寓給他及姐姐Giovanna,Giovanna用公寓經營中國指壓,她的夢想是到中國進修廚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