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1. 基金投資儲蓄計劃是什麼 相關

    廣告
  2. 上個月有 超過 1 萬 名用戶曾瀏覽 hk.bankcomm.com

    全新基金客戶於推廣期內成功認購基金,可享「指定累積認購金額」0%認購費優惠! 全新股票掛鈎投資客戶迎新額外利率獎賞高達港幣3,000元! 投資涉及風險,優惠受條款及細則約束。

搜尋結果

  1. 2015年1月15日 · 其實要制訂基本財務計劃並不如抽居屋般困難,只需按着以下五個步驟便可: 1.評估財政狀況. 清楚紀錄個人的財政狀況不一定相等於是「孤寒鬼」或「度縮」,只有掌握資料方可確定如何入手,了解實現理財目標所需的條件。 康宏理財聯席董事張言銘(Edwin)表示:「個人理財就好似管理公司財務,首要有財務資料喺手,建議平時定期做Balance Sheet(資產負債表),將流動現金、股票、存款、正在供款的物業等可量度的資產列出,同時羅列按揭貸款、卡數及其他貸款等負債,計算自己的資產淨值,一旦負債高於資產值,便需提高保險額,追加保障。 2.制訂每月預算. 「洗腳唔抹腳」、做「月光族」等屬一大死症,「病因」是未能清楚知道個人每月開支。

  2. 2024年5月30日 · 聯合創始人及首席執行官萬振邦則指,財富科技在提升專業建議和開放投資渠道方面,將繼續扮演重要角色。 該調查由YouGov新加坡於今年2至3月期間進行,對象是香港(人數226)和新加坡(人數266)的合共492名高淨值投資者。 受訪者符合以下至少一項標準即被認定為高淨值人士,包括年收入高於30萬新加坡元或180萬港元;個人可投資資產200萬坡元或1,200萬港元以上;金融資產100萬坡元或600萬港元以上。 港星高淨值投資者增加投資配置部署. 「東網Money18」fb專頁:有討論、有分析,齊來FUN享,贏盡 你Like. Money18更多 即時港股指數資訊.

  3. 2021年5月27日 · 因此,自問欠缺紀律的人士,宜採取較具強迫性的儲蓄方法,例如月供股票、月供基金,以及參與銀行的零存整付儲蓄計劃等,並應在每月出糧後,先預留這筆錢應付每月供款,以免未能如期供款而衍生額外費用;甚或索性在可行的情況下,直接把供款 ...

  4. 其他人也問了

  5. 2011年9月22日 · 計劃的特色在保單第5、10及15年時,派發分別相等於基本保額3%、6%及9%的保證現金儲蓄,另當子女成功考入大學或專上學府,更會獲發相等於基本保額1%的「學業有成獎」。 擔心子女保障不夠:選友邦、滙豐. 部分教育儲蓄保險計劃會在子女達21歲時完結,但有些卻是終身保障,如保誠「守護星終身收益儲蓄計劃」。 不過,部分更進一步,毋須繳交額外保費,保障額會自動加倍,令父母們倍感安心。 舉例友邦「親子之寶」升學儲蓄連額外保障計劃,會在保單生效滿21年時,保額自動提升一倍,保障子女至100歲;滙豐「教育樂全保」則會在子女年滿21歲時,自動提升1倍保額,為子女提供人壽保障至年滿99歲。 地產網 大革新,即睇最新樓價走勢、最全面地產新聞及筍盤情報!

  6. 2024年5月16日 · 1. 儲蓄. 必須要有資本,才可以開始理財,所以有儲蓄習慣是起步的先決條件。 2. 股票. 想為資本增值,除了放銀行存款收取利息外,較容易接觸、門檻又大眾化的是股票投資。 不過,近幾年港股表現不濟,短線投機難度甚大,中長線投資可從高息股着手,亦可考慮月供股票,以平均成本法來實現長期投資目標。 此外,可將視野擴闊至全球其他資本市場,如日本、美國,走出中港兩地市場,追求更好的回報。 3. 基金. 不想煩惱投資,可以透過投資基金來實現投資目標,基金有分不同的市場、資產、風險,本着多元化的原則,實現長線投資回報,都總好過翹埋雙手不作為。 4. 強積金. 每年檢視一下你的強積金組合,若頻頻轉工就要主動合併強積金戶口方便管理和減省不必要的費用。

  7. 2015年3月4日 · 這項醞釀兩年多的大手筆基金,政府為此成立專家小組研議,最終決定以土地基金約二千二百億元結餘為基礎,另加每年綜合盈餘的兩成五至三成三,成立「未來基金」,交由金管局管理,爭取較高的投資回報,未來十年不會動用,作為「長期儲蓄」。

  8. 2024年5月16日 · 每月定額投入收息儲蓄. 第一招是出於保障的目的,將自身難以承擔的風險轉嫁給別人,所講的正是保險,尤其是醫療保險。 別以為每個月交保費是好傻的事情,實際上,當人上了年紀,一個不幸要做一次大手術,私家醫院費用動輒數十萬元,足以令人大失預算,不想到公立醫院作長時間輪候,及早買一份醫療保險,將這個不可臆測的風險轉嫁部分給保險公司分擔,誠然是一個重要的對策,也是對自己與家人一個負責任的行為。 第二招,是每月花費固定金額於收息儲蓄或投資,反正就要確保這筆錢安全,而又能夠達到資本增值、財息兼收的目標,免得大花筒月月清光。 甚至可以考慮多供強積金,以爭取更理想的退休積蓄儲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