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4月15日 · Sabatier的策略確實奏效了。 在30歲之際,他已經擁有了高達125萬美元(約980萬元)的投資資產。 但會想起過去的種種,Sabatier承認:「這確實有些太極端了⋯⋯ 我為此犧牲了人生中大部分東西 。 「絕大部分在追求FIRE(提前退休)或財務自由的人在追求過程中都採取了更加謹慎的態度,並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Sabatier表示。 「這正是我曾經不明白,或沒有認真思考過的東西—— 我想的只有︰要麼成功,不然就失敗。 但我並沒有完全後悔,只是希望自己當時可以更輕鬆、更平衡一些。 點擊圖片放大. 你要主導自己的財務自由 犧牲非必須. 對於財務自由的另一個 相同誤解 是︰FIRE(提前退休)必須要以巨大的自我犧牲為代價。

  2. 2024年3月26日 · 3月份正值港股業績期,不少大型藍籌股陸續公布季績和派息。 有意投資高息股、自製穩定被動收入的股民,在揀選股份或者最留意的要素是股份派息金額,但也不妨回顧其他 四大因素 ,對於衡量一款收息股是否值搏亦有一定參考價值。 高息股選股因素(一):股息率. 即每股派息佔股價的百分比,為股息與股價的關係, 佔比愈高,代表股東可享有的股息回報愈高 。 以港燈 (02638) 為例︰. 2024年3月25日收市價為4.86元; 2023年度共派每股0.3203元; 股息率就是0.3203元除以4.86元 = 6.59厘。 股息率會隨股價升跌而有變 。

  3. 2019年6月21日 · 1.本土年青人被邊緣化. 首先是國內資金及移民逐漸主導香港,本土年青人被邊緣化,於是對社會感到灰心和無望。 從一九九七年回歸到現在,未計算內地居民在港生的孩子,移入香港人數已經超過150萬,擁有香港永久居留身份超過100萬,有三粒星又夠十八歲有70萬人;到2030年的時候,人數就會高達250萬人,連同他們的孩子有300至400萬人……只要你在中環走一圈,很多高薪職位都被國內同胞佔據,樓價也因為這些龐大需求而推高,讓本地年青人感到生存空間變少,將怒氣變成對建制及政府的仇恨。 2.本土青年在港職場遇到的困難. 如果政府真心愛香港的年青人,其實有很多方法可以處理,幫助本土年青人在競爭環境中爭取更多;例如國內及外國的情況,省市政府會對本地優秀青年提供協助,幫他們在事業上的路走得更好。

  4. 2018年10月1日 · 發布時間: 2018/10/01 08:00. 最後更新: 2018/10/30 14:25. 分享: 港股不斷尋底,投資界老行尊耀才證券(01428)主席葉茂林預言,恒指在兩年內有機會跌穿2萬點,認為在當下市況,手揸現金最安全。 年輕一輩未必認識葉茂林,現為耀才主席的葉茂林,在創立其證券王國時也捱過不少苦頭,創業做大老闆之前,由小販做起,賺到他的第一桶金。 「當年做小販一點都不容易,經常受黑社會欺凌,又擔心畀警察拉。 但賺不到錢的話,全家都會捱餓。 」葉茂林早年接受傳媒訪問時,道出他當年以小販維生時的日子。 也正因為當年做小販的日子不易捱,但為求生而要捱,造就他不言敗的性格。 其後,葉茂林涉足多個行業,為了以小本博大利賺更多錢,他開始炒賣黃金。 但炒金之路,他也曾經損手,輸掉近八成身家。

  5. 2023年1月11日 · 1.不急於獲取高回報. 凡是過高的投資回報就要加强警惕,「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要理性看待過高的回報,尤其一些聲稱「保證」有雙位數字回報的產品,在投資前要充分瞭解投資產品和企業,看清條款,確保自己對企業運作和所投資的金融產品有基本的認識。 2.不要盲目從眾. 人的心理是最容易被利用的,多人做的事情不代表正確。 放到投資上也是,多人投資的產品並不代表產品越好,反而要警惕,好的投資機會有怎會肆意傳播? 3.回歸自己投資目的. 每個人的投資資金和投資目的都不同,在決定每一次投資前,不要盲目聽取大勢所驅,要先回歸審視自己的情況,投資資金是否足夠? 希望短期投資還是長期投資? 抑或只是單純的投機行為? 4.小心明星效應.

  6. 2021年6月24日 · 科斯托蘭尼最知名的理論是在《一個投機者的告白》一書中提到的「雞蛋理論」,此理論與巴菲特名句「別人恐懼我貪婪」有異曲同工之妙。 他認為股市不論升跌都是由3個階段組成,分別是修正階段、調整階段及過熱階段。 這3個階段會不斷循環,交易的成功關鍵就是逆向操作。 在股市處於過熱階段,投資者情緒仍亢奮時,應該離場或沽空。 在股市存於調整階段時,保持耐性,待到了跌市末段及下一個升市之初大手入市。 【索羅斯「反其道」投資哲學 大鱷偏向虎山行: 按此 】 雞蛋理論的運作 . 點擊圖片放大. +4. 怎樣去判斷股市處於甚麼階段呢?

  7. 2021年3月1日 · 不過網上有關投資理財的平台實在多如繁星,讀者在觀看時也會有各種疑問,例如這些YouTuber教人理財投資像很在行。 但私底下,他們又是一個甚麼人? 或者他們個人的理財觀又是怎樣的呢? 這些YouTuber在免費平台上為每個人帶來不同的觀點與角度,讓我們在家也可以「免費」學習更多有關理財的知識。 不過讀者都要注意,每個YouTuber分享的知識不盡相同,在收看時亦要多加分析,不能依靠單一資訊作投資判斷。 連登「契姐」將分享心得. 踏入3月,我們將會為大家帶來數位人氣理財YouTuber獨家專訪,探討他們拍攝理財YouTube的原因、投資理財心得及一些個人的投資組合,並給予年輕一代一些真誠又貼地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