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 康熙 ( 满语 : ᡝᠯᡥᡝ ᡨ᠋ᠠᡳ᠌ᡶ᠋ᡳᠨ , 穆麟德轉寫 : elhe taifin [註 1] ; 蒙古语 : ᠡᠩᠬᠡ ᠠᠮᠤᠭᠤᠯᠠᠩ , 鲍培转写 : engke amuγulang , 西里尔字母 : Энх-амгалан ;1662年—1722年)为 清朝 入關後第二位 皇帝 - 清圣祖玄烨 的 年号 ,前后共61年。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二十日 清世宗 即位沿用 ,次年改元 雍正 。
  1. 其他人也問了

  2. 康熙帝在位六十一年零十个月,是中國歷史上 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 生平经历. 幼年继位. 順治 十一年三月十八日(1654年5月4日),玄燁出生於 紫禁城 景仁宮 內,是 順治帝 的第三子,生母為 孝康章皇后佟佳氏 。 其父親順治帝在位十八年之中沒有冊立過皇太子。 顺治十八年正月初六(1661年2月4日) [註 2] 顺治帝早逝,时年仅24岁。 兩年後,康熙二年(1663年)康熙帝的生母 孝康章皇后佟佳氏 亦病逝。 接受 湯若望 的建議,因年幼的玄燁曾得過天花具有 免疫力 ,也因从天花疾病幸存下来而被获選立为 皇太子 。 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七(1661年2月5日)玄燁登基時,只有八歲,次年正月(1662年2月)正式宣布新 年號 為 康熙 。

  3. 3 天前 · 康熙近臣步軍統領隆科多奉康熙帝遺詔,使皇四子胤禛繼承皇位,是為雍正皇帝,並為康熙帝上廟號聖祖,諡號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安葬於清景陵。

    • 概览
    • 人物生平
    • 为政举措
    • 历史评价
    • 轶事典故
    • 主要作品
    • 人物争议
    • 后世纪念

    清朝第四位皇帝

    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1661年2月4日 [17]—1722年12月20日 [186]在位),自号体元主人 [152],年号“康熙”。蒙古人称为恩赫阿木古朗汗 [143];西藏方面尊称为“文殊皇帝” [144] [183]。顺治帝第三子,生母为孝康章皇后佟佳氏。

    玄烨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执政初期,国内国际形势非常严峻。面对严峻局势,他坚持大规模用兵,以实现国土完整和统一 [1]。少年时就挫败了权臣鳌拜,开始真正亲政。九年,肃正朝纲,恢复内阁制度,颁布《圣谕十六条》 [2]。成年后,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定三藩之乱 [140];澎湖海战,统一台湾 [3];挫败沙俄侵略军,签订《尼布楚条约》,确保中国对黑龙江流域的主权 [4];三征噶尔丹,并取得胜利;创立“多伦会盟”取代战争,联络蒙古各部。在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标榜仁政,笼络汉族士人,同时注意休养生息,发展经济。但是晚年倦勤,出现吏治败坏的现象。另外,众位皇子因为废太子事件而争夺皇位,对其晚年政治产生了不良影响。

    玄烨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奠定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有学者尊之为“千古一帝” [5-6] [141],也有学者尊称其为“千年一帝” [7] [184]。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农历十一月十三日崩于畅春园,终年69岁。庙号“圣祖”,谥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葬于景陵。传位于第四子胤禛。

    早时勤学

    顺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1654年5月4日),玄烨生于北京紫禁城景仁宫,其母孝康章皇后佟佳氏时为庶妃。史载孝康章皇后向太后问安之时,出门时看到有龙绕身,孝庄太后才知道孝康章皇后有身孕。孝庄太后说:“我当初怀顺治皇帝的时候就有这种景象,如今佟佳氏也是如此”。 玄烨的生母佟佳氏只是皇宫中一名不受恩宠的庶妃,玄烨降生时,父亲顺治皇帝专宠贵妃董鄂氏,对玄烨并不非常关心 [147]。出生不久,玄烨即遭到天花的侵袭,顺治帝特委托奶妈带他到紫禁城外哺养。他小时候未经出痘(天花)。因此,他在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欢。多少年后,康熙帝犹抱憾不已 [10]。但是他所患天花之症并没有危及性命,仅在脸部留下几个细小的麻点。这使他对当时这种最可怕的疾病有了终身免疫力。而他出过痘竟成了他将来继登帝位的一个有利因素。 玄烨从五岁开始读书识字,很快显露出勤奋好学的天分。史载玄烨天表英俊,声音洪壮有力。六岁的时候,偕同众兄弟向父皇问安。世祖福临问皇子们最想做什么。皇二子福全说作为一个贤王足矣。唯有玄烨说道希望效法父皇。于是福临十分看重玄烨。 后来,康熙帝曾谈到自己的学习情况,八岁“学庸训诂,询之左右,求得大意而后愉快。日所读者,必使字字成诵,从来不肯自欺。及四子之书既已通贯,乃读尚书,于典谟训诂之中,体会古帝王孜孜求治意。”接着,“读大易,观象玩占,实觉义理悦心”。自此便养成了读书的好习惯,“乐此不疲” [12],“好学不倦” [13],每每读书至深夜,而不知倦怠。他十七、八岁时,因读书过劳,至咯血也不肯罢休。 [14]他所说的自己的学习情况,并非是自夸之辞。官方档案记载他举凡“帝王政治,圣贤心学,六经要旨,无不融会贯通”,亦非过誉之辞 [15]。

    少年天子

    参见:四大臣辅政 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二十四岁的顺治帝福临突然病逝。顺治帝生前没有册立太子,顺治十八年(1661年)他临终时接受汤若望的建议,因玄烨出过天花具有免疫力而选其为继承人,以遗诏的形式册立玄烨为皇太子。顺治遗诏同时指派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大臣辅政。 [16]正月丙辰日(2月4日 [17]),玄烨即位于太和殿,时年未满7周岁(虚岁八岁),颁诏大赦,并改为康熙元年。 [17] [185]两年后,母亲孝康章皇后佟佳氏病重。 [18]生母重病时,玄烨“朝夕虔侍,亲尝汤药,目不交睫,衣不解带”;十岁丧母,玄烨昼夜守灵,水米不进,哀哭不停。康熙后来回忆说,幼年在“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欢”。 四辅臣联合辅政的局面并未维持很久,他们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日益公开而激烈起来。在四人中,逐渐专擅实权的是鳌拜。他平时已表现出居功自傲,盛气凌人,但受“顾命”之初,尚能谨慎从事,履行誓词。然而,不出三年,他就暴露出骄横和专权的野心。他位在最末,不甘人后,处处越位抓权。首先便跟苏克萨哈不相容。 [19]康熙六年(1667年)六月,首辅索尼病故。七月初七,十四岁的康熙帝正式亲政,在太和殿受贺,大赦天下。 [20]但仅十天后,鳌拜即擅杀同为辅政大臣的苏克萨哈,数天后与遏必隆一起进位一等公,实际政局并不受康熙帝直接掌控。 当时,康熙帝经常召集少年侍卫在宫中作“布库”之戏,康熙八年五月十六日(1669年6月14日),他突然命令这些侍卫在鳌拜进见时将其逮捕。大臣商议鳌拜大罪三十条,请求诛其族,康熙帝念鳌拜功劳,赦死罪而拘禁,但诛杀了鳌拜的很多弟侄亲随及党羽,不久鳌拜死于禁所。仅存的另一辅政大臣遏必隆因为长期勾结鳌拜,被削去太师、一等公的爵位。 [22]康熙帝由此完全夺回朝廷大权,开始真正亲政的阶段。康熙帝铲除鳌拜之后,甄别官吏,为被鳌拜矫旨处死的苏克萨哈等昭雪,奖励百官上书言事,禁止圈地等弊政,实操朝政大权。

    削平三藩

    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月,以平南王尚可喜请求归老辽东,但请求留其子尚之信继续镇守广东为引线,引发了是否撤藩的激烈争论。 [23]最后康熙帝认为“藩镇久握重兵,势成尾大,非国家利”,决定下令“撤藩”。七月,吴三桂假装请旨撤藩,康熙帝同意。 [24]同年十一月,吴三桂在云南提出反清复明,杀云南巡抚朱国治。 [25]并于次年派将率军进攻湖南,攻陷常德、长沙、岳州、澧州、衡州等地。他又派人四出散布檄文。广西将军孙延龄、四川巡抚罗森等许多地方大员纷纷反清。接着,福建耿精忠亦反。在短短数月之内,滇、黔、湘、桂、闽、川六省丢失,一时间危在旦夕。随后,陕西提督王辅臣、广东尚之信等也相继反叛,叛乱扩大到广东、江西和陕西、甘肃等省。 康熙帝的对策是坚决打击吴三桂,决不给予妥协讲和的机会;而对其他的叛变者则大开招抚之门,以此来分化敌军,削弱吴三桂的羽翼,从而孤立吴三桂。 [26]在这个方针之下,康熙帝把湖南作为军事进攻的重点,命勒尔锦等统领大军至荆州、武昌,正面抵住吴三桂,并进击湖南,又命安亲王岳乐由江西赴长沙,以夹攻湖南。此外,康熙帝又放手重用汉将、汉兵作战。 [27]康熙十五年(1676年),陕西王辅臣和福建耿精忠在清军进攻下,先后投降。 [28-29]广东的尚之信也于康熙十六年(1677年)投降。 [30]陕、闽、粤以及江西都先后平定。吴三桂局促于湖南一隅之地,外援日削。而清军已由江西进围长沙,其失败之势已成。 康熙十七年(1678年)三月,吴三桂在衡州称帝,国号周,大封诸将。未几即忧愤成疾,于八月病死。吴三桂死后,其部将迎立其孙吴世璠继位,退居云贵。此后,清军先后收复湖南、广西和四川。康熙二十年(1681年)冬,清军攻破昆明,吴世璠自杀,三藩平定。

    政治

    •强化皇权 康熙帝亲政后,着手强化皇权。首先,不断削弱八旗旗主的势力。康熙帝清除鳌拜集团,使“上三旗”的权力完全掌握在皇帝手中。同时,决定改变八旗职官的名称,“以后固山额真汉字称为都统,梅勒章京称副都统,甲喇章京称参领,牛录章京称佐领,昂邦章京称总管”。固山额真汉译为“旗主”,改称为都统,这不单纯是一个名称改变的问题,而是通过名称的改变,说明八旗的主人只有一个,那就是皇帝。康熙十八年(1679年)规定八旗官职正式设置都统、副都统,“掌宣命教养,整诘戎兵,以治旗人”。各都统、副都统均由皇帝直接任命,并听命于皇帝,各旗的王公无权干涉旗务。这就进一步削弱了八旗诸王和原旗主的权力。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康熙帝又派遣自己的儿子管理八旗旗务,进一步加强了对八旗的控制。他对议政王大臣们说:“见今正蓝旗满洲都统延信前往出兵,其满洲、蒙古、汉军三旗之事,著七阿哥胤祐办理。正黄旗满洲都统巴塞,署理黑龙江将军事务,其满洲、蒙古、汉军三旗之事,著十阿哥办理。正白旗满洲都统和礼差往云南,其满洲、蒙古、汉军三旗之事,著十二阿哥胤裪办理。如此,则别旗相效法,自必发愤勤事也。”这样,圣祖就牢牢地掌握了作为清朝军政支柱的八旗,皇权明显地加强。 另一方面,康熙帝勤于政务,举行御门听政;还在康熙十六年(1679年)设立南书房,“拣择词臣才品兼优者充之” [34],并使之草拟圣旨,与闻机要,待遇非常优渥。大量汉族士大夫如高士奇、陈廷敬、李光地、张廷玉、朱彝尊、王士禛、徐乾学、王鸿绪、查慎行、胡渭、熊赐履、方苞等先后进入南书房任职。南书房的设立,一方面笼络了汉族知识分子,一方面使康熙受到更多汉文化的熏陶,最重要的是削弱了满洲议政王大臣会议以及外朝内阁的权力,强化了皇权。 •控抑宦官 康熙元年(1662年),清廷宣布“十三衙门尽行革去”,仍由内务府管理宦官。康熙朝还严格控制宦官的数量和品衔,如限定宫中太监不过四五百人,宦官品衔最高为四品,不得加至三品以上。康熙十六年(1677年)五月二十七日,设置敬事房,这是专管宫内一切事务及管理太监、宫女的机构,也是自康熙朝设置的唯一的宦官机构。其职掌是:管理皇帝、后妃、皇子、皇女的生活,负责宫内陈设、清扫、守卫,传奉内务府的谕令,办理与内务府各衙门的往来文件。可见敬事房仅管理官内具体事务,远离了朝廷政务。这样就使太监难以有干政的机会。这一机构从设置之日起就隶属内务府,不能单独对外行文。康熙四十年(1701年)还下令捣毁祸国殃民的明廷太监首领魏忠贤之墓,以压抑宦官势力的恶性膨胀。应该说康熙朝对宦官势力控抑是有成效的。 •打击朋党 康熙三十年(1691年),康熙帝在谈到明廷朋党的危害时指出,朋党之害"历代皆有,而明末为甚”,“分树党援,飞诬排陷,迄无虚日,以致酿祸既久,上延国家”。因此对朋党"深切痛恨"。尽管如此,在康熙朝大臣朋党仍有出现。如内大臣索额图,其侄女是康熙帝第一任皇后。在清除鳌拜势力的斗争中索额图立有功勋,被擢升为大学士,自此成为朝臣中的最大实力人物。其势力就此膨胀,朝臣中党附者甚多,直接威胁到了皇权。为此,康熙十六年(1677年),康熙帝提拔户部尚书明珠为武英殿大学士,用以牵制索额图。康熙十八年(1679年),左都御史魏象枢密疏索额图"朋比徇私”,“予政贪侈”等不法事,被迫辞去大学士职。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帝又革去索额图内大臣、议政大臣职,至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仍任其为领侍卫内大臣。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索额图依附、教唆太子胤礽争位事发,康熙帝以“议论国事,结党妄行”之罪,令宗人府将其拘禁,不久死于幽所。并将索额图诸子逮捕,交索额图之弟心裕、法保拘禁,同时禁锢了党附索额图的大臣麻尔图、额库礼、温代等人。明珠任武英殿大学士之后,其势力也渐大,党附者日见增多。明珠在内阁中与勒德洪、余国柱、李之芳等也营私结党。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直隶巡抚于成龙疏揭明珠、余国柱卖官纳贿。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御史郭琇疏劾明珠与余国柱“结党行私”、“背公营私”,明珠被免去大学士职,勒德洪、余国柱及其他党附的大臣均被免职。这样,康熙朝两个较有势力的朋党集团先后被抑制、粉碎。 •颁布圣谕 康熙九年(1670年),亲政一年的康熙帝晓谕礼部,称“至治之世,不以法令为亟,而以教化为先。……盖法令禁于一时,而教化维于可久。若徒恃法令,而教化不先,是舍本而务末也。……朕今欲法古帝王尚德缓刑、化民成俗。”于是在顺治帝“六谕”的基础上颁布《圣谕十六条》,作为康熙的施政纲领,内容是“敦孝弟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穆、和乡党以息争讼、重农桑以足衣食、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黜异端以崇正学、讲法律以儆愚顽、明礼让以厚风俗、务本业以定民志、训子弟以禁非为、息诬告以全善良、诫匿逃以免株连、完钱粮以省催科、联保甲以弭盗贼、解雠忿以重身命” [35]。 •治吏亲民

    军事

    康熙十二年(1673年),康熙帝撤藩,吴三桂起兵反清,其他二藩相继响应,最终在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定三藩。 康熙朝由于平定三藩之乱以及抵御外来侵略的需要大量制造火器,无论是造炮规模、数量、种类,还是火炮的性能和制造技术,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康熙朝中央政府所造的大小铜、铁炮达905门之多,而其中半数以上由南怀仁负责设计监造,就质量而言,其“工艺之精湛,造型之美观,炮体之坚固,均为后朝所莫及”。 乌兰布通之战后,康熙更加重视在战争中发挥火器的战斗威力,使火器营成为清军新的战斗编成。 康熙采纳了大学士李光地的意见,授明郑降将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出兵攻克台湾,郑克塽降清,康熙于翌年设置台湾府。后来雍正帝称述康熙的功绩说:“台湾地方……皇考圣略神威,取入版图。”

    经济

    •土地制度 康熙亲政后,宣布停止圈地,放宽垦荒地的免税年限。康熙认为“家给人足,而后世济”,在继续采取轻徭薄赋,与民生息的政策的同时,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和发展经济。康熙帝废止贵族圈近京州县田地的特权,将土地让与百姓耕种;康熙在诏书上说:“自后圈占民间房地,永行停止,其今年所已圈者,悉令给还民间。” 清初规定垦荒三年内免税,以后改为六年;康熙十二年(1673年)重申新垦荒田十年后征税。这一政策刺激了农民垦荒的积极性,使耕地面积迅速增加。对于农民耕种的原先属于明朝宗室的土地,康熙帝下诏农民可以不必支付田价,照常耕种。对于已交过“易价银两”的,可以从来年的常税中冲洗。 •蠲免钱粮 康熙帝秉持“藏富于民”的思想,在陕、云、贵、川、粤等全国二十多个省区蠲免钱粮、丁银、逋赋,其中重大蠲免计32次。并从康熙五十一年(1711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普免天下钱粮。下令“凡遇蠲免之年,免业主七分佃,户三分。”使佃农也能得到好处。在康熙帝在位的61年间,清政府蠲免钱粮共计545次,免除天下钱粮计银1.5亿两。 •固定丁银 康熙帝对按丁征收丁税的方法进行改革。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清廷决定,以康熙五十年(1711年)的丁税额数作为定额,以后新增人丁,不收丁税,即所谓“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这样丁税额数便固定下来了,实现了地丁合一。这种办法先在康熙末年行之于广东、四川等省,雍正元年(1723年)以后又相继在各省普遍推行。 •修治漕运 清初,黄河多次泛滥成灾,在河南、安徽一带经常决口,后来竟改道与淮河合流,从苏北地区入海,既影响了漕运,又使许多良田成了沙洲,严重威胁着国库收入和人民生活。对此,康熙帝曾把三藩、河务、漕运作为其时三件大事,并亲自书写成条幅,悬挂于乾清宫中大柱上。他选派靳辅为河道总督,又对治河专家陈潢委以重任 [164]。经过十年(1677年—1687年)的辛苦经营,终于使黄河、淮河各归故道。 永定河原名浑河,又称“小黄河”,在流经北京附近时,常常淤塞成灾。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清政府招募了十几万民夫,在l卢沟桥附近的良乡到东安,开掘了一条200里长的新河道,使原来的斥卤之地,成为膏腴良田。康熙帝曾亲自视察,并将浑河改名为“永定河”,赋予永远安定之义。 •废除匠籍

    国内评价

    •康熙帝自评: •①“朕自幼强健,筋力颇佳,能挽十五力弓,发十三握箭,用兵临戎之事,皆所优为。然平生未尝妄杀一人,平定三藩,扫清漠北,皆出一心运筹。户部帑金,非用师赈饥,未敢妄费,谓此皆小民脂膏故也。所有巡狩行宫,不施采缋,每处所费,不过一二万金,较之河工岁费三百余万,尚不及百分之一。幼龄读书,即知酒色之可戒,小人之宜防,所以至老无恙。” •②“朕之生也,并无灵异;及其长也,亦无非常。八龄践祚,迄今五十七年,从不许人言祯符瑞应,……惟日用平常,以实心行实政而已。” •③“予年将七旬,在位五十余载,天下粗安,四海承平。虽未能移风易俗,家给人足,但孜孜汲汲,小心谨慎,夙夜未敢少懈,数十年来,殚心竭力,有如一日,岂仅劳苦二字所能概括?前代帝王,或享年不永,后世史论,辄以为酒色奢侈所致,此皆不过书生好为讥评,虽纯全尽美之君,亦必择摘瑕疵而后快意。予其为前代帝王剖白,盖天下事繁,不胜劳惫所致也。诸葛亮云:鞠躬尽瘁,死而后己。为人臣者,仅有诸葛亮一人耳。若为帝王,仔肩甚重,无可旁诿,岂臣下所可比拟?臣下可仕则仕,可止则止,年老致政而归,抱子弄孙,犹得优游自适。为君者勤劳一生,了无休息。” •黄宗羲: •①方今杀运既退,薄海内怀音草状;皇人仁风笃烈,救现在之兵灾,除当来之苦集,学士大夫皆以琴瑟起讲堂之上,此时之最难得者也。 •②今圣天子无幽不烛,使农里之事,得以上达,纲常名教不因之而盖重乎? •韩菼:皇帝御极以来,政教覃敷,恩泽翔洽,薄海内外,防不率俾,方偃戈衅甲,以文德怀柔四方,煦妪生息,休养万姓,兼容并覆,销弭孽芽。 •潘耒:皇上亶聪濬哲,允武允文,法夏后之卑宫,师姬文之昃食,岁下蠲租之令,朝颁省罚之科。转圜从谏,鼗铎遍于宫廷;侧席求贤,弓旌周于岩壑。兢兢业业,无怠无荒,……治定功成,仁渐义洽于是…… •纳兰明珠: •①皇上谟略深远,功德隆盛。 •②我皇上德位兼隆,心契圣学,躬备至道,作君作师,以立人极。是以尊圣重道,典礼隆备,度越千古。 •高士奇:皇上躬诣阙里,盛举仪章,正以宣扬圣化,烝育群生,凡有血气,莫不感发。诚海内向风之自,亿载太平之基,不独孔氏子孙感沐皇恩已也。 •徐元正:皇帝于孔氏,既崇其先,厥后宜赉……此治与道偕隆,君与师兼作。盖非孔氏一家之私荣,直邦家之庆而史册之光也。 •张玉书:天章云藻,照耀宇宙,载籍以来所未有也。 •蒋弘道:千秋文教讫遐荒,俎豆前陈阙里堂。道继唐虞真统绪,星躔奎壁大文章。 •朱轼:今圣天子崇儒重道,超轶汉唐。尝谓朕所重者大儒、真儒。所恶者小儒、伪儒也。觉世牖民之盛心至矣尽矣。 •雍正帝:本朝自太祖、太宗、世祖、圣祖相承。圣祖在位六十二年,仁厚恭俭,勤政爱民,乾纲在握,总揽万几,而文德武功超越三代,历数绵长,亘古未有。 •李绂:圣祖皇帝深仁厚泽,六十余年朔南暨讫,三代以来所未有今。(《广西通志序》) •昭梿: •①仁皇天资纯厚,遇事优容,每以宽大为政,不事溪刻。 •②仁皇夙好程、朱,深谈性理,所著《几暇余编》,其穷理尽性处,虽夙儒耆学,莫能窥测。所任李文贞光地、汤文正斌等皆理学耆儒。尝出《理学真伪论》以试词林,又刊定《性理大全》《朱子全书》等书,特命朱子配祠十哲之列。故当时宋学昌明,世多醇儒耆学,风俗醇厚,非后所能及也。 •③仁皇临御六十余年,凡一切起居饮食,自有常度,未尝更改。虽酷暑燕处,从未免冠。 •魏源: •①一则不蹈汉诛晁错之辄,归咎于首议撤藩之人。二则不从达赖剌麻裂土罢兵、苟且息事之请,力申天讨。三则不宽王贝勒老师养寇之罪,罚先行于亲贵。 •②兵多而民不扰,饷费而赋不增。至矣哉!震惊百里,不丧匕鬯。古之聪明睿智神武而不杀者夫!是知覆蚩尤于涿鹿者轩皇,非力牧也;禽豨、布于荆、吴者高祖,非绛灌也;江汉常武,绩赖周宣,鬼方三年,克由殷武。自古及今,或以殷忧启圣,或以道谋溃成,庙算不定,而大难克削者,未之前闻。 •曾国藩: •①我朝六祖一宗,集大成于康熙。而雍乾以后,英贤辈出,皆若沐圣祖之教,此在愚氓亦似知之。其所以然者,虽大智莫能名也。 •②凡前圣所称至德纳行,范无一而不备。上而天象、地舆、历算、音乐、考礼、行师、刑律、农政,下至射御、医药、奇门、王遁,满蒙、西域、外洋之文书字母,殆无一而不通,且无一不创立新法,别启律途。后来高才绝艺,终莫能出其范围。 •梁启超: •①清圣祖尤笃嗜,召西士南怀仁等供奉内廷。风声所被,向慕尤众。 •②康熙帝是比较有自由思想的人。他早年间兴文字之狱,大抵都是他未亲政之前的事……本身却是廓达大度的人,不独政治上常采宽仁之义,对于学问,亦有宏纳众流气象。试图他《庭训格言》,便可以窥见一斑了。所以康熙朝学者,没有什么顾忌,对于各种问题,可以自由研究。 •赵尔巽等《清史稿》:圣祖仁孝性成,智勇天锡。早承大业,勤政爱民。经文纬武,寰宇一统,虽曰守成,实同开创焉。圣学高深,崇儒重道。几暇格物,豁贯天人,尤为古今所未觏。而久道化成,风移俗易,天下和乐,克致太平。其雍熙景象,使后世想望流连,至于今不能已。传曰:“为人君,止于仁。”又曰:“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于戏,何其盛欤! •徐世昌:有清圣祖仁皇帝,以乾德之中,躬儒素之业,少而好学,至老而不休,御经筵者四十年,成图书者万数千卷。观摩朱子之言,撷其纲领推其说以治天下,而天下治矣……圣祖之教,涵育于二百余年者,信而有征矣。凡斯举譬,并取宏规,自余诸家,各随所造,犹之泰岱之接徂徕,大江之纳汉水。 •汪荣宝:圣祖自亲政以来,内则削平大难,巩固统一之基础,外则战胜强敌,恢张帝国之威信。外交军事,所在奏功,而其文治,亦斐然比于汉唐之盛。 •孟森: •①帝之治河,谓能一劳永逸,非也,然爱惜人才,曲尽众论,有疑义则身临决之,一时理想之说,朝野沸腾,未尝荧听而轻罪争执之人,兢兢业业于武功告成之后,在帝尚为盛年,而持重有为若是,可谓有道之气象矣。 •②藏安而西宁、青海、川、滇之边举安,以宗教为纲领而提挈之,初不甚费兵力,盖处之得其道也。唯准部尚在,西域未平,尚在雍、乾两朝之继述。然在康熙时则为中国所拓之藩篱,较汉、唐盛时已驾而上之,更无论宋、明两代矣。 •吕思勉:圣祖是个聪明特达的君主。他乐于求学,勤于办事。于天文、地理、律历、算术……学问,多所通晓。又颇能采用西洋的学问。……他能励精图治,确是实在的。……能俭于用财,也确是真的。所以当三藩平后,国内已无战事,政治亦颇清明,百姓就得以休养生息。 •蔡东藩: •①自古藩镇,鲜有不生变者。撤亦反,不撤亦反;与其迟撤而养旤益深,不若早撤而除患较易。清圣祖力主撤藩,正英断有为之主。洎乎仓卒告警,举朝震动,圣祖独从容遣将,镇定如恒,且不允索额图之请,自损主威,圣祖诚可谓大过人者。 •②康熙帝为有清一代英主,三次亲征,卒平朔漠,挞伐之功,未始不盛。 •萧一山:圣祖六十一年,文治武功,蔚然可观。以其有好学不倦之精神,宽大爱民之治术,谨事惜时,深耕易耨,为清朝培植良好之根基。末叶虽稍流纵弛之弊,然大乱之后,亟需休养生息,此亦守成令主所必循之途径也。 •毛泽东:康熙皇帝头一个伟大贡献是打下了今天我们国家所拥有的这块领土,康熙三征噶尔丹,团结众蒙古部,把新疆牢牢地守住。他进兵西藏,振兴黄教,尊崇达赖喇嘛,护送六世达赖进藏,打败准噶尔人,为维护西南边疆的统一,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他进剿台湾,在澎湖激战,完成统一台湾的大业。他在东北收复雅克萨,组织东北各族人民进行抗俄斗争,和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保证我永戍黑龙江,取得了独立自主外交的胜利,为巩固东北边疆做出了重大贡献。康熙皇帝的第二个伟大贡献是他的统一战线政策。满族进关时兵力只有五万多,加上家属也不过二十万,以这样少的人口去统治那么一个大国,占领那么大领土,管理那么多人口,矛盾非常突出。康熙皇帝便发明了一个统一战线,先团结蒙古族和其它少数民族,后来又团结了汉族的上层人士,他还全面学习和继承了当时比满文化要先进得多的汉文化。康熙除了会几种民族语言之外,还会好几种外语,包括希腊文,他还精通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康熙皇帝是最早懂得向西方资本主义先进知识学习的开明君主,他喜欢研究自然科学,对数学、天文、地理、医学、生物学、解剖学、农艺学和工程技术有浓厚兴趣,还亲自主持编辑科技书籍。 •刘大年:第一,康熙的统治促进了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他的进一步统一全国,抵制西方早期殖民势力的斗争,都是富有进步意义的。因此,第二,康熙统治时期和整个清代前期的历史车轮是向前进的,是应当充分肯定的。 •袁良义:康熙是清初的一位杰出政治家,在当时国内外形势下,开展了一系列具有进步意义的活动,这些活动有一部分到今天仍然保留它们的深刻影响。至于他的一些缺点,那是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所造成的,只要它们不影响他的主要成就和贡献,我们就不必过分苛求于古人了。 •启功:历史上有“康乾盛世”之说。据我看来,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康熙时代最强盛,雍正次之,乾隆最差。康熙收复台湾,平定噶尔丹、力败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使中国的版图空前绝后的辽阔,制定了开明的民族政策,重用汉族知识分子,大度而主动地拜谒明孝陵,消除了明末遗老的对立情绪,稳定了人心;推行宽松的文化政策,优待人才,并注重选拔人才,促进了清代的文化建设和学术发展。 •白寿彝:康熙帝是清入关后的第二代皇帝,刚刚从武力取天下转入和平建国时期。他顺应这一形势,大力倡导汉族的传统文化,并率先示范,把自己所学与为政紧密地结合起来,孜孜求治,取得了先辈们所不曾有过的业绩;同时,又把自己造就成一个多才多艺的人才,这在中国历代皇帝中确属罕见。 •田淼:康熙作为一代有作为的封建帝王,在政务之余,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研习西方数学和天文学知识,为西方数学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数学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不能不说是非常可贵的。 •柏杨:玄烨大帝,这个中国历史上最英明的君主之一,年轻气壮,有刘邦豁达大度的胸襟和李世民知人善任的智慧。 •高阳:(康熙)与唐太宗均是第一流的君主,其个人修养和道德言行也是无可挑剔。论述缺点时,谓其晚年因传位而至吏治渐坏。 •戴逸:康熙帝少年即位,除鳌拜、平三藩,表现了非凡的才能;以后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奖励垦荒,致力治河;争取汉族士大夫官僚,励精图治;他又统一台湾,驱逐沙俄入侵,平定噶尔丹,奠定了清朝统治的基业。不过康熙帝晚年精力衰疲,诸皇子争位,举朝不宁。 •李治亭:圣祖即位时,清朝正处于建立全国政权后需要巩固、发展的重要时期。其时,清入主中原还不足20年,根基未稳,百废待兴。因此,稳固统治,丕扬祖业,是当时历史赋予清朝统治者的重大使命。圣祖亲政后,慨然以维系清朝国运为己任,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消弭叛乱,清除割据,抗击外来侵扰,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逐步进入鼎盛时期。圣祖在位凡61年虽曰守成,实同开创。其间备历艰难,屡经风险,终能化险为夷,恢弘基业,这与圣祖本人的统治风格有很大关系,更与他的为政之道密切相关。圣祖在儒家学说的熏陶下逐渐成为明君贤主的典范。 •白新良: •①康熙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经过长期的社会动乱,人民普遍盼望太平,渴望过上安定生活。康熙皇帝顺应广大人民的这一正当愿望,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以其坚韧不拔的努力,圆满地完成了历史赋予他的使命,从而使他跻身于中国历史上最为优秀的帝王之列。因而这个临御天下六十多年的一代英主,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做出过重要的贡献,在清朝历史上也占有着突出的地位。 •②康熙皇帝生活的时代虽然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后期,但在他出生前不久发生的满族入据中原的历史事变却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从而使得中国封建社会又出现了一个新的向上发展的时期。时势造英雄,封建社会新的发展使得出身爱新觉罗氏家族的康熙皇帝成为一个能够对历史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历史人物;但是,对当时中国社会发展做出这些重要贡献的是康熙皇帝而不是别的帝王,这又说明,康熙皇帝的这些成就是和他的个人努力密不可分的。因此,对于这个通过个人努力圆满完成时代使命的历史人物,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而不应该以他身上有某些阶级、民族局限性过多地加以指责,也不应该超出当时中国社会的现实,对他提出不切实际的过高要求。完全可以说,康熙皇帝是一个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的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在中国古代帝王群中也是十分优秀的一员。 •姚念慈:总体来说,玄烨是一位富有忧患意识,具有理性和克制力的统治者,他的内心情感和冲动大多情况下会服从于理性。……玄烨或许是忍人,但绝不是暴君。玄烨勤政,这是公认的。玄烨也比较精明,对于社会隐患,多能防微杜渐。他虽然多年用兵北方,但对于南方反清势力却毫不放松;他虽然时时保护满族的特权,却又很在意赢得广大汉人的拥戴;他注意到大量蠲免并未收到很好的效果,也曾注意到财政过分集中于中央,地方存留不足,带来许多弊端,官员薪俸微薄,加派火耗加重了百姓的负担。但进入晚年,具体地说,康熙四十六年之后,玄烨变得日益孤独,理性逐渐削弱,更多受情绪支配,立储问题和准部之役都没有处理好,使朝局和社会陷入混乱。……把玄烨视为历史上最伟大最崇高的帝王,是人为制造的产物。事实并非如此。玄烨非但不如唐太宗豁达,也不如他父亲顺治皇帝福临率真。更关键是,玄烨结束了鳌拜等四大臣辅政之后,其政治取向却与四辅臣一样,都在于中止顺治皇帝的汉化之道。 •阎崇年: •①他八岁继位,在位六十一年。其间,曾经先后智擒权臣、平定三藩、收复台湾、打败帝俄,还有绥服蒙古、抚安西藏,武功盛极一时,前朝无人可比。他重视个人修养,好学习武、敬孝仁爱、克己修身。他又能重视学术、弘扬文化、编纂图书、奖励学者,文治上的成就也很多。他是中国历史上难得的皇帝,占有历史伟人之地位。康熙帝六十一年的君主生涯,对中国历史和世界文明的发展,有着重大贡献。就其贡献而言,概括说来,主要有五——中华版图奠定、民族关系稳定、中华文化承续、经济恢复发展、社会秩序安定。 •②康熙时代,英国尚未工业革命,而法国大革命和美利坚独立都是乾隆朝的事。俄国和日本的崛起,都在19世纪中叶。俄国的彼得大帝,法国的路易十四,与康熙帝同时代,他们都是当时世界上的伟大君主。但是,康熙朝是当时世界上幅员最为辽阔、人口最为众多、经济最为雄厚、军力最为强大的大帝国。康熙大帝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千年一帝,而且是世界历史上一位伟大的君主。……无论就中国历史做纵向比较,或就世界历史做横向比较,都可以说康熙帝是中国皇朝史上的千年一帝,也是世界历史上的千年名君。 •③康熙大帝吸收了中华多民族的、西方多国家的文化营养。这为他展现雄才大略、帝王才气,实现宏图大业,陶冶了性格,开阔了视野,蓄聚了智慧,奠定了基础。康熙大帝奠下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熙盛世的大局面。他确是应该占有历史伟人地位的,难怪当时在清朝宫廷里的西洋传教士们,也有赞誉他是“人世间无与伦比的帝王”。李约瑟博士称其为“科学的皇帝”。无论就中国历史作纵向比较,或就世界历史作横向比较,都可以说康熙大帝是中国皇朝史上的千年一帝,也是世界史上的千年名君。他同当时俄国彼得大帝、法国路易十四,同列世界伟大的君主。但他也有另一面,如他对成年儿子几乎都革过爵,或圈禁过;对有的大臣“以铁钉钉其五体于壁而死”,这就是他专制君主的狰狞一面。 •陈捷先:他请欧洲传教士到宫中教他西方的天文、地理、数学、理化、医学、语文、音乐等学科,他也是很用功学习的,并且有很好的成绩,使他成为当时学贯中西的学者。 •金庸:在中国皇帝中,我对康熙的评价很高,他不但思想开明,而且很好学,还去学了外国的学问。 •二月河:论才能,彼得大帝远不及康熙皇帝,但康熙的问题就是不能把个人的兴趣爱好和工作联系起来,他思想意识不开放……根据历史资料记载,康熙皇帝开放“海禁政策”20年,开始搞对外贸易,但之后又停止了。康熙就是中国的潘多拉,康熙打开潘多拉宝盒,只看到里面装满了战争、祸害、灾难和瘟疫等,之后就把宝盒合上了,也就把光明和希望盖在盒子里……在当时的社会情况下,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都有机会把中国带进现代文明,但始终没迈出这一步,这就是封建政治家。

    国外评价

    •日本人对康熙帝极为尊重和推崇,翻译了《圣谕十六条》,并且称呼康熙帝为“上国圣人”。 [92]二战时期日本人研究异族征服中国的历史,对康熙更加钦佩,认为:“清朝三百年的政绩,也是靠它拥有像康熙帝那样以卫道者自任,把自己提高到模范帝王的地位,成为鞠躬尽瘁的贤能天子,才争取到那样难治民族(指汉族)的全面信任和拥护。在这点上说他获得了更光辉灿烂的成就,也非过言。但其中的重要因素,恐怕就是所谓‘统治者的恩德’。”并把康熙作为自己未来统治中国的榜样。 •朝鲜人对康熙帝的评价经历了一个从昏君到圣君的变化过程,康熙亲政时正值朝鲜肃宗年间,朝鲜虽为清朝属国,思明反清情绪却很浓厚,对康熙的评价也很负面,如有使臣说康熙“只知清书,不解文字”, [135]“骄淫日甚,以游戏为事”,“荒淫游畋,不亲政事”,等等。但到康熙后期,评价开始转变,称康熙“节俭惜财,取民有制,不事土木,民皆按堵,自无愁怨”。 [94]一些燕行使团成员亦高度评价康熙,如金昌业说:“以康熙之俭约,守汗宽简之规模,抑商贸以劝农,节财用以爱民,其享五十年太平,宜矣!至若治尚儒术,而能尊孔、朱;躬修孝道,而善事嫡母,则虽比于魏孝文、金主雍无愧矣。第其为人,明秀有余,浑厚不足。才多,故好自用;量狭,故喜自矜。……又闻通官之言:(康熙)恶闻谏诤,峭直之臣不容于朝,此岂君天下之量也?……俭德虽可尚,过俭而近于吝。” [95]洪大容说:“六十年天下之奉,宫室之俭如此,宜其威服海内,恩浃华夷,至于今称其圣也。” [96]“臣见畅春园而知康熙真近古英杰之君也,其享六十年太平,有以也。“ [97]乾隆以后,朝鲜君臣对康熙的评价变得非常高,他们认为“康熙,千古英杰也”,“大抵康熙,天下之圣主”。英祖初年朝臣洪致中称:“康熙自是豪杰之主,政令施措,动合事宜,至今维持,皆其余荫”。 [98]李宜老认为:“康熙,即英杰之主,亦可谓有学力,故立国甚固,至今所以维持者,全是康熙之力也”。 [99]清末的朝鲜国王李熙(高宗)也认为:“康熙,英杰之主也”。 •法国白晋: •①具备天下所有人的优点,在全世界的君主中,康熙帝应列为第一等的英主。 •②康熙皇帝的孝顺和感恩是如此罕见,他因此获得了举国百姓的尊敬和拥戴。 •德国莱布尼茨:现世皇帝康熙就是这么一个空前伟大的君主。他对欧洲人颇怀好感,但起初还是不敢违反辅政臣僚的意愿,以国家法规形式公开允准基督教在中国自由传播。直到他亲政之后,方才办到这点。事实证明,正是康熙这一雄才大略才使得欧洲的技艺和科学更换地输入中国。仅此而言,我认为康熙帝一个人比他所有的臣僚都更具远见卓识。我之所以视他为英明的伟人,因为他把欧洲的东西与中国的东西结合起来了。 •法国伏尔泰:北京的耶稣会教士,由于精通历算而博得康熙皇帝的欢心,以致这位以善良仁慈、行高德美而驰名遐迩的君主,准许他们在中国传教,并公开讲授基督教义。 •法国传教士洪若翰:他始终很勤奋,对于政务也丝毫不懈怠,没有一天误了上朝。他并不只认死理,总是把所学的知识付之于实践,他学习的很开心,对于给他上的课程理解得很好。 •意大利传教士马国贤:康熙帝确实是一个知识广博的人,他相信他的国家的所有夸张的赞美,还带有一点孩子气的虚荣心。 •日本内藤湖南:康熙帝是个对西洋学术非常感兴趣的人,又有统一各民族的雄心,因此,绝对不是只尊重中国学术的人,在尊重中国学术的同时,对西洋的学术也很尊重,大量地使用西洋人。 •日本宫崎市定:当时,清朝正如旭日东升一般国运兴隆。康熙帝在其执政初期,不仅平定了国内的大叛乱,巩固了清朝的基础,而且把台湾纳入了版图,蒙古的游牧民族和部落也举部请求投降归附。康熙帝为了保卫蒙古,亲自率兵穿越戈壁沙漠,与阿尔泰山麓剽悍的骑马民族枭雄噶尔丹在昭莫多决战并大败之。那年他四十三岁,正年富力强。然而,与壮年时代光辉的文治武功相反,康熙帝在晚年的十几年里因家庭内讧而精神烦闷,这使他的个人生活愁云密布,自然也对他的健康产生了不良影响。 •法国布罗代尔:令欧洲君主羡慕的是,在多尔衮、顺治帝和康熙帝奠定的牢固基础上,清朝统治者建起了一个疆域辽阔、文化灿烂的强大帝国。在此后的近两个世纪中,中国的版图几乎比明朝的领土扩大了一倍。因而无论国内还是国外,都再没有真正的对手能够向清朝的统治挑战。 •美国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①康熙有理由这样自信。他统治的大清帝国是世界上最强大、最富庶的国家,就连那些自命不凡的欧洲来访者都不得不承认这一点。 •②他在“康熙”这一年号下,统治中国60多年,并成为17世纪的伟大人物。同时康熙又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家,一位精细的管理者,一位渊博的学者。 •③康熙曾有过几回巡视,他不但视察公共工程、宽赦囚犯、聆听民间疾苦,而且还亲自审阅那些有志向的举子的科考卷子。一位为此而吃惊的教士写道:“康熙甚至会召见那些地位低下的劳工和农夫,并以一种友善可亲的态度同他们交谈,这使他深得人心。”也许是因为经常外出巡行,并能亲临下层,康熙学会了识别18个省中的13个省的方言。 •史景迁《剑桥中国清代前中期史》: •①玄烨是中华帝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统治者之一,他的统治时间不仅仅是最长的,而且也是最具有活力的,在中华帝国的历史上更是最复杂的。也许同时他是冷酷而且粗心大意的,在判断的时候会犯错误,但是他却拥有敏锐的自我分析能力以及对帝国的使命感,这都标志着他是少有的可以随心所欲的改变人类历史进程的人!而且被众多历史学家(包括中国,日本和西方的史家)所注意的是,康熙的统治可与俄国的彼得大帝以及法国的路易十四相媲美,而他们三人的共同特点标志着前工业时代,传统君主王权的最高阶段。 •②康熙在很多事上,行事果断,对于统治和文化做出了许多有益的事,而他的人品与品格则成为理解导致清朝秩序巩固的众多因素的入口点。” •旅日华人学者杨启樵:“康熙宽大,乾隆疏阔,要不是雍正的整饬,清朝恐早衰亡。”

    外貌记载

    法国传教士白晋:“他威武雄壮,仪表堂堂,身材高大,举止不凡。他的五官端正,双目炯炯有神,鼻尖略圆而稍显鹰钩状。虽然脸上有一点天花留下的痘痕,但是丝毫不影响他的美好形象。” 荷兰使节:“皇帝中等人材,是位慈祥、稳重、举止端庄的人,他那威严的外表,无论从那一方面看,即使放在千人之中,也与众不同,能够立即分辨出来,这是由于他想使自己的容态和举止,让人一看便是心地高尚的人所造成的。” 法国耶稣会士李明《中国现状》:“据我所见皇帝身材比普通人稍高,堪称恣态优美,比我们稍胖些,但还达不到中国人所谓的‘富态’的程度。脸也稍宽,有痘痕,前额宽大,鼻子和眼睛比中国普通人小些。嘴美,颐和霭,动作温柔,一切容态举止,都像是位君主,一见便引人注目。” 朝鲜使节金昌业《老稼斋燕行日记》:“广颡,颐稍杀,疏髯犯颊而斑白,雌雄眼,神气清明。”

    废弃长城

    历代王朝修长城,没有挡住游牧民族的铁骑奔驰。康熙三十年(1691年),康熙帝率诸王、贝勒、大臣前往多伦诺尔(今内蒙古多伦),约集内外蒙古来此“会盟”,定疆界,制法律,为外蒙的喀尔喀蒙古诸部编制盟旗,使其接受清朝的管辖,从而实现了北部乃至西北的空前统一,蒙古问题宣告解决。 就在多伦会盟之后,古北口总兵蔡元看到长城年久失修,建议拨款修理。康熙帝继承皇太极、顺治帝提出的“满汉一家”的民族思想,进而又发展成为“中外一视”“天下一家”的“大一统”思想,发现长城的存在不利于国家的统一,尤其不利于与“三北”游牧民族的政治一体化,于是否定了修长城的建议。康熙帝总结历代修长城的历史教训,悟出惟有“养好”百姓,才会得到治国之本,边境自固而无忧。康熙帝拆除了汉人与“三北”少数民族的一道墙,不再有内外之分,迅速形成空前“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

    精通数学

    在中国历代帝王中,康熙帝是仅有的一位认真学习过欧洲天文学、数学和地理学,并亲自主持了几项大规模科学活动的皇帝。 [172]康熙帝开始注意科学事物并对数学发生兴趣。当他发现朝中大臣对此几乎一无所知时,他亲自加以钻研。而耶稣会士们的测算在被证实是准确的之后,他任命他们来执掌钦天监,并向他们请教西方科学。 [173]担任康熙皇帝数学老师的西洋传教士,有比利时的南怀仁、安多,葡萄牙的徐日升、苏霖,法国的张诚、白晋等,他们给康熙讲解天文历算以及与之有关的欧几里得原理与阿基米德几何学,演示天文仪器、数学仪器的使用方法。当事人白晋在其《康熙皇帝》一书中,生动详细地描述了康熙学习数学的情形。他说:“皇上在研究数学的过程中,已感到最大的乐趣……皇帝认真听讲,反复练习,亲手绘图,对不懂的地方立刻提出问题,就这样整整几个小时和我们在一起学习,然后把文稿留在身边在内室里反复阅读。同时,皇上还经常练习运算和仪器的用法,复习欧几里得的主要定律,并努力记住其推理过程。这样学习了五、六个月,康熙皇帝精通了几何学原理,取得了很大进步,以致于一看到某个定律的几何图形,就能立即想到这个定律及其证明。除上述课程外,康熙皇旁还掌握了比例规的全部操作法,主要数学仪器的用法和几种几何学和算术的应用法。”不仅如此,康熙帝还首创“元”、“次”、“根”等方程术语的汉译名,沿用至今,惠泽无数学人。 在康熙帝的最后十年中,他选拔了一批满汉青年交由耶稣会教士传习,这批人共同编纂了一部包含数学、历法、音乐的丛书,名为《律历渊源》。由于康熙的提倡,西学风靡一时,而“西学”或“天学”这门自晚明兴起的新异之学,在清初也成为最优秀学者争相谈论和研究的对象之一。 [173]康熙帝传世还有《积求勾股法》和《三角形推算法论》两种数学论著,其中有很多重要的发现。

    康熙存有《圣祖仁皇帝御制文集》176卷,囊括了饬谕、奏书、表、辨、序、记、铭、赞及古今体诗等多种文体,其中古今体诗1135首,词12首,赋18篇。 [146]

    死因争议

    •被害说 著名清史专家孟森认为,康熙当年的病情并不重,突然死亡,不能不使人生疑。曾身临其境的意大利人马国贤记载:“驾崩之夕,号呼之声,不安之状,即无鸩毒之事,亦必突然大变,可断言也。” 也有人相信官方记载。《清圣祖实录》记:十三日康熙病情加剧,命速召诸子至御榻前,传位于雍正。还说康熙晚年曾命雍正代行郊祀大典,可见康熙选定的继承人就是雍正。中还说,康熙弥留之际皇四子“进一碗人参汤,不知何故,圣祖皇帝就崩了驾”,胤禛即位当了皇帝。也就是说,是雍正将其父毒死的。 据当时在畅春园的意大利人马国贤回忆说:皇上驾崩的夜间,园内有呼号之声,不安之状。这就是说,即使没有投毒之类事,但肯定也发生了“突然大变”。野史中还有一种说法,传说康熙临终时召大臣入宫,久无人至。猛地一睁眼,发现皇四子胤禛立在跟前,大怒,摘下自己所佩玉佛珠掷向胤禛。不久,康熙便驾崩了。胤禛拿出经过篡改的遗诏,向诸兄弟及文武百官宣布父皇已经传位给自己,并以佛珠为证。 •正常死亡

    晚年怠政

    康熙末年,贪官污吏,无视民瘼,懈怠公务,“念念只营功名,时时只顾身家,刻刻只虑子孙,而国家之安危,民生之休戚,毫不相关”。吏治之腐败废弛几乎不可救药。 [139]康熙帝晚年,上到辅政大臣、总督巡抚,下到总兵守备、知府知县,乃至书吏衙役、八品“老农”,污吏赃官,腐败的乱相丛生。因此,整饬吏治成为继任者雍正帝不得不做的事情。

    康熙帝死后葬于景陵。景陵位于清孝陵东侧一公里处,建于康熙十五年(1676年)至康熙二十年(1681年)。景陵建筑规制以孝陵为蓝本,局部又有创新,如圣德神功碑亭内立双碑。景陵的建筑风格和丧葬形式为后世所效仿。景陵内葬康熙皇帝、孝诚、孝昭、孝懿、孝恭四位皇后和敬敏皇贵妃,共6人。

  4. 清圣祖仁皇帝爱新觉罗·玄烨(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即 康熙帝,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年号康熙。 康熙帝四十岁像 玄烨的生母 佟佳氏 只是皇宫中一名不受恩宠的庶妃。

  5. www.wikiwand.com › zh-tw › 康熙帝康熙帝 - Wikiwand

    清聖祖玄燁(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愛新覺羅氏,中國清朝第三位皇帝,是清朝入關後的第二位皇帝,也是首位出生和成長在北京的清朝皇帝,於公元1661年至1722年在位,年號「康熙」,廟號「聖祖」。

  6. 2024年1月3日 · 清聖祖仁皇帝愛新覺羅·玄燁(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即康熙帝,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後第二位皇帝,年號康熙。 康熙帝四十歲像 玄燁的生母 佟佳氏 只是皇宮中一名不受恩寵的庶妃。

  7. 康熙遺詔亦稱《康熙皇帝遺詔》,《康熙遺詔》一式四份,分別藏於台灣故宮,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和遼寧省檔案館。 康熙皇帝 逝世後,遺詔頒布天下,告示全國。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