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3年7月21日 · 根據政府統計處2020年資料(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統計處,2020),政府推算於2039年,60歲或以上的長者人口將上升至超過三百萬。. 從家庭結構的轉變,到人口高齡化的出現,導致護老者所面對的挑戰及負擔大大提升。. 許多「打工仔」都是護老者,他們 ...

  2. 2022年2月11日 · 家庭事假之日數及薪酬等,可由企業按情況安排,政府應深入探討立法保障的可行性,同時可鼓勵企業為照顧者提供彈性上、下班時間。

    • 像公屋一樣的工廈設計
    • 石硤尾大火後的徙置政策
    • 一型徙廈的設計原型
    • 分層分戶工廈 功能至上設計
    • 政府工廈 改建先例
    • 珍惜工業文化遺產

    現為香港大學建築學部講師的衞翠芷博士,曾在房屋署任職建築師逾三十年,後花多年追尋本地公屋設計原型,研究成果收錄於其二○一九年出版的著作《一型徙廈的設計基因—香港金原型》一書,她指出,在殖民地政府的土地規劃中,住屋和工業設施必須同步進行,所以五十年代由政府陸續興建的徙置大廈(香港公屋的原型)和多層工廠大廈,是沿用同一種設計思維。一個平日的黃昏,衞翠芷和另外兩位香港大學建築學者,李浩然教授及余家聲教授結伴到訪九龍灣的業安工廠大廈接受訪問。因為已到放工時間,工人離開後的工廠顯得格外寬敞。「好大」、好闊」、「走廊好深」,他們一走進其中便這樣形容。 我們上第二座的中層陽台走廊,衞翠芷取出手機,拍下對面的第一座,說:「呢個咪即係Mark I 個樣。」李浩然又說,「同新加坡的公屋好似。」他們邊走邊看,然後...

    衞翠芷指出,在港英政府眼中,建造公屋、工廈必須是兩條腿走路、並駕齊驅:「決定要發展多層工廠大廈的時候,政府已經意識到,住宅、工業一定是一齊的。當時的居住環境很差,不單止是住屋有問題,更是因為住屋裏有山寨廠,石硤尾大火就是因為製鞋工人意外燒了成條村。」 熟悉香港社會發展歷史的一定知道,這場發生在聖誕夜的大火是政府制定公屋政策的分水嶺、催化劑。五十年代的石硤尾一帶已發展成有多達六萬人口,住家與手工業工場的混合體。根據警方調查顯示,大火起因是有製鞋住戶意外地將煤油燈倒翻在一桶易燃塑膠溶液,火勢一發不可收拾,波及甚廣。 不過衞翠芷提出另一點,原來政府早在一九三五年的《房屋委員會報告》(該委員會的任務是調查居住環境過度擁擠及對健康的影響)的調查結果已經意識到,香港居住問題嚴重的一大癥結是大量華人行業(...

    從政府官方到社會主流說法,皆說公營房屋計劃(時稱徙置計劃)是源自石硤尾大火,但衞翠芷有所質疑。她翻查歷史檔案後大感疑惑,災後僅兩星期後的翌年一月十四日,工務局建築設計處呈交給工務司的備忘錄中,便首度提出石硤尾「多層實驗樓宇」,是當時相當前衛的革命性多層建築設計概念,而且跟當時普羅大眾居住的唐樓或俗稱「洋樓」的綜合用途樓宇都大相逕庭,那麼一型徙廈設計原型到底從何而來?設計背後又有何理念思維? 衞翠芷為求答案展開長達十年的深入研究,橫跨香港、英國查證的過程詳情在此不贅,她先是在五十年代初期的港島荷李活道及九龍廣東道的已婚警察宿舍找到線索,一型徙廈的設計元素是沿用了此宿舍的樓宇配套、空間佈局、設計規格,而它們也是由工務局同一個小組負責設計。再往上追尋,可追溯至英國給工人階級建造的房屋,當中的背靠背...

    首批第一型徙置大廈建築實驗之成功,促使政府決定其後的徙廈再加高一層至七層,既後來廣為港人熟悉的「七層大廈」。從一九五四至六一年間,全港共興建了146幢同類一型大廈。同時,政府在各徙置區興建多座徙置工廠大廈,一來是安置受清拆寮屋及平房區影響的山寨廠、家庭式作坊和小型工廠,二來是以應付社會工業發展的需求。首座政府建造的徙置工廈為長沙灣工廠大廈第一座,於一九五七年落成;至一九七三年間,政府一共於港九新界興建了八處徙置工廠大廈,由徙置事務處管理。 一九七三年四月,新成立的房屋委員會接手管理該八處工廠大廈,並於興建新一批多層工廠大廈,包括今次重建名單中的葵涌葵安、長沙灣業安、火炭穗輝及長沙灣宏昌工廠大廈。在這段期間落成的新式工廈屬於改良設計,硬件設施得到提升,樓層數目從舊式徙置工廈的七層,大幅增至高達...

    「八十年代工廠北上,許多工廠大廈單位空置,像石硤尾工廠大廈(一九七七年建成)在十幾二十年前空置,後來就活化改建成JCCAC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二○○八年對外開放)。」另一座獲保育的徙置工廠大廈是評為二級歷史建築柴灣工廠邨大廈(一九五九年建成),是香港唯一保存下來的H型工廠大廈,已於二○一六年完成改建成公屋華廈邨,提供一百八十七個出租公屋住宅單位。至於其他早期徙置工廠大廈,皆於九十年代起先後拆卸,改建為屋苑或其他公共設施。其中,最早落成的長沙灣工廠大廈(共五座,一九五七至六五年建成),現時為元州邨第五期及兩所小學。衞翠芷說,可以從政府興建和拆卸工廈的政策中,看到香港工業發展的歷史演變。

    全盛時期房委會旗下共持有十七座工廠大廈,當葵涌葵安、九龍灣業安、火炭穗輝及長沙灣宏昌工廠這四間工廠大廈都拆卸重建後,仍會繼續運作的,就只剩下屯門開泰及葵青晉昇兩間工廠大廈,可謂一個時代的終結。李浩然提醒,工業文化遺產是香港較少提及的概念,當中不止包括有形的歷史價值的工業建築、工廠、景觀機械設備,也包括無形的工業技術、工藝、知識和經驗乃至社會、經濟和文化歷史。 余家聲也強調這些工業建築對於香港人、香港發展的重要意義:「它代表了香港工業發展起飛的時代,好多手作仔、本地人開的工廠,在未受大財團控制的時代,大家努力可以換到美好的將來;所以它代表的並非硬件上的美或不美,建築設計有幾好或不好。如果真的要拆卸,那很重要的是如何講述它的故事,它對於香港人、香港發展的重要性。我們需要歷史,不是為了知道歷史發生...

  3. 2017年1月6日 · 這顯示香港即將進入高齡化社會。 人口老化是廿一世紀全球已發展地區的趨勢。 可以預見,更多社會資源將投放於安老及長者服務。 然而,社會上對於長者現存的偏見及負面印象,認為他們是社會的「負擔」,種種也導致「跨代共融」的計劃有了存在的必要性。 負面印象的生成,有時是源於不理解,有時是因為不願意理解。 「跨代共融」的重要在於,讓年輕一代,甚或是從小朋友開始便去接觸老人家,把共融的種籽種下,這是消除偏見的其中一個方法,把社會現存的負面印象嘗試逆轉。

  4. 2021年12月20日 · 據積金局發表2020-21年報,顯示由去年4月1日至今年3月31日,以永久離開香港為由,提取強積金權益的金額達65.67億港元,相比前年4月至去年3月的51.59億港元,增加27.29%。. 統計處於2021年8月12日亦發表最新數字,今年年中本港人口的臨時數字約為739萬人 ...

  5. 2017年6月21日 · Ray強調,設計不能解決所有問題,幫老人家溝通更重要,故除了設計裝修,幫助合資格長者申請政府推出的「長者維修自住物業津貼計劃」,有時甚至成為子女與老年父母之間的中介人,「有些家庭父母與子女同住,負責埋單的始終是子女,如何令他們 ...

  6. 2022年7月6日 · 在過去的廿五年間,港人身份認同一直隨着時局變幻而有所轉變,可分為三個時期:回歸初期至二oo八年是港人對「中國人」身份認同之高峰,港人在這段期間經歷金融風暴、沙士爆發等事情;o八年,四川發生大地震、同時北京舉辦奧運會,該段時期,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百分比升至歷史最高點,認同自己是「香港人」的百分比則跌至新低。 往後十年,隨着不少社會事件發生,「香港人」身份認同愈趨高漲;二o一四年發生雨傘運動、二o一六年本土派崛起、到後來一九年的反修例風波,認同自己是「香港人」的百分比創歷史新高(平均值:54.15%);同時,認同自己為「中國人」亦創歷史低位。 經歷連串風波後,「香港人」身份認同自二o年起開始下調;同時,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百分比不斷攀升…… 「中國人」 身份認同升至高峰. 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