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9月15日 · 國家就粵港大灣區及深化前海深港合作區提出新計劃,港府亦擬在邊境發展上動「大手術」,除考慮改變十餘年前規劃的洪水橋新發展區大綱外,還會在新界西北及新界北大興土木,猶如「港版開發大西北」,令新界巨變。. 綜合政府多方面資訊,當局 ...

  2. 2022年10月24日 · 2022年1024. 運輸及物流局局長林世雄表示,為滿足新界西北逐步發展產生的交通需求,政府正推展11號幹線、元朗公路擴闊工程、屯門繞道等一系列新界西北道路基建項目,並爭取於2033年或以前分階段開通。. 以下是運輸及物流局局長林世雄10月24日在 ...

  3. 2021年9月15日 · 國家就粵港大灣區及深化前海深港合作區提出新計劃,港府亦擬在邊境發展上動「大手術」,除考慮改變十餘年前規劃的洪水橋新發展區大綱外,還會在新界西北及新界北大興土木,猶如「港版開發大西北」,令新界巨變。. 綜合政府多方面資訊,當局 ...

  4. 2020年5月6日 · 洪水橋新發展區佔盡地理優勢,既可與鄰近的屯門、元朗及天水圍新市鎮的發展有所協調,將來更擁有連接市區、香港國際機場、新界西北及深圳灣口岸的交通網絡,樓價升值潛力不容小覷,有興趣的投資者不妨把握機會趁早入市。

    • 簡介
    • 新市鎮發展
    • 新發展區
    • 市區發展
    • 提供基礎設施
    • 發展土地供應策略

    提供土地及基礎設施是土木工程拓展署的主要服務範疇之一。過去,我們發展新市鎮,以應付人口的增長,分散市區過於擠迫的人口,從而改善居住環境。現在,我們除了繼續完善新市鎮,我們亦正在開發新發展區,並探索新的土地供應策略以增加土地供應。我們亦會提供或改善基礎設施,以應付發展需要。 發展新市鎮的基本概念是在基礎設施和社區設施上盡可能提供一個均衡和設備齊全的社區。大型發展計劃則提供新土地及基礎設施,以應付人口的增長、分散市區現有的人口,並提供或改善各項設施,以便重新發展荒廢的地方。各項發展計劃在功能、環境及美化方面的事宜,都會獲得優先考慮。

    東涌︰

    我們計劃擴展現時東涌新市鎮為更具規模的社區,以滿足房屋、社會、經濟和當地居民的需要,並把東涌新市鎮擴展發展成一個智慧型低碳社區。東涌新市鎮擴展計劃,包括東涌東及東涌西的發展,會分階段推展。東涌東的填海工程已於2017年年底展開,預期於2020年移交第一幅土地給房屋署作房屋發展。整個東涌新市鎮擴展計劃預計於2030年完成。

    將軍澳:

    將軍澳的進一步發展,包括在市中心南的較低密度住宅發展、休憩公園、康樂設施和一個富活力的海濱區。沿海旁的單車徑已於2013年年底竣工,開放給公眾使用。 為舒緩現有將軍澳隧道的擠塞情況及應付未來將軍澳的發展,將軍澳—藍田隧道的建造工程已於2016年7月展開,預計2021年通車。跨灣連接路的建造工程已於2018年7月展開,預計2022年通車。 重新規劃將軍澳第137區的規劃及工程研究已於2016年12月展開,以研究該區作房屋、商業及其他發展的可行性。

    新界新發展區:

    當局早前進行的規劃及發展研究確定了在新界古洞北、粉嶺北、坪輋/打鼓嶺(新界東北新發展區)及洪水橋(洪水橋新發展區)建設新發展區的可行性。 為制訂發展建議及推行策略,當局已於2008年6月展開新界東北新發展區進一步規劃及工程研究,並已於2013年年底完成。古洞北及粉嶺北新發展區的發展建議已於2013年7月向公眾發佈。 古洞北及粉嶺北分區計劃大綱圖亦於2015年6月獲得核准,為該區提供法定的發展框架。這兩個新發展區的前期及第一期工程的詳細設計已在2014年展開並已大致完成。前期及第一期工程範圍主要包括在新發展區進行地盤平整和基礎設施工程,以便建造房屋及社區設施供首批人口於2023年入住,並提供環境影響緩解措施,作為展開餘下工程前的必需工作。工程已於2019年第三季展開。 而坪輋/打鼓嶺新發展區則在發展新界北部地區初步可行性研究中再作檢討及重新規劃。該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討新界北部地區的發展潛力、所需的策略性基礎配套,以及如何發展一個規模與粉嶺/上水新市鎮相若的現代化新市鎮。初步可行性研究已於2014年1月展開,並已於2018年2月完成。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第一期發展的建造工程已於202...

    新界具發展潛力地區:

    為提供更多可供將來發展的土地,我們現正進行規劃及工程研究,檢討元朗主要用作工業用途、臨時倉庫或荒廢的土地撥作發展的可行性。元朗南第一期的詳細設計已於2018年2月展開。同時,將軍澳第137區的研究亦已於2016年12月展開。錦田南初期用地的工地平整和基礎設施工程的勘測及設計預計分階段於2021年年底前完成,而相關前期工程已於2018年7月展開。

    落馬洲河套地區:

    落馬洲河套地區(河套)佔地約88公頃,將發展為「港深創新及科技園」(創科園)。其前期工程範圍主要包括處理河套內的污染土地、提供臨時工程通道及建立生態區,為河套發展的後續建造工程作準備,以及為首批土地進行土地處理工程,以供第一期創科園發展所需的樓宇與相關設施。前期工程的建造已於2018年6月展開,預計於2021年年底完成。

    中環及灣仔填海計劃:

    中環及灣仔填海計劃現正分5期進行,將提供所需土地,以便沿港島北岸興建連接中環與港島東部的重要連接路和鐵路。計劃的首4期已經完成,除了提供用地建造連接路和鐵路之外,亦提供土地興建機場快線香港站及香港會議展覽中心擴建部分。最後一期的工程,即灣仔發展計劃第二期,於2009年年底動工,填海工程已於2017年完成,餘下基礎設施工程正在進行中。

    啟德發展計劃:

    這是一項相當複雜的發展項目,面積超過320公頃。啟德發展計劃屬於「起動九龍東」措施的一部分,這發展項目不但肩負推動香港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角色,亦協助活化毗鄰舊區,包括九龍城、黃大仙及觀塘。 鑒於計劃的規模龐大和複雜,這發展項目正分階段推展。首兩批的發展項目包括啟德郵輪碼頭大樓及兩個泊位、公共租住房屋、工業貿易大樓、區域供冷系統及跑道公園早期工程、啟德明渠進口道及觀塘避風塘第一期改善工程、觀塘海濱花園、兩所小學、啟德明渠重建及改善工程,以及相關基礎設施工程,自2013年起已經相繼完成。香港兒童醫院將於2018年年底分階段投入服務。正在施工或即將開始的主要公共工程項目包括:東九龍總區總部及行動基地暨牛頭角分區警署、一所中學、啟德發展區內的一段沙田至中環綫、一段中九龍幹線、區域供冷系統進一階段工程,以及各期大型基礎設施工程。 T2主幹路為策略性六號幹線(包括興建中的中九龍幹線和將軍澳—藍田隧道)的一部分,詳細設計工作已接近完成,主要工程預計於2019年展開。 我們現正就環保連接系統進行第二階段研究,以探討環保連接系統方案,包括系統的覆蓋範圍、走線及車站位置等,並進行相關的技術評估以確定...

    安達臣道發展計劃:

    這項位於秀茂坪區的工程計劃已平整約20公頃的工地,作公共房屋、學校、休憩用地,以及相關的政府、機構及社區設施的發展。工程中亦建造了相關的基礎設施,包括道路、橋樑和綠化措施等。工程於2008年1月展開,至今所用作公共房屋發展的土地已完成平整,並移交房屋署。安秀道及安翠街已於2016年1月開放給公眾使用。安茵街亦已於2017年3月開放給公眾使用。所有支持房屋發展的基礎建設已於相關階段的公共房屋入伙前完成。

    沙嶺墳場興建骨灰安置所、火葬場及有關設施的土地平整及相關基礎設施工程:

    沙嶺墳場是一個可供發展骨灰安置所、火葬場及有關設施的選址。其土地平整及相關基礎設施工程的詳細設計工作已於2013年展開。 建造工程已在2017年12月展開,預期可在2021年起分階段完成,以配合發展骨灰安置所、火葬場及有關設施。

    新界單車徑網絡:

    為提高市民的生活質素,我們一直致力推展新界單車徑網絡,將各區分散的單車徑連接成貫通新界東西的完善單車徑網絡,為市民提供更多消閒和康樂選擇。新界單車徑網絡覆蓋範圍廣闊,由馬鞍山起,途經沙田、大埔、粉嶺、上水、元朗至屯門,並將延伸至荃灣。當中包括兩段合共80公里的主幹線,全長約60公里的屯門至馬鞍山主幹路段已於2020年全面開通,當中三門仔延伸段亦已於2023年開放給公眾使用。餘下長20公里的荃灣至屯門主幹路段現正分階段推展,其中荃灣海濱段已於2021年開放給公眾使用。總長約80公里的單車徑目前已完成60多公里。

    優化土地供應策略:

    「優化土地供應策略—維港以外填海及發展岩洞」的研究已於2014年年底完成。. 我們已甄選出5個近岸填海地點,包括龍鼓灘、小蠔灣、欣澳、青衣西南和馬料水,中部水域人工島,以及3個政府設施搬遷入岩洞的先導計劃,包括鑽石山食水及海水配水庫、西貢污水處理廠和深井污水處理廠,作進一步考慮。 我們會爭取立法會支持,為各具潛力的填海地點展開研究,包括中部水域人工島策略性研究以探討在大嶼山東面水域作人工島發展的技術可行性,以及欣澳填海的規劃及工程研究。同時,我們亦正就其餘的近岸填海建議進行技術研究。相關部門亦已完成以上3個政府設施遷入岩洞的先導計劃可行性研究,並會逐步推展下一階段的工作。

    岩洞發展:

    「岩洞發展長遠策略-可行性研究」已於2017年完成。基於研究結果,政府擬備的全港性《岩洞總綱圖》已於2017年12月發佈,以引導和促進香港更廣泛地應用岩洞發展。有關的技術通告在2017年年底發出,推展岩洞發展的政策及相關措施。

    城市地下空間發展:

    我們已於2015年展開了「城市地下空間發展:策略性地區先導研究」,為4個揀選的策略性地區,即尖沙咀西、銅鑼灣、跑馬地以及金鐘/灣仔,制定地下空間總綱圖,並為物色可優先推行的發展項目進行初步工程設計,為日後有需要推展工程時作好準備。 1. 成就

  5. 目的1:持續提高香港作為國際城市及亞太區商業、金融、資訊、旅遊、轉口活動及製造業中心的地位。 目的2:持續確保土地及基礎設施的供應充足,以應付工業、房屋、商業、康樂及經濟等各方面的需求。 目的3:保護重要的景觀及生態環境,並促進其價值。 目的4:減低市民所受的環境影響和改善現有的環境問題,包括空氣、水質、固體廢物的處理等等。 決定我們如何規劃的需要是來自多方面的,一個主要因素就是人口的持續增長。 我們原先在九十年代初的估計,是要到2001年,香港的人口才會增至六百五十萬人。 不過,事實卻是,在1998年中,人口經已達六百七十萬人。

  6. 2023年8月25日 · 環境保護署(環保署)今日(八月二十五日)公布,經招標程序後,由Hong Kong Resources Recovery Park(聯營)成功投得新界西堆填區擴建工程的設計、建造和營運合約。. 新界西堆填區擴建部分預計在二 二六年投入服務。. 環保署發言人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