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2年5月1日 · 在瞭解扎實根基對於一個團隊發展的重要性後,就要回到最源頭的問題,到底該如何從零開始扎穩團隊根基? 比如在選才層面,最一開始要先注意些什麼? 應該要先大量增員,還是精準挑選適合的人才? 若要營造團隊榮譽氛圍,除了追求業績以外,還有哪些區塊其實相當重要,卻時常被忽略? 以及在團隊草創時期,可以先著重在哪一個層面,才能讓團隊後續發展能夠事半功倍? 本期每月特輯專訪3組榮獲「CIA500桂冠級」的團隊,無論是從願景出發,勇於「試錯」不斷調整的香港保誠保險陳蘊卓團隊;以及以「共好文化」貫穿團隊核心,夥伴互助互信的台灣人壽高菱蓮團隊;或是以榮譽為基底,持續明確團隊走向的國泰人壽洪佩琦團隊,都是將團隊根基向下扎根,逐漸契合CIA500三大指標,蛻變為「做大、做強、做精」的績優團隊。

  2. 2023年3月1日 · 容思瀚認為,信念並不只是一句話,而是一個理念、一份價值觀,他從3個方面進行詮釋: Why──為什麼要從事保險業? 為了什麼而努力成長? 容思瀚笑說,自己的目標說起來並不是多麼高大上,也不是為了達成什麼遠大的目標,而是很單純想要成為一個「年輕有為」的人,但是既要年輕又要有為,這就要求他必須在短時間內就邁向成功。 這當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同時也要面對不小的壓力,但是容思瀚早有心理準備,他認為年輕時辛苦總好過老了才感到痛苦,而且今天的努力不僅可以改變下一代的處境,也能改善上一代的生活,這讓他即使面對困難與壓力,依然能夠正向面對。 What──從事保險業有什麼意義? 一個讓人感覺不到意義的行業,不可能讓人真心久待,而保險顯然不在此列。

  3. 2019年6月1日 · 第二種則是實務上的答案。 首先,必須先瞭解您的輕重緩急,再把事情寫在待辦清單上(To Do List),可以幫助自己分出先後順序,找出應該辦的項目以及不想做的事情。 這樣就可以清楚知道,想和家人在一起,是否也同樣是首要之務? 所以我認為關鍵重點,不在於維持工作與家庭的平衡,而是在尋求幸福快樂的平衡點。 換言之,安排時間是讓生活達到平衡,進而感到幸福快樂。 什麼令你感到喜悅? 寫下待辦清單(To Do List),取捨之間即可分出優先順序。 和家人團聚時,開心嗎? 如果感到快樂的話,那麼某一天最要緊的事,就是和家人同在一起。 剛已經提到,待辦清單(To Do List)可以協助你分出處理事項的先後順序。 比方說:每天應該完成5項活動,3項是工作的事情,1件是與家人相關的事,另1件是自己的事。

  4. 2019年11月1日 · 0. 2426. 二 一四年十月,吳善國在銀行工作了二十年後,決定轉戰保險業,吳善國發現客戶在購買保險商品上,和購買銀行商品相較,最大問題在於不清楚買了什麼商品。. 所以當他第一次接觸客戶時,都會要求客戶先將所有的保單交給他健診,吳善國會對客戶說 ...

  5. 2023年2月1日 · 如何讓自己具備預判未來的能力? 國家與企業的預判牽涉十分廣泛,我不敢妄作評論,不過對於個人的預判能力,我還是有一些個人心得,這源自於我過去40多年的親身經驗。 預判不是預知,更不是什麼看見未來的超能力,而是依據現有資訊對未來局勢走向進行推演的指導性能力,每個人都可以培養出來,端看你有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並且做好預判的準備。 想要擁有預判的能力, 首先要有足夠的累積 ,資訊與知識也好、經驗也好,需要我們認真的過好每一天、做好每一件事,才能夠累積足夠的素質與底蘊,這是用錢都買不到的能力。 當然你也可以花錢去聽其他人幫你做預判、做整理,但是想要將其化為自己的能力,還是需要認真學習、反思才能做到,沒有捷徑可走。 其次,平時就要蒐集相關的資訊與知識,才有預判的根據。

  6. 19歲為楊玉欣健康的高峰,因罹患罕病後體會到身為一位身心障礙者與失能者的那種失落及無能為力之感。 「三好氏遠端肌肉無力症」伴隨她從19歲至今,醫療上依然沒有任何藥物能夠控制惡化情況,換言之,罹患此病症就等於宣判了最後會走向癱瘓、呼吸衰竭的結果。 在日常生活上,舉凡起床、穿衣、盥洗、如廁、梳頭髮、化妝等日常瑣碎皆需他人幫忙,楊玉欣形容,在這樣因罕病「依靠別人才能活下來的人生」,是她人生中的第一個挫折,也是最劇烈的一個。 樂觀如她,在正視已罹患罕病後,楊玉欣即立刻轉念接受這個疾病,她思考,在需承擔如此巨大的痛苦之下,用什麼方式活著才能不被這些痛苦打敗? 應該活出什麼樣的人生,這樣的苦難才會值得? 她相信人是有潛能可以面對苦難,並激發出內在意想不到的力量。

  7. 2018年8月1日 · 思覺失調症的好發年齡,男性是15~25歲,女性是25~35歲,有些病人在病發前幾年會出現個性改變、社會功能退化等症狀,卻沒有明顯精神症狀的前兆。 依據臺灣二 二年全民健保主要疾病就診率統計,思覺失調症總患者人數為7萬4,005人,約占二 二年全國人口數0.33%; 臺灣各市二 一三~二 一五年思覺失調症門診件數,每千人約有40多人因思覺失調症就醫;二 一六年全臺灣近12萬人因思覺失調症就醫,約有6萬人接受定期追蹤。 大陸和印度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則占了全球精神病患者總數的1╱3,在龐大的患者中卻只有少數人接受專業治療,社會上的偏見更是讓他們不敢就醫,造成中印2大國的國民健康人數下滑,尚未準備好面對國民精神健康的需求。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