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320. 定 价. HKD 138. 装 帧. 平装. 原作品. Aspects of the Language Use in Hong Kong. 内容简介. 香港語文方面的看點有很多。 兩文三語,一地三類中文,中英混合文,以及到處可見的社區詞、繁體字,這些構成了香港社會語言生活的基本生態。 在這本集子裏,從香港語言面貌、中文教材和詞典編撰,到如何規範、如何教學以及政府對策,可謂全面而周嚴。 同時,本書不僅跳出方言詞的框架,以更新、更廣的視角去認識社區詞,也超越了一般使用觀念,從社區語體的角度去認識港式中文。 在此意義上,作者逐一辨明規範語體、規範詞語和香港社區變體之間的關係,為我們認識香港語言文字提供了範本。 田小琳,1940年生,語言學家。

    • 概览
    • 语词历史
    • 推行
    • 普及率
    • 滦平采音
    • 音系
    • 历史沿革
    • 推广过程
    • 审音历史
    • 词汇规范

    [pǔ tōng huà]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的现代标准汉语

    展开8个同名词条

    普通话(PuTongHua)是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之一。“普通话”并不等于“北京话”。 普通话的“普通”两字,是“普遍”和“共通”的意思。 随着新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普通话推广工作不但在国内成绩斐然,而且做到了“墙内开花墙外香”。 中华优秀语言文化承载的中国智慧越来越受到世界的高度关注,古老而又年轻的中国语言文字又一次焕发出迷人的魅力和光彩,中国人民沉淀了几千年的文化自信在新时代更加坚定。

    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是提高全国人民科学文化水平的一项基本语言国策, 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基础支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举措,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1956年2月6日,国务院发出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 《指示》中正式确定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新时代,新形势,推普工作也要迈向新高度。 普通话普及率从2000年的53%提高到2015年的73%左右,普通话水平参测累积超过6500万人次,95%以上的识字人口使用规范汉字,社会用字进一步规范,世界语言大会成功举办,中国诗词大会等优秀语言文化品牌活动广受关注和赞誉。 到2020年,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基本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全国普通话普及率平均达到80%。

    “普通话”这个词早在清末就出现了。1902年,学者吴汝纶去日本考察,日本人曾向他建议中国应该推行国语教育来统一语言。在谈话中就曾提到“普通话”这一名称。1904年,近代女革命家秋瑾留学日本时,曾与留日学生组织了一个“演说联系会”,拟定了一份简章,在这份简章中就出现了“普通话”的名称。1906年,研究切音字的学者朱文熊在《江苏新字母》一书中把汉语分为“国文”(文言文)、“普通话”和“俗语”(方言),他不仅提出了“普通话”的名称,而且明确地给“普通话”下了定义:“各省通行之话。”后来瞿秋白等也曾提出“普通话”的说法,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瞿秋白在《鬼门关以外的战争》一文中提出,“文学革命的任务,决不止于创造出一些新式的诗歌小说和戏剧,它应当替中国建立现代的普通话的文腔。”“现代普通话的新中国文,应当是习惯上中国各地方共同使用的,现代‘人话’的,多音节的,有结尾的……”并与茅盾就普通话的实际所指展开争论。经“五四”以来的白话文运动、大众语运动和国语运动,北京语音的地位得到确立并巩固下来。1949年新成立的北京中央政府确定现代标准汉语由国语改称普通话。

    普通话是现代标准汉语的另一个称呼,各国都有自己的通用语言(官方用语、首都官话)——无论美国、俄罗斯、印度等国,都是语言方言众多而推行各国的标准用语以利于人们广泛交流。中国的国家通用语言是普通话,即汉语普通话,是中国历代官方推行的修正型的首都雅音(区别于首都胡同音)。要区别三个概念:首都雅音即首都官话,首都胡同音,修正型的首都雅音。

    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前后历时八百多年。由于经济政治的集中,北京话的影响逐渐增大,地位日益重要。一方面,北京话作为官方的通用语言传播到全国各地,成为“官话”,“官话”也就逐渐成了各方言区之间共同使用的“共同语”;另一方面,以北方话为基础的白话文学作品,特别是元明以来的戏曲,也更多地接受了北京话的影响。这样,北京话就为汉民族共同语的标准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到了清朝末年,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汉民族共同语实际上已经形成。新中国的普通话以北方话语音为基础音,加以部分修正(主要是吸收滦平话的特点如直接、清晰、明确)。以滦平话为主要标准——滦平是北方话的推行区、记录区。

    普通话是规范化的,是中国法定的全国通用语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19条规定:“国家推广使用普通话”。《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确立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定地位。

    普通话的推行与方言的使用是和谐共存的关系。推广普通话并不意味着消灭方言,推广普通话既不以消灭方言为目标,也不以消灭方言为手段。我们不能把普通话和方言简单地对立起来,两者的功能和地位不同,处在不完全相同的时空之中。任何一种方言都有它的稳固性和不可替代的实用性。在民族共同语的发展时期,方言之间过去所有的那种明显的界限会逐渐淡化,方言的力量必然会削弱。

    新时代,新形势,推普工作也要迈向新高度。我国是多民族、多方言的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是提高全国人民科学文化水平的一项基本语言国策,也是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举措之一。党的十八大以后,建设文化强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提出的新要求。

    来源

    明代初期定都南京,南京官话被推崇,以南京官话为官方语言,金陵雅音(以《洪武正韵》为规范)以古中原雅言正统嫡传的身份被确立为中国汉语的标准音。朱棣夺取建文帝的帝位,迁都北平(改为京师,称北京),以南京人为主、从全国各地迁徙数十万贵族、富户、民众。以南京官话为主要基础影响元大都语音,经历明朝整个时代的过程,北京官话(异于北京胡同音)初步形成。 金启孮认为,从意大利来的传教士利玛窦曾用罗马拼音记录了大量的当时的北京话,这些记录尚保存着。从利的记录中可以明白无误地看出:当时的北京话是有大量入声字并且没有zh、ch、sh等翘舌音的语言。这说明了当时的北京话不是北京话,也不是普通话,因为无论北京话还是普通话都不具备这些特征。同时也说明了北京话和普通话的历史都超不过400年,400年前的北京话是明朝的官话。

    民国

    中华民国成立后,在北京召开了“中国读音统一会”制定了史称老国音的国音系统,确定了以“京音为主,兼顾南北”的国音,具有入声。同期并制定了注音字母第一式。1913年,新建立的民国政府制定的老国音虽以北京音为主,但为了兼顾各地,仍具有南京官话的特征,如有入声等。当时预定为官方语言的国音是南京话和北京话的结合:区分平翘舌音、前后鼻音、尖团音,平、上、去声调按照北京话,而部分韵母、入声音调按照南京话,成为一个京音为主兼顾南北的复合普语言。1918年(中华民国七年)公布了第一套国家认可的国音“注音字母”,以“折中南北牵合古今”为原则,包括保持入声特征,主要由北京官话和南京官话混合提取创造。1919年4月21日,北洋政府成立“国语统一筹备会”。1919年9月编辑出版了《中华民国国音字典》。1920年,由于《国音字典》语音标准与北平语音标准产生的矛盾,爆发了“京国之争”。同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南京大学)英文科主任张士一发表《国语统一问题》,认为注音字母连同国音都要做根本的改造,不认同国音,主张以北平音为国音标准。1921年,中华国音留声机片及国语留声机片先后发行,确定了国音声调。中华国音留声机片由王璞在上海发音,平、上、去依北京声调,入声为北京读书音。国语留声机片是赵元任在美国发音,上海商务印书馆制作发行,平、上、去依北京声调,入声则为标准南京音。1932年5月,中华民国教育部正式公布并出版《国音常用字汇》,为确立国语的标准提供了范本,为现代汉语标准第一个系统——国语系统。1932年之后的国语广播,都采取了以《国音常用字汇》为标准的形式,各地的国语标准一致化。1949年以后的国语系统、普通话系统、华语系统,均源于这个时期的国语系统。

    新中国

    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以热河省承德市滦平县为普通话标准音的主要采集地,1955年,确定现代标准汉语名称由国语改称普通话,作为国家通用语言写入宪法,制定标准后于1956年2月6日由国务院发布《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向全国推广。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九条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现代标准汉语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通用语言。由于政治原因,中国大陆与台湾的称呼不同但内涵一致,均为现代标准汉语。2021年12月23日,教育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国家语委印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和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计划实施方案》(教语用〔2021〕4号),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提升普及程度和质量,落实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相关要求。

    2021年6月2日,从教育部新闻发布会获悉,调查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全国范围内普通话普及率达80.72%,比2000年的53.06%提高了27.66个百分点,圆满完成语言文字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确定的目标。此外,我国境内527.89万人次完成普通话水平测试。

    2025年普及率目标:根据教育部等三部门印发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和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计划实施方案》,到2025年全国范围内普通话普及率达到85%。 基础较薄弱的民族地区普通话普及率在现有基础上提高6—10个百分点,接近或达到80%的基本普及目标。

    特征

    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为普通话标准音的主要采集地。(一些语词当地极少使用则在其它地方采音)。1953年当时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派出的语言专家,他们在为制定中国通用语言规范进行取音考察,在滦平进行了语音采集。作为全国规范,普通话需要音节口型顺畅,声调简明,易于分辨,甚至要求语速适中,气流连贯,韵味充足,适于广播、演讲和日常交流,如此才适合作为推向全国的公共用语。从后来普通话的规范来看,滦平日常的语言非常符合这些标准。滦平话音准分明,字正腔圆,语调比当时的北京话要“硬”一些,显得直接、清晰、明确,尤其是没有北京胡同音那种儿化、省字、尾音等发音习惯,易于学习推广。1955年10月,“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召开,将汉民族共同语的正式名称定为“普通话” 。

    史源

    2016年10月23日《普通话最标准的地方不是北京!而是这个小县城》报道:回答一个谜题,北京专家进村采集语音为什么选择滦平县?地理上并不属于中心的滦平,为什么人人能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 600多年形成标准音 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做出了一个对中国影响深远的决策:迁都北京。固守长城,在长城外很大范围形成军事隔离区,实际上也是一片无人区,而滦平就处在这个无人区的最南边。 早在明朝,官方语言为南京官话,以金陵雅言为标准音,以《洪武正韵》为规范。永乐年间迁都北京,移入数十万人口,随之而来的南京官话又成为当时北京官话语音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滦平话,受北京官话影响很深,演变中也具备了自己的特点,比如直接、清晰、明确。也许这些恰好符合推广的标准吧。”从清末到民国,再经过新文化运动,影响广泛的北京官话最终成为新中国普通话的前身 。

    语音特点

    普通话语音的特点是:声母除舌尖后擦音、鼻音 、边音外,无浊音;韵母多复元音,鼻韵母有前后之分;没有声母的清浊对立,没有入声韵,尖团合流,声调较少,调式简单,另外有轻声和儿化韵。 与印欧语系相比,普通话语音有鲜明的特点: 1.音节结构简单,声音响亮。普通话中,一个音节最多只有4个音素,其中,发音响亮的元音占优势,是一般音节中不可缺少的成分。一个音节内可以连续出现几个元音(最多三个),如“坏(huài)”,而且普通话音节中没有复辅音,即没有像英语“lightning(闪电)”、俄语“Встреча(遇见)”那样几个辅音连在一起的现象。 2.音节界限分明,节律感强。汉语的音节一般都是由声母、韵母、声调三部分组成,声母在前,韵母紧随其后,再带一个贯穿整个音节的声调,便有了鲜明的音节界限。从音素分析的角度观察,辅音和元音互相间隔而有规律地出现,给人周而复始的感觉,因而极便于切分音节。 3.声调抑扬顿挫,富有表达性。普通话声调变化高低分明,高、扬、转、降区分明显,能够较强的表达一个人的情感。 现代标准汉语的发音基本沿袭了北京话的语音系统,但各地标准略有差异。对汉语而言,单音节(单字)发音可分为声母、介音(韵头)、韵腹、韵尾、声调五个要素,而韵头、韵腹、韵尾又被合成称为“韵母”;超音节(词句)发音还存在连续变调等要素。直音和反切都是古代给汉字注音的方法。至一九二六年,产生了由钱玄同、黎锦熙、赵元任等制订的“国语罗马字”,曾由当时南京的大学院于一九二八年正式公布。接着,一九三一年产生了由瞿秋白、吴玉章等制订的“拉丁化新文字”。拉丁化新文字和国语罗马字是拉丁字母式汉语拼音方案中比较完善的两个方案,大大超越了它们之前的各种方案。 •依据注音符号的标音系统,其声韵系统共有21个声母、3个介母、13个韵母及4个声调。 •依据汉语拼音的标音系统,其声韵系统共有23个声母(计入y、w两个半元音)、39个韵母(略同于注音符号中所有独用与结合韵母)和4个声调。

    声母

    事实上,有许多年轻人(非北京官话)把翘舌组的音读成龈后音:[ʃ]、[ʒ]、[t͡ʃ]、[t͡ʃʰ]。

    韵母

    现代标准汉语的基本元音如下: 开口呼:无介音,开头为/a/、/o/、/ə/、/e/等元音(注音符号:ㄚ、ㄛ、ㄜ、ㄝ,汉语拼音:a、o、e、ê)。 近代汉语根据介音把韵母分为四类,称为四呼,即现代标准汉语的韵母可由上表中七个元音(/a/、/o/、/ə/、/e/、/i/、/u/、/y/)与两个鼻音韵尾(/n/、/ŋ/)组合而成。其中,只有一个元音或者一个元音带一个鼻辅音的情况,该元音称之为韵腹,所带的鼻辅音称为韵尾。两个元音构成的韵母,则是开口度较大的为韵腹,韵腹前的元音称为韵头或者介音,韵腹后的元音称为韵尾。三个元音或者两个元音带一个鼻辅音,则中间的元音是韵腹,第一个元音是韵头,韵腹后的元音或鼻辅音为韵尾。 · 齐齿呼:以/i/作为开头介音(注音符号:ㄧ,汉语拼音:i)。 · 合口呼:以/u/作为开头介音(注音符号:ㄨ,汉语拼音:u)。 · 撮口呼:以/y/作为开头介音(注音符号:ㄩ,汉语拼音:ü)。 现代标准汉语使用到的韵母组合表列如下: 注释: 1. “知、蚩、诗、日、资、雌、思”等字的韵母称为“空韵”。注音符号以单独的ㄓ、ㄔ、ㄕ、ㄖ、ㄗ、ㄘ、ㄙ表示发音,而汉语拼音则统一用i标示。 2. 现代标准汉语有儿化韵,注音符号会将“儿”字独立标音为ㄦ;汉语拼音候写成r且与前一字组成一个音节。 3. 汉语拼音将注音的ㄧㄡ、ㄨㄟ、ㄨㄣ等韵母写成iu、ui、un,其实际上为iou、uei、uen的缩写;例如:牛niú、归guī、论lùn。(其他缩写及改写规则请参考汉语拼音条目) 4. ㄧㄞ(崖)、ㄧㄛ(唷)韵字少;中国大陆将ㄧㄞ并入ㄧㄚ ia 而不用,台湾仍继续使用,教育部国语字典。 5. ㄜ(e)韵母在一些地方(如北京)通常读作双元音[ɯ̯ʌ]。

    秦汉

    秦朝具体用什么语言无法考证。汉代国语为“洛语”,洛语承袭先秦时代的雅言。汉朝的汉语标准语称“正音”、“雅言”,也称“通语”。

    中华民国

    辛亥革命之后,为了发展中国的经济、文化,在中国也开始推广国语。“国语”这个词在民国时期得到当时政府的承认,成为民族共同语的一个正式称呼。 由于“老国音”基本上是以北京话为标准音,因此,语言学家们主张用京音代替“老国音”。 1918年,教育部才正式公布了“国音”字母,1919年出版了吴稚晖编写的《国音字典》,1920年国音字母发声唱片灌注成功。至此,“老国音”才正式在全国推广。1920年,国语推行不到两年,就爆发一场当时名之为“京国之争”(指京音和国音)的大辩论。问题的起因就在于国语标准音。支持国音和支持京音的分成两派。 1920年11 月,黎锦熙约同吴稚晖、陆衣言、范祥善等,与张士一、顾实、周铭三、陆殿扬等大会于南京,讨论国音问题。由于京音派坚持根本改造的主张,结果是不欢而散。“老国音”的推广恰逢五四运动,此时全国舆论都倾向于全面西化,一大批留学欧美的青年学生也参与到了汉语改革的讨论中来。 随着文学革命的爆发,留学生中“废除汉字”的言论也随之兴起。1918年钱玄同发表《中国今后的文字问题》,号召“废孔学不可不废汉文”,提出以国语罗马字代替汉字的主张。随后,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陈独秀、胡适也著文支持钱玄同。紧随其后,一大批留过洋的知识分子,诸如蔡元培、黎锦熙、赵元任、林语堂、周辨明、许锡五等人,纷纷发表汉字拉丁化的文章,提出罗马字拼音的方案,掀起了“国语罗马字运动”的浪潮。 所谓国语罗马字,就是用26个拉丁字母表示汉语的声、韵、调。但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老国音”的比较复杂的语音成分就成了它的最大障碍。因此,主张国语罗马字的学者,要求简化语音,以比较简单的北京音为标准,修改国音,去掉“老国音”的尖音和入声等语音成分。 在国语罗马字运动的推动下,“京国之争”很快呈现一边倒的趋势。1924年国语统一筹备会讨论《国音字典》的增修问题时,吴稚晖放弃了维护“老国音”的主张,代表国语统一筹备会“决定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凡字音概以北京普通读法为标准”。1932年,教育部公布《国音常用字汇》正式确定“新国音”为标准读音。 “新国音”确立后,南京国民政府借助学校教育和电影、广播等手段,大力推行国语统一运动,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绩。然而,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沦陷区的国语统一工作陷入停顿。抗战结束后,紧接着又是三年国共内战。因而,直到中国国民党败退台湾,政府在全国统一国语的目标仍远未实现。

    新中国

    1949年主持教材工作的叶圣陶力主将小学“国语”科改称“语文”。1950年《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草案)》规定:“所谓语文,应是以北京音系为标准的普通话和照普通话写出的语体文。”“讲解用的语言,仍用以北京音系为标准的普通话,不用方言土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初稿)》和《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再次强调:“教给儿童的语言必须是规范化的汉民族的共同语言。这种语言就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推广普通话是小学语文科的一项重要任务。”“第一是词的声音。这首先要求依照普通话的语音进行教学;在方言区域须特别注意正音工作。”在1955年10月召开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期间,将汉民族共同语的正式名称正式定为“普通话”,并同时确定了它的定义,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 1955年10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为促进汉字改革、推广普通话、实现汉语规范化而努力》的社论,文中提到:“新中国的共同语,就是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1955年11月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向全军发出了《关于在军队中推行汉字简化、推广普通话和实现语言规范化的通知》。1955年11月17日,教育部发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和各级师范学校大力推广普通话的指示》。 1956年2月6日,国务院发出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并补充了对普通话的定义:“以北京语音为基础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这个定义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明确规定了普通话的标准。“普通话”一词开始以明确的内涵被广泛应用。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普通话标准音的主要采集地。“普通话”中的“普通”二字有“普遍”和“共通”的含义。 1982年,吕叔湘在人民日报上呼吁推广普通话,提出“所有学校都应该是推广普通话的阵地”、“中学是推广普通话的重点”。 1990年国家语委明确以广东、福建两省和上海市作为南方方言区推广普通话的重点地区。 1991年第七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也明确提出要“大力推广普通话”。1991年派出专门的调查组深入广东、福建的一些地区做了较为深入的调查研究,就两省推广普通话的工作提出建议。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施行,确立了普通话“国家通用语言”的法定地位,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通过汉语文课程教授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广播电台、电视台以普通话为基本的播音用语”。 2014年9月21日由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与河北省政府共同举办的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重点活动在河北省滦平县举行。2014年是国务院确定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17周年。李卫红说:“17年来,国民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显著增强,目前全国有70%以上的人口具备普通话应用能力,95%以上的识字人口使用规范汉字,中华民族几千年书同字、语同音的梦想正在逐步成为现实。”普通话是以北京话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与会专家认为,推广普通话不是要人为地消灭方言,而是为了消除不同方言的隔阂,以利于社会交际。 2020年9月14日,以“同讲普通话,携手进小康”为主题的第二十三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开幕,开幕式以线上方式在北京、乌鲁木齐、和田同步举行,推广普通话宣传周为9月14日至20日。目前,全国范围内普通话普及率为80.72%,“三区三州”普通话普及率为61.56%。

    中国地域广阔方言众多。由于不同方言在沟通上存在一定的障碍,不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沟通交流,因此存在“区域文化岛”的现象,这些“区域文化岛”保留了不同地区的先进文化和民间智慧的精华,但是由于语言障碍无法很好的交流和互相取补,因此,需要有一种共同语来消除“区域文化岛”,将中国广袤土地上所有的智慧黏合起来。不过推广一门语言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宜操之过急,要恰当处理好地方语言的发展和普通话推广之间的协调性。推广普通话的目标不是要消灭地方语言,而是要消除沟通障碍,但是在推广当中的确出现了消灭方言的现象(例如南宁的平话与白话),所以在推广的时候要把握好力度,明白过犹不及的道理。因为语言多样性一直是中华文明的宝贵文化积淀之一,就和生物圈中的生物多样性一样,因为多样性,这个世界才能多姿多彩,因为多样性,生物圈...

    普通话审音委员会出现三次,每次都审定、统一了一批字的读音。1956年粗定1956年以前,全国人民的口音都相当随意,甚至连四声调都不是全国通用,在南方很多地方还保留着古老的“入声”,很多常用字的读音语调也五花八门。1956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阐明了普通话的定义,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明确规定了普通话的标准。也是在那时候开始,“普通话审音委员会”第一次正式成立,开始主持审定那些有争议的字词读音。1963年细定“普通话审音委员会”从1956-1963年历经7年,到1963年搞定了所有有争议的字词读音、词汇和语法,编制了第一版《普通话异读词审音总表初稿》。从那以后,人们说的普通话有了一个统一的规范。例如,在《普通话审音总表》发布之前,“车”这个字在很多成语里面都读[jū],比...

    词汇

    词汇方面。“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是普通话在词汇方面的要求,就是普通话一般以北方方言中比较通行的词汇为标准。因为北方方言分布在华北、东北、西南、西北等地区,与其他方言相比,分布区域最广,使用人口最多。这样,普通话以大多数人惯用的北方话词汇为基础,就很容易普及了。“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并非意味着普通话词汇就是北方话词汇,普通话词汇中不包括北方话当中的土语,如“老爷们”“老姑娘”“堂客”等,这很难使其他方言区的人理解,因而不能作为普通话词汇来推广。另外,普通话也吸收了其他方言中影响力大、富有表现力的词汇,如“排档”“垃圾”等。

    规范

    2022年11月,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发布《中小学生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及测试大纲》(试行)。该规范将于2022年12月15日起实施。

    要求

    语法方面“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是普通话在语法方面的要求。白话文是北方话的书面形式,是在口语基础上经过提炼加工而形成的文学语言,由于典范的现代白话文严谨、经得起推敲,能对口语起指导作用,并能使普通话的语法规则相对曲定下来,因此白话文的语法规则就成了普通话的语法规范。

  2. 普通话水平测试不是口才的评定而是对应试人掌握和运用普通话所达到的规范程度的测查和评定是应试人的汉语 标准语 测试。 应试人在运用普通话口语进行表达过程中所表现的 语音 、 词汇 、 语法 规范程度,是评定其所达到的水平等级的重要依据。 2022年11月, 教育部 、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 发布《 中小学生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及测试大纲 》(试行),于2022年12月15日起试行。 [7] 中文名. 普通话水平测试. 外文名. Putonghua Shuiping Ceshi. 缩 写. PSC. 类 别. 资格考试. 等 级. 三级六等. 证 书. 《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证书》 目录. 1 相关规定. 2 报名考试. 报考时间. 报名入口. 报名流程. 报名条件.

  3. 0. 方言与普通话. 播报 讨论 上传视频. zhourenbin所著随笔. 《方言与普通话各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方言而且越往南越变腔。 像我的家乡相隔十里,说话的腔调都会变。 尽管国家一再强调推广普及普通话,可在个别地区、个别人群并不以为然。 以至,有的人一年三百六十五日不出行,出行则会出洋相。 书 名. 方言与普通话. 作 者. zhourenbin. 类 别. 随笔. 开 本. 16 开. 目录. 1 书籍简介. 2 精彩赏析. 3 作者作品. 书籍简介. 播报. 编辑. 作者:zhourenbin 作品类型:随笔. 看到笑话所想的事情从方言的笑话,看推广普及普通话的重要性. 精彩赏析. 播报. 编辑.

  4. 老师,是一种职业,指教学生正确知识的人。老师有各种各样的教育类型(小学老师、初中老师、高中老师)。同时也泛指在某方面值得学习,和能够给大家带来正确知识,有能力的人。相关节日是9月10日的“教师节”。2016年,中国各级各类学校专任教师数为1578.2万人,其中,普通小学专任教师为 ...

  5. baike.baidu.com › item › 旻旻_百度百科

    《广韵 》武巾切《 集韵 》《 韵会 》眉贫切,𠀤音珉。《 说文 》秋天也。 《 尔雅·释天 》秋为旻天。 《注》旻犹愍也,愍万物雕落。《疏》秋,万物成熟,皆有文章,故曰旻天。《 释名 》旻,闵也。 物就枯落,可闵伤也。《书·大禹谟》日号泣于旻天于父母。《传》仁覆愍下,故曰

  6. 1 职称概述. 2 职业定位. 3 历史沿革. 4 职业分类. 5 教授职责. 6 各国标准. 7 申请要求. 8 考核内容. 职称外语. 职称计算机. 职称概述. 播报. 编辑. 大学里教师的职称分为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四个级别。 [1] 助教. 新教师在未受聘为讲师以前先从事一年或一年以上的教学辅助工作,以熟悉大学的基本教学条件和教学的组织。 助教也可以由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担任。 在很多国家都由博士研究生承担助教的工作,而不再专门设置助教这一级别的教职。 助教的主要任务是协助教学。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