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8年9月7日 · 這本書最終提出了一套獨特的日記方法論。 你可以在章節編排上看到他的結構,但我這裡用不一樣的角度,重新幫大家看到方法論深沈的意蘊。 首先是「SLOW(慢)日記法則的三重性」。 第一重是要怎麼寫出能檢視人生的好日記? 這是本書第一部中所討論的,個人寫日記的SLOW法則。 第二重是如何能夠維持長期的寫日記習慣? 累積得愈久,反饋的能量愈大,這是本書第三部用SLOW法則延伸出來的習慣養成方法。 第三重是永錫令人驚豔的又一個獨創,他將SLOW日記法則擴充到他的企業顧問領域,在真實企業中帶領團隊去每日覆盤,並創造工作上最強大的溝通、目標訊息流,這是本書第四部分的重點。 SLOW法則從個人到企業,從內容到習慣,也從自我檢視到完成自我價值,這就是他的三重性。

  2. 2018年5月31日 · 泛科學上的許多作者,可能是科學家、心理學家、醫師或各領域的學者專家,他們傳遞著各種經過研究統計而產生的知識。而且不只如此,這些原本好像教科書上的知識,經過他們的寫作,有了不一樣的轉變: 變得親切,跟我們的生活相關。

  3. 2016年9月4日 · 1. 不要問「文章怎麼寫」,先問「我現在可以想到什麼」 當你開始準備寫作時,我建議你優先專注在下面這一個問題就好: 你可以問自己:「我現在可以想到什麼? 」這個問題,然後寫下答案。 我建議大家要開始寫作時, 不要去想「這是最後定稿」,也不要去想「這篇文章怎麼寫」,更不要去想「最完美的內容是什麼」 (這些問題會害你永遠寫不出來! )。 你這時候真正要問自己的問題是:「我現在可以想到什麼」,然後先把你可以想到的全部都先寫出來,這樣夠簡單了吧? 但這步驟非常有幫助。 2. 不執著寫內文與列大綱,寫下腦袋中所有關鍵字或關鍵句.

  4. 2016年5月26日 · 1. 讓資料來源「個人化」且「自動化」,開始長期累積. 首先,我會建立自己獨一無二的資訊來源,並且讓這資訊管道自動化,每天把可能需要的資訊送到我的手上,而我可以在一個沒有額外干擾,統一簡潔的介面中處理分配這些資訊。 這裡最好的工具仍然是所謂的「 RSS 閱讀器 」。 我自己利用 Feedly 這個服務,收集研究主題相關的部落格與網站,當這些來源有新文章發表時,我就可以在自己的 Feedly 閱讀器統一瀏覽。 我每天早上會花大概 30 分鐘的時間做資訊的快速篩檢,如果一天內還有其他空檔,也會打開 Feedly 看看,累積各種以後可能會用到的資料。 我一向不喜歡把綜合性大媒體網站當作我的主要資訊來源,因為那等於是讓媒體決定我要看什麼。

  5. 2016年10月15日 · 「深讀」,是藉由書本上的文字,但打破書本上的文字,去跟你想像的某個作者對話,了解其背後的思考、行動方法是什麼。 有時候我會很快就抓出這個核心脈絡, 這時候「深讀」的技巧反而會「幫我讀得更快」 ,因為掌握這個脈絡,作者的各種理論變化都能更容易閱讀吸收。 相反的,如果「一開始沒有深讀」,很有可能愈讀愈慢,但收穫不多,畫了愈多重點,但每次遇到新章節都要重新花很多腦力去理解「正面的」意思,這都是因為沒有先掌握「背面脈絡」的關係。 你可以補充參考我的資料整理法,也是一樣的邏輯: 活用資料庫的資料收集法:試試加上這四個關鍵步驟! 二、反芻不是讀懂他:更需要賦予你的創造. 接著我有一個基本的設定,就是我對「真的知道作者在想什麼」、「這段文字真的在表達什麼」沒有太大的堅持! 咦?

  6. 2021年7月15日 · 資料庫如何建立. 如何設計檢視. 如何過濾. 如何讓資料庫互相連結. 如何運用屬性設計等等. 但是「統計公式、程式碼運算的功能」老實說我個人並不熟悉,所以也無法體驗其應用的強大。 如果你也跟我一樣,那麼不妨試試看現在網路上有許多高手釋出的「 Notion 資料庫模板」。 這兩三年來,網路上有愈來愈多的「 Notion 模板」出現,從專案規劃、理財整理,到各種工作、生活任務的整理都有,而且不乏需要付費購買的範本。 這些範本之所以有付費的價值,除了背後往往有一套整理的方法論外,也因為通常會結合許多「利用公式、程式碼」打造的自動化流程,是一般使用者不容易做到的。

  7. 2014年2月16日 · 有沒有效? 當然,如果躺著、賴著不動,那麼 App 也不可能真的把你拖起來運動、 App 也沒有厲害到可以幫你燃燒熱量來減肥。 但是,在我實際的使用經驗中,我覺得這類好的健康 App,會從幾個地方幫助到我: 1.我不知道我原來是這樣: 長期追蹤下來的數據,會讓我驚覺:「原來我真的積習這麼深」,達到警惕要改變的提醒。 2.最小的改變是最關鍵的改變: 持續追蹤時可以讓我更容易看到「一點點的改變」,而這些透過數據具體化的微小改變,例如可能只是每天真的多走300步、每天少吃200卡,都會轉化成激勵自己保持下去的動力。 3.說不定有天我真的去做了: 不斷、不斷的提醒,或許一開始我還是常常不願意照著做,但只要在某幾次提醒中照做了,就立即提昇很大的成功機率! 4.在最需要時學習健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