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童心說》是明代末期傑出思想家 李贄 的一篇議論文,收錄於《 焚書 》。 該文寫於明神宗萬曆十四年(1585年),主要是用來駁斥 耿定向 的理論。 李贄在該文中主要闡述了“童心”的文學觀念。 “童心”就是赤子之心,“一念之本心”,實際上只是表達個體的真實感受與真實願望的“私心”,是真心與真人得以成立的依據。 李贄將認知的是非標準歸結為童心。 他認為文學都必須真實坦率地表露作者內心的情感和人生的欲望。 在李贄看來,要保持“童心”,要使文學存真去假,就必須割斷與道學的聯繫;將那些儒學經典大膽斥為與“童心之言”相對立的偽道學,這在當時道學僵化的環境中有它的進步性與深刻性。 基本介紹. 作品名稱 :童心說. 創作年代 :明代. 作品出處 :《焚書》 文學體裁 :散文. 作者 :李贄. 作品原文.

  2. 2022年3月22日 · 李贄在文中闡述「童心」的文學觀念。 所謂「童心」就是赤子之心,是最純潔、未受一切污染的,因而也是最完美的,具備一切美好的可能性。 李贄將認知的是非標準歸結為「童心」,認為文學都必須真實坦率地表露作者內心的情感和人生的欲望。 在李贄看來,要保持「童心」,要使文學存真去假,就必須割斷與「道學」的聯繫。 李贄將那些儒學經典大膽斥為與「童心之言」相對立的「偽道學」,這在當時道學僵化的環境中,有它的進步性與深刻性。 〈童心說〉以其強烈地反對「道學」教育及封建名教的束縛,反對權威和僵化,追求個性自由和解放的特徵,具有近代啟蒙思想的色彩。

  3. 李贄 〔明代〕. 龍洞山農敘《西廂》,末語云:“知者勿謂我尚有童心可也。. ”夫童心者,真心也。. 若以童心為不可,是以真心為不可也。. 夫童心者,絕假純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若失卻童心,便失卻真心;失卻真心,便失卻真人。. 人而非真,全不復有 ...

  4. 每日诗词是一个古诗词收录网站,目前已收录古诗词超60万首,作者2万余人。其中包含唐诗/宋词/元曲/诸子百家等多种著作 ...

  5. 李贄針對理學的虛偽和擬古的不良文風,提出了「童心說」。. 「童心說」既是李贄文藝理論的思想核心,也是他的文藝批評觀點的理論基石。. 所謂「童心」即寫作詩文要有真情實感。. 〈童心說〉一文見於李贄《焚書》卷三。. 《焚書》初刻於萬曆十八年(1590 ...

  6. 其他人也問了

  7. 他提出「童心說」,強調真誠,鼓勵人根據直覺,表達內在真實的自我,對晚明藝術影響深遠。戲曲家湯顯祖和書畫家董其昌都與李贄交往,並贊賞其學說。湯顯祖認為,「奇士」的作品自然會出類拔萃,其說與李贄的「童心說」相似。[18] 評論 [編輯] 褒 [編輯]

  8. 李贽看来要保持童心”,要使文学存真去假,就必须割断与道学的联系;将那些儒学经典大胆斥为与“童心之言”相对立的伪道学,这在当时道学僵化的环境中有它的进步性与深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