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1. 相關搜尋:

搜尋結果

  1. 香港特首振英儿子. 本词条缺少概述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振英的儿子, [1-2]现在剑桥大学攻读博士,研究干细胞。. [3] 中文名. . 就读学校. 剑桥大学. 研究方向.

  2. 刊行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体现了《传注》定稿面貌的北京大学文史部排印本(下文简称“定本”),反而没有得到足够的的重视。. 《柯劭忞<春秋穀传注>的注释特色研究》 [1]一文对于《传注》的成书背景、注释特色进行了系统论述,但此文未能考虑到 ...

  3. 出版时间:2020年7月. 内容简介. 《穀传》与《左传》《公羊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清代经学极盛,注释《春秋穀传》,有钟文烝《春秋穀经传补注》、廖平《穀古义疏》。. 柯劭忞认为东晋范宁的《春秋穀传集解》不免于肤浅,钟文烝《补注》无 ...

    • 概览
    • 内容简介
    • 作者简介
    • 创作背景
    • 作品鉴赏
    • 后世影响
    • 作品评价
    • 版本信息

    唐朝史学家李百药撰的纪传体断代史

    《北齐书》是史类文学作品,为二十四史之一,是唐朝史学家李百药撰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该作品共50卷,纪8卷,列传42卷。

    今天所见的《北齐书》,包括“本纪”8卷,“列传”42卷,共计50卷,反映了东魏和北齐两个割据政权的兴衰的历史过程。在帝王本纪中,《神武本纪》和《文襄本纪》主要记述了高欢、高澄的征发和专权,《文宣本纪》、《废帝本纪》、《孝昭本纪》、《武成本纪》以及《后主、幼主本纪》,记述了北齐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灭亡的历史概貌。42卷的列传,包括后妃列传、诸王列传、大臣列传,以及儒林、文苑、循吏、酷吏、外戚、方技、恩幸列传。

    李百药(565年-648年),字重规,定州安平(今属河北)人,唐代史学家。隋文帝时李百药仕太子舍人、东宫学士。隋炀帝时仕桂州司马职,迁建安郡郡丞。唐朝以后,拜中书舍人、礼部侍郎、散骑常侍。人品耿直,曾直言上谏唐太宗取消诸侯,为太宗采纳。

    李百药的才能得到隋文帝赏识,一时朝中奏议文告,多出自他的手笔。隋炀帝时他受到排挤,官运蹇滞。隋朝末年农民大起义时,他曾被裹挟到沈法兴、李子通、杜伏威等人的队伍中。李百药在唐太宗时参加了制定《五礼》及律令的工作。在辅佐太子李承乾之时,对承乾漫游无度的行为数有匡正,对于朝中的其他政事,也不时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政治上有些作为。他除擅长文章外,还很善于写诗。他的传世之作有诗20余首,文章13篇,以及被列入二十四史的《北齐书》。

    李百药出身于仕宦家庭。父亲李德林字公辅,北齐时官至中书侍郎,参与国史修撰,编成纪传体《齐史》27卷。入隋官至内史令,封安平公,任内又奉诏续修《齐史》,全书未成而卒。李百药自幼受到家庭影响,少年时就好学博闻,富于独立见解。唐朝初建之时,唐高祖就下令修撰前代缺略各史,可是由于组织不力,经数年竟无成果。太宗贞观三年(629年),李世民又下诏修前朝史书,李百药接受了撰修齐史的任务。在他父亲旧稿基础上,他几经删改、增补,于贞观十年(636年)修成了50卷的《齐书》(后人为与《南齐书》区别,改称《北齐书》)。

    《北齐书》的撰修,吸收了前人修史的成果,北齐历史的撰修,从高齐政权到隋朝,一直未曾中断,修成了多部起居注、实录和国史。此外记录北齐历史的专著还有李德林《齐书》24卷,王劭《齐志》20卷,复为《齐书》100卷,崔子发《齐纪》30卷,杜台卿《齐纪》和姚最《北齐纪》20卷等。

    历史背景

    在史书的体裁和撰写上,魏晋南北朝时也达到了隋唐前最完善的时期,纪传体与编年体往往同时并行。 这些史学发展的面貌,为唐初编修诸史提供了条件和基础。所谓前承余绪者是指,唐初史家充分地利用了前代遗留下的丰富史学成果,所撰写的史籍大多有前代私家著述为依据,甚至有些就是私撰的,如姚察父子的《陈书》,李德林李百药父子《北齐书》,魏收《魏书》、沈约《宋书》等等。在体例与思想都有继承。所谓开未来风气者,制定开拓了官修史书的规模,确立了纪传体史书为官修正史的正式体例。从而也说明了,封建皇朝比以前更加重视史的功用,把撰史作为阐发封建社会观念的有利工具,史确实成为亚经了。《北齐书》就是在这样的史学背景下完成的。

    编纂过程

    李百药( 565—648),字重规,定州安平(今河北安平)人。父亲李德林,字公辅,北齐时官至中书侍郎,参与国史修撰,编成《齐史》27卷,人隋后奉诏续修《齐史》,全书未成而卒。李百药好学博闻,富于独立见解,入唐后,他的才能得到唐太宗的赏识,贞观三年( 629)奉诏撰修齐史。 李百药在父亲旧稿的基础上,参阅了大量的史料,几经删改、增补,于贞观十年( 636)修成了《齐书》(后人为区别《南齐书》,改称为《北齐书》)。《北齐书》的撰成,经历了两代人、三个皇朝、约60多年时间。《北齐书》到宋朝时,原文已缺失33卷。现在的《北齐书》是后人根据《北史》和《高氏小史》等书陆续订补而成的。

    以史为鉴

    《北齐书》的编写体例,大致模仿《后汉书》,卷末各加论赞。体例上没有创新,列传名目全同前史,无表、志。但与同时修的《梁书》《陈书》《周书》等诸书比较,在叙述前王之失的方面,则又要深刻得多,体现了借鉴于一代之失的思想。李百药本人既作过隋朝的官吏,又曾有过参加农民起义的一段历史。他的阅历,使他对农民起义和隋的灭亡,都有较深的认识。因此,在修《北齐书》时,以“前王”败事为后来统治者戒,就比较明确。叙述前代兴亡的史实就很自然。《北齐书》对当时封建统治者残暴荒淫的卑鄙肮脏的丑事记载较多。李百药在这方面的记载是有用意的,要借鉴于北齐政权之失,就必须着力披露统治者的过失,对昏君和暴政必须有较多的暴露。李百药在纪、传中对高齐政权暴政的叙述和史论中的评论,起到了远鉴前王败事,借鉴于一代之失的作用。 如文宣帝高洋是开国之君,建国之初,还留心政务,注意兴利除弊以安定天下。过了六七年之后,他原形毕露,肆行淫暴。他征集妇女在宫中与从官淫乱,观之以取乐,又昼夜酗酒,酒后则以杀人为戏。为了满足奢欲,他不惜劳扰民众,使百役繁兴,民不聊生。 对于臣下他肆行杀戮,结果把自己弄成了孤家寡人,把天下搅得不得安宁。高洋以后的政治状况也是“政塞道丧”、“主暗时艰”,结果等待高齐政权的就只能是败亡的命运了。 《北齐书》详记了当时阶级斗争的情况,也有很突出的借鉴意味。在原书17卷中记载了杜洛周、葛荣、韩木兰、柴览、卢仲延、田龙、潘集、李延孙、张俭、路绍遵、刘盘陀、杜灵椿、陈暄、郑子饶等数次各族人民起义的事实。这些记载虽稍简略,却是研究东魏、北齐时期有关农民起义的重要史料。 这些史料在《北史》中多被删除,更可见其价值的珍贵。

    记载丰富

    在科学技术方面,书中记载了信都芳和綦母怀文的事迹。从《北齐书》的记载中我们了解到:信都芳是个发明家,他明习算学,为发明之事常常废寝忘食。他著有《器准图》3卷,书中把古来浑天、地动、欹器、漏刻等发明汇编在一起,配上图样及文字说明,是一部可贵的古代科学发明史专著。綦母怀文是灌钢技术的发明者。他总结劳动人民的经验,发明了用生铁灌注熟铁之中的灌钢冶炼法,用这种材料制造的刀,能砍透三十层铠甲。 通过《北齐书》,我们知道灌钢技术的发明在中国约有1500年的历史,比欧洲的炼钢法要早上1000多年。在学术思想方面,书中记载了佛、道二教在当时的流传情况,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此的一些看法。《樊逊传》记载樊逊评论二教:“……淮南成道,犬吠云中,子乔得仙,剑飞天上,皆是凭虚之说。……又末叶以来,大存佛教,写经西土,画像南宫。昆池地黑,以为劫烧之灰,春秋夜明,谓是降神之日。” 这样的思想材料是很宝贵的。作品中的《杜弼传》反映邢邵反对佛教唯心主义的论辩,具有理论性质。邢邵继承范缜的唯物主义思想,对佛教生死轮回、灵魂不死等教义进行了批判。他说“人死还生,恐为蛇足”,对生死轮回的说法加以否定。他继承东汉桓谭以来用烛与火来比喻形神关系的说法,指出“神之在人,犹光之在烛,烛尽则光穷,人死则神灭”有力地回击了佛教灵魂不灭的谬说。邢邵的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北齐书》对此加以记述的意义则不言自明。

    体例叙事

    《北齐书》在体例上也有值得称道之处。北齐朝建立于文宣帝高洋,但他的开国事业是由高欢和高澄奠定的。因此《北齐书》在本纪中首列《神武本纪》和《文襄本纪》,追叙北齐建国前的史事。这种写法最早出现在《三国志》中,很得史法。 《北齐书》还具有叙事简要的特点。李百药修史态度认真,下笔不苟,对于琐言碎语及一些荒诞不经的史实,作了大量删削,这是该书的一大优点。

    该书文笔也比较简洁。故该书一出,其他北齐史逐渐湮没无闻,因而在旧史中该书有一定的地位。

    人们要研究东魏、北齐的历史,仍有它的史料价值。

    首先,在古代的科技成就方面,《北齐书》记载了信都芳、綦毋怀文等人的事迹。綦毋怀文在总结劳动人民的经验的基础上,发明了将生铁灌注熟铁之中的灌钢冶炼法。这说明在约1500年以前我国就已经掌握了灌钢冶炼法,比欧洲的炼钢法要早1000多年。《北齐书·马嗣明》中对医学家马嗣明的事迹进行了记载。练石法的发明推动了我国医学尤其是针灸学的发展。在封建时代,这些科学技术被视为“雕虫小技”,难登大雅之堂。从《北齐书》的这些记载看,反映了李百药对科学技术是重视的。尽管这些记载较为简略,但是为人们了解北齐科技发展状况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其次,《北齐书》为了揭露东魏、北齐社会矛盾,在农民起义的史实方面记载比较详细。这些史料多见于李百药原书,内容虽略嫌简略,但史实具体,是人们研究东魏、北齐时期有关农民起义的重要史料。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评价《北齐书》时说:“是其文章萎茶,节目丛脞,固由于史材、史学不及古人,要亦其时为之也。然一代兴亡,当有专史。典章之沿革、政事之得失、人材之优劣,于是乎有征焉。”可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北齐书》的评价不高。

    现存版本

    《北齐书》的版本情况比较复杂,第一次刻印本早已不能见到,其他主要版本如下: 蜀大字本,或称眉山七史本,为南宋时重刻的,它的版本曾存于杭州,明代初年移存至南京国子监,由于在宋、元、明三朝都曾对此版作过修补,故一般称为三朝本。 北监本,明代北京国子监刊印二十一史时,据《旧史》等对三朝本作了新的修补、刊印出来。后来区别于南京国子监本,称此。 南监本,明万历十七年(1589)南京国子监刊刻的本子称为南监本。 武英殿二十四史本,清代乾隆四年(1739)依北监本为主,兼取南监本刊印。, 汲古阁十七史本,据三朝本刻印。 金陵书局本,同治十三年(1847)据汲古阁本刊印。 百衲本,19371年上海商务印书馆据涵芬楼三朝本和宋蜀大字本影印,并据殿本做了大量修补。 中华书局点校本,是现在最常见的版本,它是以百衲本为主,以三朝本、南监本及武英殿本做互校本进行校勘印行的。又间以《北史》、《册府元龟》、《通志》、《资治通鉴》为中有关部分作为参考。更正了不少谬误,错乱,厘清了一些疑难。 从版本流传的情况看,现藏最早的三朝本是最接近初次刊印原貌的版本。

    考订之作

    北齐书校议 (清)罗振玉撰 - (15) 北齐书校证 四卷 愿学斋主人撰 稿本 (16) 北齐书旁证 五卷 愿学斋主人撰 稿本 (17) 补北齐书疆域志 佚名撰 - (18)

  4. 0. 0. 《旧唐书》 [5] 属于史类文学作品, 成书 于 后晋 开运二年(945年),共200卷,包括《本纪》20卷、《志》30卷、《 列传 》150卷。. 作品原名《 唐书 》, 宋祁 、 欧阳修 等所编著《 新唐书 》问世后,才改称《旧唐书》。. 《旧唐书》的 修撰 离唐朝灭亡 ...

  5. 二十四史之一. 展开 5个同名词条. 收藏. 0. 《书》是 二十四史 之一,是唐初 姚察 、 姚思廉 撰 纪传体 史书。 《书》是一本纪传体 南朝 史,二十四史之一。 作者 姚思廉 (557~637年),本名简,思廉是他的字,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人。 其父 姚察 曾任、陈、隋三朝官员。 《书》是姚思廉在贞观年间奉唐太宗之命,在他父亲所撰写的陈史书的基础上编撰而成的。 书中包括本纪6卷,列传50卷,共56卷,所记历史自南朝建立(502年)开始,直到灭亡(557年)结束,共计56年。 本纪6卷中共记载了南朝的4位皇帝,其中 武帝 3卷,其他三帝每帝各l卷。

  6. 内容简介. 播报. 编辑. 《大乘起信论》相传为印度马鸣菩萨作,南朝真谛译,是大乘佛教的入门书,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佛教各宗派都产生过巨大影响。 本书以如来藏缘起思想为中心,详尽阐述了心与世界万物的关系,以“一心”、“二门”、“三大”、“四信”、“五行”之说构成其思想体系,是了解和研究大乘佛教的重要典籍。 本书由著名佛教学者高振农整理校释,详注其中涉及的佛教重要概念,逐段梳理其思想,使此论晓畅易读,并对作译者等诸问题详加辨析。 图书目录. 播报. 编辑. 序言. 校釋說明. 參考書目. 大乘起信論. 附錄. 一、馬嗚菩薩. 二、大乘起信論主馬嗚菩薩略. 三、論主馬鳴菩薩略錄. 四、婆藪槃豆《摘錄》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