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3年10月1日 · 2023 年 10 月 1 日. 0. 338. 根據衛生福利部最新的統計資料顯示,2022年癌症死亡人數為5萬1,927人,占總死亡人數24.9%,死亡率為每10萬人口222.7人,與2021年相比上升1.2%,而標準化死亡率為每10萬人口116.0人,相比下降1.8%。 另外還可以從資料中發現,2022年癌症的死亡人數,有近90%集中於55歲以上的年齡區段。 以最近10年來看,癌症死亡人數持續呈現上升的趨勢。 與2012年相比,2022年癌症死亡人數共增加7,777人,若與5年前(2017年)相比,則增加3,356人;值得注意的是,這10年間,0~64歲癌症死亡人數並沒有太顯著的差異,65歲以上癌症死亡人數卻有相當程度的增加。

  2. 2024年3月1日 · 前職業棒球選手張誌家2024年元旦疑似因心肌梗塞逝世且2023年9月曾經在社群媒體發文詢問:「最近時常覺得頭痛特別是在曬到太陽的時候痛的地方通常在後腦兩側有沒有醫學常識豐富的朋友知道是什麼情況對此醫師曾加以說明後腦杓兩側若呈現對稱性疼痛恐是基底動脈狹窄症候群」,容易提高栓塞風險而當血流不順時會導致疼痛暈眩甚至中風。 並且整體而言,腦血管不好的同時,一定也代表心血管不好,因為皆屬於高血壓及血管硬化的影響範疇,從張誌家本人在社群回覆自己當時量血壓,收縮壓已經高達149mmHg(毫米汞柱),就可看出已具有高血壓的症狀(正常狀況下收縮壓應在120mmHg左右)。

  3. 2020年3月1日 · 資深藝人賀一航去年因大腸癌病逝享壽64歲近幾年已有不少名人皆因大腸癌逝世包括秀場天王豬哥亮電影導演楊德昌劇場導演李國修……大腸直腸癌罹癌人數已連續十一年蟬聯國人好發癌症第一名

  4. 2021年3月1日 · 0. 2034. 2020年12月底,最新的2018年癌症登記報告公布,癌症時鐘再次快轉11秒,平均每4分31秒就有一人因癌症死亡,自1982年起,癌症已經連續蟬連臺灣死因冠軍36年。 2018年全癌症新個案11萬6,131人,死亡4萬8,784人,增長幅度分別約是4%與1.5%。 相較於2017年,10大癌症的排行並未出現改變,但罹患人數與死亡人數都有所增加。 除了罹癌人數不斷增加以外,也有一部份原因是民眾對於健康檢查的意識上升,許多癌症在演變到晚期、末期之前就被發現,得到及時的治療,或許這也正是死亡數增加幅度不到個案數增加幅度一半的原因。

  5. 2023年4月1日 · 日前剛度過56歲生日的知名臺語歌手詹雅雯可謂命運多舛,繼2021年罹患帕金森氏症而左腦中度萎縮後,又發現腦部有3顆動脈瘤,因為手術效果不佳,預計今年可能還要第3度動刀,而且可能像前2次動刀一樣出現大出血。 動脈瘤並不是腫瘤,而是因血管壁脆弱、缺損,血液從缺損處流入血管壁彈性內膜與環狀平滑肌層之間,該處管壁就會像灌水球一樣膨脹凸出,本就不完整的血管壁又因為膨脹延伸而被拉薄,結果就是隨時可能破裂出血,這樣的情況若是發生在主動脈便會造成大出血,若發生在腦血管則可能造成腦溢血或出血性中風等情況,十分危險。 根據衛福部統計,2021年臺灣因主動脈瘤及剝離而死亡的人數為950人,而且自2008年起,僅13年內死亡數就足足增加了45%。

  6. 2023年9月1日 · 根據美國心臟協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發表的2022年心臟病數據報告,在美國,2019年有87萬4,613人死於心血管疾病;2020年,心血管疾病導致全球約1,905萬人死亡。 同時,心血管疾病每年奪走的生命甚至比所有形式的癌症和慢性下呼吸道疾病的總和還要多。 為此,衛生福利部位衛教資訊強調,當民眾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肥胖症,或是有長期抽菸習慣時,將增加發生心臟疾病問題的機率;建議民眾維持運動習慣、健康飲食、控制體重,並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況。 此外,也建議民眾在平時就配置完善的醫療保障險種,當風險來臨時,才不會為家庭帶來過度的支出負擔。

  7. 2019年3月1日 · 事實上,原發性的骨癌比例並不高,二 一五年臺灣新增骨癌病例僅142人,新增死亡數90人。但這只是原發性骨癌的數據,許多癌症都會轉移與浸潤到骨頭,無論骨細胞或者骨髓細胞都有可能,這時往往已經是癌症末期,不但死亡率激增,數量也非常之高。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