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2月19日 · 回望2014年至2018年期間參與FIRE(財務獨立、提前退休)運動的前塵往事,那是一段瘋狂經歷,Merz剖白FIRE運動其實充滿欺騙性: 我看到其中一些人(FIRE倡議者)會說:『我們將收入的70%到80%存起來。

  2. 2024年2月13日 · 1. 善用「利疊利」複息效應. 這裡所指的「利疊利」不是借錢方面,而是投資角度。 相信每個打工仔都想擁有自己的一桶金,但單憑儲蓄往往追不上通脹速度。 但只要借助複息效應(Compound interest effect)的力量,就可以「錢搵錢」,讓你所投資的金錢為你工作。 俗稱「利疊利」的複息效應,是把上一期的投資本金和利息,一併存入下一期的新帳單當中,經過長時間堆疊後,你的初始投資不僅可以賺取以本金計算的回報,還可以賺取累積的利息回報,從而產生指數級增長。 【財富自由】「利疊利」有利有弊 學識善用時間複利 無痛滾出第一桶金.

  3. 2023年12月30日 · Perkins在華爾街底層掙扎時,他的朋友卻依然辭職借貸環遊世界——這成了朋友一生的財富。 而當Perkins數年後想要效仿時,卻發現太多現實因素使得他再也無法實現這個願望。 健康、時間、金錢是獲得人生幸福感的三大要素。 步入暮年,即便金錢數字依然在增長,但健康與時間不再,即便是有錢,某些體驗卻再也買不到了。 多少富豪在暮年一擲千金只為了晚幾天拔管——但這樣真的值得嗎? 未清零的財產,都是你浪費的生命活力. 有人會說,那為什麼一定要清零財產,才算是好好享受到人生? 「一寸光陰一寸金」,這是很樸素的道理。 現代社會工作的本質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在用時間換取金錢,但Perkins則更加直接,他表示,工作就是在用生命活力交換金錢。

  4. 2020年6月15日 · 第一位:當有人離世時 才發現自己沒有「做對事」(Not doing the "right" thing when someone died) 所謂沒有「做對事」,包括與自己關係親密的人離世時,自己沒有在旁;未能阻止友人自殺;父親不幸過世前,卻與他發生爭執。 假如人生可以重來,或者多一點時間,他們都希望能修補與離世者破損的關係,或花更多時間與最愛的人在一起。 第二位:花太多時間擔心或恐懼(Spending too much time worrying and being afraid) 不少人因為恐懼,令他們錯過做一些原本能夠做但卻猶豫不決不敢做的事情。 例如嘗試新鮮的事物、約會不同的人、從事沒太多人試過的職業等。

  5. 2022年2月5日 · 「我1962年出生於100呎的板間房,成長經歷過最貧瘠的香港,到六、七十年代經濟逐漸起飛,八、九十年代飛黃騰達,香港成為亞洲區第二大金融經濟中心,我們好富貴、好勁……」然後一場金融風暴、沙士,一浪接一浪衝擊香港的社會環境,同時也有着港人的自尊心。 當然,低處真的未算低,近年社會氣氛,再加上疫情爆發,亦感到香港社會環境更是嚴峻,而他所辦的課程也完全停止,於是決定拍片開解大家。 他記得第一條片發布,得到300多人分享和幾萬個讚,當下,他才感到香港人真正大崩壞了。 「香港人內裏是那麼desperate,大家都不知所措,表面好風光,內裏很虛。 」有見及此,幾日後,自在社內部委員開會通過撥出一年20萬經費來製作心靈短片。 雖然大多都是義工,但也要象徵式給幕後製作酬勞。

  6. 2020年5月28日 · 「莫欺少年窮」。 今日身家可能是一個零,但只要有目標,肯堅持,也能累積財富享受財務自由。 80後專欄作家龔成,經常在其 個人專頁 分享及理財心得。 他近日重溫2012年接受本報訪問時的報道,再談及其理財之路及個人目標:「但只要你敢去想,真的落實去做,你都可以完成的! 龔成年少時於公屋長大,踏入社會後做銀行工,最初月入$8000,其後加至萬多元,憑著儲蓄及投資,成功在5年內累積到$100萬,幾年後將財富滾存至數百萬,並獲得基本的財務自由,因此辭去銀行工,告別打工生涯。 龔成於其帖文分享提及,雖然在公屋長大,但從不覺得自己窮,反而這樣的出生令他自小從家人身上領悟到妥善理財的重要性,深明賺錢不易,寧靠自己賺錢購買自己想要的,也不靠家人資助。 訂立明確儲蓄目標 月儲1萬元.

  7. 2019年10月2日 · 時日變遷,現時樓價高企,薪金的加幅都追不上通脹時,有年輕人會想自己做老闆,希望可以開闢另一條出路向上游。 其他年輕人,又會怎樣去行未來的路呢?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