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12月13日 · 疫情讓人們難以計劃出行45%受訪港人表示他們出遊時會比以往更加隨心而行44%受訪港人已經準備好來一趟想做就做說走就走的旅行。 近半港人曾試過「偽旅行」

  2. 2024年3月21日 · 渣打一項調查發現,富裕的人預算年均花超過87萬元去旅行,他們長途及短途旅行的平均預算開支分別為15萬元及7萬元。 調查訪問了1080名香港居民,「富裕人」為最少月入8萬元或擁有最少100萬元可投資資產。

  3. 2023年7月11日 · 港人未來一年外遊預算絕對是一大研究課題,結果顯示超過7成(72%)受訪者將增加外遊人均消費預算,相對早前《2023 亞太區旅客行為調查公布的數字50%)升幅進一步擴大更令人值得留意的是超過1/334%受訪者計劃每次外遊人均消費調整高達10,000元或以上以一年港人平均計劃外遊約3次計算, 預計未來一年港人為外遊預留的旅費高達3萬或以上。 近7成旅程日數為4-7日 更多18-26歲增至8-15日. 不少人出行的日子亦有增加的趨勢,各種數據顯示港人平均旅遊日數有上升趨勢。 雖說近7成受訪者仍然偏向以4-7日作為一個旅程,然而,20%受訪者將增加旅遊目數至8-15天,其中18-26歲群組最為明顯,相關人數較疫情前上升92%。

  4. 2019年10月11日 · 陶傑將是次香港的政治危機定性為「民主抗爭」,指人視中央為敵人,並處於根本性對中國的抗拒,將青年人的抗爭方法嘗試以「官逼民反」的論調合理化。 相反,錫進則認為這次社會運動乃社會經濟不平等及「反中亂」行為所導致,並指外國勢力及煽動性的反對派必須為青年人的激進負上責任。 民主抗爭VS反中亂 各有演繹. 在一國兩制之下,兩個來自不同制度的持份者對《逃犯條例》修訂引發的危機有着不同的演繹框架(framing)——在認知心理學上,「框架」意指個人對世界做出描述及詮釋時所依賴的一系列既定假設和形象。 而不同的理解和判斷的背後,是充滿價值、哲學和理倫層面的矛盾。 先互相了解 冀拉近彼此看法. 若要將南轅北轍看法的距離拉近,就需要詳細研究及理解對方的觀點,並找出自己持有的觀點與對方的分歧。

  5. 2023年3月10日 · 大灣區旅客準備再次來港消費 , 港的主要目的為購物和觀光 (85%),三分之一的受訪者計劃在未來 12個月內訪港。 不過,調查發現,未來三年約有10-15% 的消費者表示將減少在香港的個別消費,轉而選擇到海南或澳門購買奢侈品,及選擇透過「代購」購買化妝品和保健品等。 認為香港缺「良好數碼體驗」 相比起內地,香港去現金的交易亦不夠普及,最多人選擇不同意在港購物的原因,為「良好的數碼化體驗」,高達42%,只有 16% 的受訪者將財務顧問的質素和良好網上體驗列為首要原因,顯示香港在服務質素和數碼體驗相對較落後。 調查亦反映香港的主要優勢與產品有關,例如產品潮流、產品安全性和產品質素等。

  6. 2023年1月30日 · 最新發布的《Visa 消費者支付取態研究 4.0》 顯示縱使兩地旅遊此前近乎停滯香港仍然是內地旅客未來兩年外遊時的3大外遊熱點之一3年疫情過後重新踏上旅程訪港的旅客以及旅遊業面對的態勢已經變得不一樣從事旅遊相關的行業需要重新了解旅客需要及發展趨勢方能做好準備迎接即將來臨的新旅遊旺季擴大商機。 逾百輛的士採用「Tap to Phone」 讓「支付」予旅客良好第一印象. 電子支付在過去幾年被廣泛應用,已是日常消費的支付模式之一。 未來需要關注的要點是擴闊支付工具的選擇,為旅客提供多樣化且方便快捷的支付渠道。 以旅客到港後普遍的第一個接觸點 — 公共交通為例。

  7. 2022年8月12日 · 香港日前宣布縮短入境隔離檢疫措施,。 雖然出國旅行限制減少,但很多香港居民指今年仍可能會繼續Staycation。 即使之後可以到國外旅行,但有近半(47%)受者指他們仍會預訂本地酒店Staycation。 內地受者去旅行意欲最高. 至於中國的受者就有近90%表示他們計劃明年去旅行,比例是所有地區之中最高。 62%的人表示他們計劃在中國內地解除隔離政策後便「立即」出國旅行,43%的人表明想去日本及韓國;28%人想去東南亞。 在接受調查的受者,中國受者最不關心旅遊成本問題(20%),但最關心今年計劃旅行所涉及的行政問題(46%)。 調查在今年4月19日至5月17日進行,共訪問約11,000人。 責任編輯:鄭樂怡.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