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其他人也問了

  2. 2019年3月29日 · 李明佳提醒長期便秘可誘發腸癌。 (施文雯攝) 在消化過程中,食物進入結腸後水分會被吸收,殘渣則聚集,糞便開始形成。 腸胃及肝臟科專科醫生李明佳指視乎腸道蠕動速度糞便形成需數小時至一天因此一日三便或兩三日一便都屬正常但大便習慣一旦突變並持續一至兩星期便要盡快求醫因可能是身體發出的特別信號。 可致靜脈曲張成痔瘡. 李表示,甲狀腺問題導致的新陳代謝變化、糖尿病令腸胃功能紊亂或腸道內發生結構性改變,都會影響排泄情況,若糞便中帶血或有芝麻色應該盡快檢查:「最擔心係腸生瘤阻塞大便! 不少女士相信清掉「宿便」有排毒變美功效。 喝奶茶確易有腹瀉效果,但醫生不建議以此刺激排便。

  3. 2013年6月7日 · 便便持續稀爛腸癌徵兆. 大便稀爛或排便不清在中醫角度可能是濕熱但同類徵狀持續出現可能是患上腸癌。. 有病人持續出現濕熱徵狀兩個月,服中藥無效,直至大便出血求診,才確定患上直腸癌第三期。. 另外,此症也可引致持續腹瀉,令體內鉀質大量 ...

  4. 2011年11月30日 · 現時本港癌症頭號殺手為肺癌但隨着香港人飲食習慣趨向多肉少菜近年大腸癌個案大幅增加預計到二 一四年將成為新一代頭號殺手」。有機構進行腸道健康調查發現六成受訪港人曾受排便問題影響三成人受便秘困擾

    • 腸癌病徵便秘1
    • 腸癌病徵便秘2
    • 腸癌病徵便秘3
    • 腸癌病徵便秘4
  5. 2016年4月22日 · 她表示大腸癌徵狀包括大便出血大便帶黏性大便習慣改變便秘和腹脹等與其他腸道疾病類似早期徵狀不明顯她建議市民五十歲起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及早找出息肉及切除有腸癌家族史人士應四十歲起接受首次大腸鏡檢查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徐成智表示不少病人的大腸息肉或早期腸癌是因其他腸胃問題求醫而意外發現。 有廿多歲女病人因肚痛和肚瀉求診,有卅多歲女病人以為患痔瘡求診,結果兩人經大腸鏡檢查發現可變癌的海藻狀腺瘤息肉,醫生即時將息肉切除。 若她們延至五十歲才照大腸鏡,息肉變成癌症機會更高。 他認為,市民接受大腸鏡檢查宜早不宜遲。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Windows Phone Apps.

  6. 2016年6月16日 · 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吳福康昨表示便秘徵狀包括排便次數每周少於3次需用力推出大便以及糞便呈硬塊凹凸不平等。 因便秘致過度用力排便,或誘發痔瘡、裂肛等症狀。 若持續便秘、肚瀉,更有機會是直腸癌警號,需多加留意。 他解釋,便秘成因之一包括生活壓力大,例如中學生應付文憑試期間特別多人有便秘問題,「考試季節有學生求診,一考完就好番」。 此外,經常光顧快餐店、茶餐廳,食物選擇普遍多肉少菜,膳食纖維攝取不足,亦引發腸道問題。 吳福康指出,奇異果、橙和蘋果等水果含豐富膳食纖維,建議學生哥和打工仔上班上課時帶備生果,飯前先吃一個,有助攝取纖維及促進腸道蠕動,改善排便。 先吃水果再吃正餐,亦可增加飽肚感,減少吃肉。

  7. 2023年6月21日 · 新聞總覽. 小腸癌屬罕見癌症相對其他消化道的惡性腫瘤例如胃癌和大腸癌由於小腸癌病徵並不明顯較難察覺所以亦易被人忽略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與環太平洋大學協會合作首次估算小腸癌的全球分布並分析高危因素和流行病學趨勢結果顯示全球近10年的小腸癌發病率有明顯上升趨勢其中港人發病人數更在10年內增加一倍

  8. 2020年9月1日 · 若大便水分不足就會便秘,形成胃寒腸躁的體質。 要預防便秘,她建議夏天時要較其他季節飲更多水,才能確保新陳代謝運作正常。 天樞穴位於肚臍中旁兩寸,按壓此穴位可理氣消滯及調和經氣。 中醫推介兩款治便秘食療. 針對四類便秘的體質,楊碧華建議腸胃積熱者可多進食綠豆、火麻仁等較涼食物;氣滯便秘者則可進食決明子、陳皮;氣虛便秘者可進食大米、大棗等正氣食物;陰虛便秘者可進食蜂蜜、無花果、木瓜等潤腸食物。 每日揉按穴位一分鐘. 楊又建議,辦公室上班一族可在工作時間進行穴位按壓,例如按天樞穴,位於肚臍中旁兩寸,可疏調大腸、理氣消滯、調和經氣;按壓位於肚臍下一點五寸位置的氣海穴,可令氣虛便秘者提升氣肌,每日揉按一分鐘即可。 記者陳敏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