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2年10月4日 · 股票焦慮症是指股民的情緒和心理容易被股市的變化牽動要經常查看自己的投資組合變化才能安心當股市出現大跌時眼見不斷縮水的資金會出現恐懼失眠煩躁抑鬱易怒等症狀。 哪些人容易患「股票焦慮症」? 1.剛退休的老年人. 剛退休的老年人將生活的重心從工作上轉移到家庭,會有更充裕的時間,因此他們會將更多的精力放在股市上,作為一個精神的寄托。 再者,他們已經沒有額外的收入,面對手中唯一的一筆退休儲蓄,當然會非常在乎。 所以在面對跌宕起伏、捉摸不透的股市,他們經常會感到焦躁不安。 2.作為家庭支柱的中年人. 他們同時承受家庭和社會的多重壓力本就不容易,再加上股市的不安定,精神備受打擊,最容易出現焦慮、易怒等症狀。 3.借錢炒股的人.

  2. 2019年6月28日 · 9.難以貫徹執行人生計畫. 以上是一些簡單的心理指標來判斷你是否一個「反社會人格者」。 思考模式 以己為先. 「反社會人格者」對於利益的觸覺非常銳利,在判斷不同的決定時,不容易受到情緒的影響。 而「反社會人格者」的內在思考模式預設為自利的角度出發,如果某事件是單純的付出,而沒法得到潛在的利益,「反社會人格者」便會拒絕參與。 例如:當「反社會人格者」朋友的母親不幸離世,反社會人格者則無法也不想同情對方,有時甚至會毅然離開這個朋友。 在於「反社會人格者」而言,朋友即使是極度需要心靈安慰,但他們都無法明白,亦不想在此浪費任何時間。 這個就是「心盲」,無法理解、感受、同情身邊的人與事。 用盡方法 達到目的. 然而,「反社會人格者」即使無法貫徹執行人生計畫,但他們對於自己的獵物從不會輕易鬆口。

  3. 2023年6月9日 · 博客. 發布時間: 2023/06/09 13:54. 分享: 「破產」、「失去友誼」、「一生負債」、「父母代還」、「被怪責」、「做一份自己不喜歡的工作」、「被人白眼」、「被騷擾、跟蹤」⋯⋯上述負面字眼,全屬形容人們負債後可能會出現的狀態和生活實況。 如果正閱讀這篇文章的你碰巧有負債狀況,那懇請你多用一點時間閱讀下去。 如果你從沒欠債,理財有道,也邀請你繼續觀賞,理解負債背後的種種因果。 負債普遍化、年輕化. 現今社會,貸款、信用卡都非常普遍,青少年進入大學生涯,為著聯誼也許需要一「卡」傍身。 投資者及理財教育委員會於2022年一項關於青少年貸款及繳還卡數狀況的調查中指出,超過四成介乎18至29歲的青少年在繳還信用卡卡數時只還最低還款額。

  4. 2024年2月10日 · 1. 了解恐懼來源. 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Farnoosh Torabi表示,一些人總做着看似可怕的事情,但最終會走出困境,從而成功。 她認為部份人害怕買股票,因為驚蝕錢,此乃人之常情;然而,解決辦法並非不投資︰. 是接受教育,並了解市場是不穩定——但當你進行長期投資、處於多元化投資組合中,成功機會就會更高。 雖然熊市不可避免,但從歷史上看,長期股票投資者平均每年回報率接近10%。 避險心態可以理解,但「斬腳指避沙蟲」亦非良策。 提升自身投資知識、強化面對波動時的心理韌力,在長遠來看總是有益,「有時候, 恐懼會促使人們接受更多教育 。 」她說。 2. 凡事做定最壞打算. Torabi表示,她在年輕時起便習慣與恐懼作鬥爭,喜歡直接跳入深淵,作盡量悲觀的預期。

  5. 2020年3月21日 · 首先要接受在突變的環境中,有焦慮是正常的情緒反應,可以嘗試慢慢辨識它,並習慣與它共存。 2. 追看疫情消息適可而止. 適當跟進媒體新聞,並有智慧地去辨識資訊的真偽,如盡量通過可靠權威的途徑去追蹤相關新聞,且不要長時間追看,每天瀏覽相關新聞1至2次、每次30分鐘已足夠。 3. 良好溝通助紓壓. 青少年面對學校停課、家長Home Office,可趁此加強家人之間的溝通。 將自己的感受和擔心,嘗試與家人分享溝通有助釋放心中壓力,不妨多支持、多鼓勵、少批判、少埋怨,其實每天好好溝通15至30分鐘,已經可以為整個家庭帶來正能量。 4. 面對困擾 增強抗逆力. 對困擾若採取逃避態度,不但未能將問題化解,反而會累積壓力及加深苦惱。

  6. 2020年6月23日 · 上星期五(19日)就發生一單慘劇,一名20歲的美國青年因看到手投資APP顯示自己的帳戶出現-73萬美元(約560萬港元)的現金值,誤以為自己投資嚴重虧損,自殺身亡。 投資期權 帳戶顯示虧損73萬. 多間外媒的報道,20歲的Alexander Kearns是一名就讀於內布拉斯加大學(University of Nebraska)的大學生,他在免佣股票交易手APP Robinhood看到自己的帳戶餘額誤以為自己面對大額虧損,自殺了結自己生命。 他留下了一張字條,道出自己是買了看跌的期權,賣出的股票「應該被註銷了」,但事後看來,他表示「不知道」自己在做甚麼。

  7. 2022年5月27日 · 博客. 發布時間: 2022/05/27 14:04. 分享: 現今醫學昌明,危疾不一定是不治之症。 以香港首位「致命殺手」癌症為例,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於2010至2018年間確診婦科癌及鼻咽癌患者數據分析顯示,確診第一期子宮頸癌患者,5年相對存活率為90.2%;確診第一期鼻咽癌患者的5年相對存活率亦高達92.7%,足見及早發現、及時治療的重要性。 【大灣區投保需求與日俱增 香港保險業有何優勢能突圍而出? : 按此 】 隨着危疾存活率大大提高,病人除了要面對疾病本身能否根治或受控等情況外,其後仍需接受漫長的治療和康復過程。 例如本港愈趨普遍的中風,多達4成急性期的中風病人因腦部受損出現不同程度的語言或吞嚥困難;半數以上患者甚至不能返回工作崗位,失去部份活動或自理能力。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