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一、簡介. 《人間世莊子一書第4篇文章是繼逍遙遊》、《齊物論》、《養生主之後的名篇。 《人間世主要就是討論人如何處世的學問莊子在本篇文章通過七則寓言故事闡述了他的處世哲學。 全文可分為前後兩大部分,前一部分至「可不懼邪」,以下為後一部分。 前一部分假託三個故事:孔子在顏回打算出仕衛國時對他的談話,葉公子高將出使齊國時向孔子的求教,顏闔被請去做衛太子師傅時向蘧伯玉的討教,以此來說明處世之難,不可不慎。 怎樣才能應付艱難的世事呢? 《莊子》首先提出要「心齋」,即「虛以待物」。 再則提出要「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第三提出要「正女身」,並「形莫若就」,「心莫若和」。 歸結到一點仍舊是「無己」。

  2. 莊子·內篇·人間世_全文_原文_翻譯_解釋_意思_心得_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內篇·人間世. 作者: 莊子及門徒. 顏回見仲尼,請行。 曰:“奚之? ”曰:“將之衛。 ”曰:“奚為 焉? ”曰:“回聞衛君,其年壯,其行獨。 輕用其國而不見其過。 輕 用民死,死者以國量,乎澤若蕉,民其無如矣! 回嘗聞之夫子曰:‘ 治國去之,亂國就之。 醫門多疾。 ’願以所聞思其則,庶幾其國有瘳 乎! 仲尼曰:“嘻,若殆往而刑耳! 夫道不欲雜,雜則多,多則擾,擾 則憂,憂而不救。 古之至人,先存諸己而後存諸人。 所存於己者未定 ,何暇至於暴人之所行! 且若亦知夫德之所盪而知之所為出乎哉? 德 盪乎名,知出乎爭。 名也者,相札也;知也者爭之器也。 二者兇器, 非所以盡行也。

  3.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譯文對照: [ 不顯示] [ 英文翻譯] 先秦兩漢 -> 道家 -> 莊子 -> 內篇 -> 人間世. URN: ctp:zhuangzi/man-in-the-world-associated-with. 人間世電子全文,全文檢索、相關於人間世的討論及參考資料。

  4. 2022年3月9日 · 名片. Mar 09 Wed 2022 09:54. 《莊子內七篇之四人間世 (原文+翻譯) 莊子 人間世顏回見仲尼,請行。 曰:「奚之? 」曰:「將之衛。 」曰:「奚為焉? 」曰:「回聞衛君,其年壯,其行獨。 輕用其國,而不見其過。 輕用民死,死者以國量乎澤若蕉,民其無如矣。 回嘗聞之夫子曰:『治國去之,亂國就之,醫門多疾。 』願以所聞思其則,庶幾其國有瘳乎! 」仲尼曰:「嘻,若殆往而刑耳! 夫道不欲雜,雜則多,多則擾,擾則憂,憂而不救。 古之至人,先存諸己,而後存諸人。 所存於己者未定,何暇至於暴人之所行! 且若亦知夫德之所蕩而知之所為出乎哉? 德蕩乎名,知出乎爭。 名也者,相軋也;知也者,爭之器也。 二者兇器,非所以盡行也。 且德厚信矼,未達人氣;名聞不爭,未達人心。

  5. 2021年7月14日 · 莊子04內篇 人間世第四原文及譯文. dse作文 - dse文言文. 內篇 人間世第四. 【導讀】人間世,人間社會。 這篇也是談處世哲學的,主旨與《養生主》基本相同。 比之《養生主》論述得更深入、系統,更多地從官場政事著眼。 《養生主》提出養生要「緣督以為經」,本篇則闡明如何做到「緣督以為經」。 全篇結構與其他內篇大不相同,以六七個寓言組成:前三個所示處境不同,或遊說專橫的暴君,或出使怠慢使者的異國,或輔導嗜殺成性的太子,而對付的方法都是一個:因順為懷,與之周旋。 中間三個皆以大樹為例,非材才是大用,成材卻是不祥。 比之為人,如支離疏者,靠畸形殘體,免除征役,得到救濟,「足以養身,終其天年」。 最後寫楚狂接輿對孔子的譏諷,表明作者在處世上與儒家祖師不同的態度。

  6. 莊子. 人間世第四. 德充符第五. 姊妹计划: 数据项. 顏回見仲尼,請行。 曰:「奚之? 」曰:「將之衛。 」曰:「奚爲焉? 」曰:「回聞衛君,其年壯,其行獨,輕用其國,而不見其過;輕用民死,死者以國量乎澤若蕉,民其无如矣。 回嘗聞之夫子曰:『治國去之,亂國就之,醫門多疾。 』願以所聞思其則,庶幾其國有瘳乎! 」仲尼曰:「譆! 若殆往而刑耳! 夫道不欲雜,雜則多,多則擾,擾則憂,憂而不救。 古之至人,先存諸己,而後存諸人。 所存於己者未定,何暇至於暴人之所行! 且若亦知夫德之所蕩而知之所爲出乎哉? 德蕩乎名,知出乎爭。 名也者,相軋也;知也者,爭之器也。 二者凶器,非所以盡行也。 且德厚信矼,未達人氣;名聞不爭,未達人心,而彊以仁義繩墨之言術暴人之前者,是以人惡有其美也,命之曰菑人。

  7. 莊子. 內篇人間世 校對語譯:yny. 顏回見仲尼,請行。 曰:「奚之? 曰:「將之衛。 曰:「奚為焉? 曰:「回聞衛君,其年壯,其行獨。 輕用其國,而不見其過;輕用民死,死者以 國 量乎澤,若蕉,民其無如矣。 回嘗聞之夫子曰:『治國去之,亂國就之,醫門多疾。 』願以所聞,思其所行,則庶幾其國有瘳乎! 仲尼曰:「譆! 若殆往而刑耳! 夫道不欲雜,雜則多,多則擾,擾則憂,憂而不救。 古之至人,先存諸己而後存諸人。 所存於己者未定,何暇至於暴人之所行! 且若亦知夫德之所蕩而知之所為出乎哉? 德蕩乎名,知出乎爭。 名也者,相軋也;知也者,爭之器也。 二者凶器,非所以盡行也。 且德厚信矼,未達人氣,名聞不爭,未達人心。 而強以仁義繩墨之言衒暴人之前者,是以人惡育其美也,命之曰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