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香港繁體. 工具.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葉潔馨 (英語: Kitty Ip Kit Hing ,1946年 — ),前香港著名電視劇監製。 香港傳播界資深行政人,報刊專欄作者。 她於1968年加入無綫電視,1978年跳槽至佳藝電視,繼而轉投香港電台電視部。 至1980年代轉戰電影圈,又曾任香港商業電台高層。 1990年代往後專注公關工作至今。 背景 [ 編輯] 葉潔馨在1958年畢業於 西營盤 醫院道 官立學校育才女子小學(Sir Ellis Kadoorie Primary School of Girls ) [1] ,同屆同學尚有前 立法局 非官守議員 梁煒彤 [1] 。 葉潔馨後來與梁氏一同在1958年考入 庇理羅士女子中學 [2] ,並於1963年中五畢業 [3] 。

  2. 葉潔馨的前夫是電影導演 譚家明2人於1990年代初離婚。 [6] 編導列表. 電視劇( 無綫電視 ) 1973年: 73. 1975年: 73 (第2輯)、 經紀日記. 監製列表. 電視劇( 無綫電視 ) 1975年: 相見好. 1976年: 少年十五二十時 、 甜姐兒 、 相見好II. 1977年: 大報復 (與 周梁淑怡 合作)、 家變 (與周梁淑怡合作)、 霸王谷 、 烏龍捕快 、 人頭馬百變財神變則通 、 小人物 (與 劉芳剛 合作)、 無名英雄.

  3. 2015年11月21日 · 我在七七年十一月尾上班月薪八百天天跟着譚家明葉潔馨李玉蘭葉潔馨統籌去九龍城樂口福食潮州菜感覺有趣又有型譚家明正要籌備一部有關死亡殯儀為題的劇集香港故事》,找了一個從國內來港的編劇吳逑不斷聽故事傾劇本令我學到所有事都要好準確角度要想得好清晰。 佳視挖角意外推搪. 兵荒馬亂孺子可教. 入職時,內部已盛傳周梁淑怡將離無綫的消息,十二月底,傳聞終於成真──「譚家明對我說周太會走,他也一定會跟她去佳視,問我跟不跟隨離開;他講完,葉潔馨又問多一次,我不過是做了個多月的小角色,月薪卻一下子由八百升到千五! 」Joe既是如此仰慕譚家明,又獲葉潔馨兩番提攜,理應跟隨大隊過檔,始料不及,繼幾個月前推卻《家變》要角後,他再一次向葉潔馨說「不」!

  4. 譚家明 (英語: Patrick Tam ,1948年3月25日 — ), 香港 著名 導演 ,亦曾任 美術指導 、 編劇 及 剪接師 ,現任 香港浸會大學 電影學院客席教授。 譚被視為 香港電影新浪潮 的領軍人物,其電影高度風格化,以影像凌厲見稱。 背景. 譚家明生於香港 [1] ,共有7兄弟姊妹 [1] ,其中一名胞弟是鋼琴家兼前英國皇家北方音樂學院鋼琴教授譚家傑 [1] ,另一名胞弟是香港哲學家兼前 東海大學 哲學系教授譚家哲 [1] 。 而其父親則是醫務處護士 [1] ,母親是一名秘書 [1] 。 譚家明早年在 香港島 石塘咀 薄扶林道 寶翠園 (香港高級公務員宿舍)成長 [註 1] ,自小受父親播放的音樂及觀看的西方電影薰陶 [1] ,家有工人照顧 [1] 。

    • Tam Kar Ming
    • Patrick Tam
  5. 2022年8月6日 · 七人樂隊是一部多段式歷史劇情片由洪金寶許鞍華譚家明袁和平杜琪峯林嶺東徐克七人共同執導講述了香港半個多世紀的時代光影。 【圖輯譚家明別夜結局哀悼香港點圖放大看大陸影評拆解七人樂隊7個故事👇👇👇. + 28. 片名看起來好像奇怪,《七人樂隊》,莫非是一部寫音樂的影片不然。 所謂「七人樂隊」,指的是七名導演化身七名音樂人,共奏屬於香港的華妙樂章。 其實,該片原名《八部半》,從1950年拍到2020年,八個十年,八部短片。 再加上暢想香港未來的半個故事,順帶可以致敬費德里柯費里尼(Federico Fellini)的經典影片《八部半》(Otto e Mezzo)。 只不過,拍攝70年代的導演吳宇森因身體原因退出拍攝,故改成現在的片名。

  6. 其他人也問了

  7. 第256集周梁淑怡絕對是帶領香港電視業起飛的領航人透過葉潔馨的口述回憶我們恍怫從雙星報喜走到無線菲林組見證七女性》、《群星譜》、《小人物》、《奇趣錄CID的𧩙生了解狂潮家變的創作過程洞悉六君子跳槽佳視的前因後果更重要這一集讓我們知道更多的徐克!...

    • 21 分鐘
    • 39.6K
    • 文雋 講呢啲 講嗰啲 Man's Talk
  8. 2020年8月24日 · 首頁簡介作者. 論譚家明式寫實電影」 《父子及其影象. 搜尋. Google. 很多人認為父子是譚家明由早期的偏鋒趨於收斂由形式走向內容之作。 《父子雖然是以倫理煽情電影中常見的父子關係為故事骨幹但如果細心檢察整部戲的電影語言及影象意念仍然可以看到譚家明凌厲的電影風格畢竟譚家明影象的風格化手法正是有他的魅力所在。 以下是對這部電影的影象構圖、音樂和畫面的運用,以及剪接的處理,來說明這仍然是一部譚家明式的倫理電影,而非傳統寫實主義意義下的「現實」再現。 正如在《父子》DVD的專題「導演譚家明與影評人羅卡對談」中所說:「我的電影每一個鏡頭都是深思熟慮的,絕不會即興,即興創作需要很大的天才,我自認沒有這個能力。 影象的暗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