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9年5月1日 · 本港無綫明珠台於5月1日播放此節目。 9星期只吃代餐. 英國BBC節目《斷食減肥法》採用的節食法,其實並非新事物,而是曾風行一時的即沖減肥代餐,透過代餐限制卡路里攝取量,極速減磅。 但此激進減肥法被詬病未能提供均衡營養,此外當事人完成節食後,體重會反彈。 忌廉湯代餐, 只要加入熱水攪勻便可以此取代正餐。 (資料圖片) 負責在節目主理這個crash diet實驗的牛津大學教授Susan Jebb卻指出,快速減肥反而能維持長久瘦身成效,並能顯著改善健康。 參與實驗的包括自覺速食上癮的Rebecca、做了束腰手術仍未能減肥的Tracy、愛暴食的Yolande,以及無甜品不歡的Paul,他們在9星期內每日三餐僅吃代餐,每天只能攝取800卡路里,務求完成計劃後能減去28磅。

  2. 2021年8月15日 · 英國廣播公司BBC早前引述研究人員指間歇性斷食不僅具減肥功效最重要是讓消化系統好好休息。 少吃對健康更有益. 一日三餐外加零食,一般人的身體常處於「持續進食狀態」中,不斷處理新食物而未能動用脂肪儲備。 英國薩里大學營養學資深教授Adam Collins博士表示,經常性斷食可以讓身體進行「清理工作」,改善新陳代謝及整體健康狀況。 一般進餐後,身體會從碳水化合物中吸收葡萄糖作為能量,但在斷食10至12小時後的空腹狀態下,體內的葡萄糖耗盡,這時肝臟開始把儲藏的脂肪分解成酮類的脂肪酸作為燃料,這一過程被稱為「代謝轉換」,也就是斷食能減肥的原因。 糖尿病患者應避免. 有研究指,斷食能激活體內化學物質,鼓勵腸道有益細菌的生長。

  3. 2019年10月13日 · 「剛開始的目標可以是減去現時體重的5%至10%,這已有助減低健康風險,血糖、血壓及膽固醇都會有改善。 減肥最緊要也最難的是持續。 復胖的原因. 不少肥人減了磅又反彈,原因何在? 黃醫生解說:「減肥做運動及戒口兩樣都重要,不持續的話就會打回原形。 有一個理論叫Set Point Theory,人體除了恒定體溫的機制外,也有一個自動穩定體重與體脂的機制。 例如是80公斤,身體自然會盡量把自己維持在80公斤,減肥時需時間把體重逐步下降,意謂這個新Set Point需時間慢慢適應。 」理論提到體重若干部分是先天因素,但也可以改變,改變關鍵是需要時間和持續,一時間減太快,身體自然會推回原點。 聽有人說飲水都會肥?

  4. 2019年7月14日 · Gordon指蔬果汁斷食法並非減肥法而是以蔬果汁進行長期斷食同時讓從未停止工作過的腸胃休息讓身體機能得以重啟而大幅度減磅只是斷食法的副作用。 根據醫學及科學研究,證實斷食是可行的,但辟穀或禁食都只能維持短時間,得到脫水效果,而蔬果汁斷食則以非傳統方法取得營養,欺騙身體只是飲水維持機能,令腸胃得以休息。 KO高血壓及睡眠窒息. 他憶述起初3天是最恐怖的階段,「試過第一、二晚半夜瞓醒,有午夜夢迴、天旋地轉嘅感覺,但跟住倒頭大睡,第二朝瞓醒無事。 」Gordon指出,其實現代人出生以來只有食多無食少,「其實唔係生理問題,完全係心理問題,因為我哋從來無捱過餓。

  5. 2021年6月14日 ·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引述了這個由美國紐約西奈山伊坎醫學院領導的研究報告參與其中的醫學及心臟病學副教授Satish Kenchaiah博士指出心臟脂肪積聚過多引起的相關心衰竭風險與我們固有以肥胖指標如體重指數和腰圍衡量未必百分百準確因為就算擁有健康的體重不一定能避免心臟周圍的脂肪堆積以及相關的健康風險。 女性面臨更大風險. 該研究有6,785名參與者,女性和男性各佔半數。 研究發現,屬於瘦削的參與者,體質指數(BMI)低於25的,也有10%的人心臟積聚脂肪含量較高;BMI介乎25至30之間的超重一組,數字躍升至29%。 至於肥胖一群或BMI大於30或以上的參與者,心臟積聚脂肪含量躍升至55%。

  6. 2024年2月3日 · 優勢1:高收入. 老套說句,賺得多也較易儲得多。 兩夫妻均是年薪百萬專業人士,2023年收入總計227,071美元(近178萬港元)。 Bhaloo在去年初完成工商管理碩士(MBA),修讀期間一直兼職,到7月轉全職收入急增69,314美元,年薪達125,000美元(約98萬港元)。 Desai在科技行業工作的收入約158,000美元(約124萬港元)。 優勢2:無負債. Bhaloo擁有兩個碩士和一個學士學位,慶幸在求學旅程中沒有負任何學生債務。 她在本科和部份公共衛生碩士學費由獎學金支付,她父母則資助了研究生階段的其餘費用。 Bhaloo也在獎學金、儲蓄、兼職和父母幫補下,全無負債地修畢MBA。 優勢3:早開始. 儲蓄要趁早,是老生常談。 在入學MBA前,她年薪已達80,000美元。

  7. 2020年1月5日 · 香港65歲或以上的長者當中,近4成患骨質疏鬆,2018年更有近萬個髖骨骨折個案。 骨質疏鬆關注組於3月舉行「女性對骨質疏鬆認知及誤解」調查,逾3成受訪者認為駝背才代表患骨質疏鬆,結果發現港人對骨質疏鬆的病徵及治療方法等都存有誤解。 調查訪問共606位35歲以上的女性,有兩成半人表示,感到骨頭痛才代表患病。 而4成6人不知道,或誤以為部分長期病的常用藥物會增加患病風險,近8成更指服鈣片或維他命D補充劑就是正確的治療方法。 調查顯示香港人對骨質疏鬆的病徵、治療方法等都存在誤解,認知不足有機會導致延誤治療或處理不當,誘發更嚴重的問題。 有病徵始就醫已太遲. 就上述誤解,香港骨質疏鬆學會會長黃仕雄醫生解釋:「大部分骨質疏鬆的病人無病徵,駝背代表已出現腰椎骨折、脊椎骨塌陷,脊髓受壓更可引致腰背痛。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