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2年02月號. 醫生: 盧寵猷醫生 (外科專科) 撰文:陳秀清. 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是胰臟癌的一種發病初期徵狀並不明顯患者後期才會感到明顯不適個別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會分泌不正常荷爾蒙令患者出現典型綜合徵狀例如分泌過多胰島素令患者血糖過低導致頭暈飢餓冒冷汗或手震分泌過多血清素令患者嚴重腹瀉甚至多達每天10次或影響心肺功能令其出現類似哮喘發作的氣促情況。 外科專科盧寵猷醫生. 神經內分泌細胞可不經神經線傳遞訊息,例如只透過分泌荷爾蒙,便可控制其他細胞的功能或生長。 每個器官,尤其屬腺體的內分泌器官如甲狀腺、腎上腺、胰臟的胰島,甚至每組細胞附近,也存在神經內分泌細胞。

  2. 消化系統癌包括食道癌胃癌腸癌胰腺癌及肝癌等現時治療方法包括手術放射性治療和化療2001年國內復大醫院引入冷凍消融術微血管介入療法及聯合免疫療法這些微創性的新療法可能是今後治療癌症的新方向

  3. 臨床腫瘤科專科陳穎樂醫生 指,基因檢測在乳癌、卵巢癌患者中很普遍:「對於乳癌和卵巢癌患者,我們會先看有沒有BRCA基因突變,以配對相應標靶藥。 而最新研究結果顯示BRCA基因突變在前列腺癌胰臟癌都可能出現所以就算是胰臟癌也可以利用類似藥物控制。 」當提高至基因層面,藥物未必限制於病灶在哪一個器官,患者找到適合藥物的機會有增無減。 問及基因檢測是否所有癌症病人確診後首要的程序,陳醫生指視乎癌症種類而定:「除了乳癌、卵巢癌外,我們也會先為肺癌、腸癌病人作基因檢測,以腫瘤基因變異特徵找到最合適的藥物。」因為這些癌症相關的基因種類較多,如肺癌有EGFR、ROS1、ALK等,腸癌有NRAS、KRAS等。TMB, MSI或是PDL1表現量這些指標用於免疫治療藥物的選擇。

  4. 吸煙導致了大約 70% 的肺癌個案同時亦增加我們患上食道癌口腔癌咽喉癌腎癌膀胱癌胰腺癌胃癌等的風險。 運動、飲食、體重控制. 健康的飲食習慣是預防癌症的另一項重要方法。 肥胖與食道癌、大腸癌、乳癌、子宮內膜癌等都有關。 過多的紅肉和醃製食品則可能增加大腸癌的風險。 但相反,若果平日有食用豐富的水果和足夠的蔬菜,都能有抵抗多種癌症的作用。 而每日保持規律運動、維持適當的體重也可以大幅降低罹患癌症的風險。 避免飲酒過量. 飲酒過量同也會增加罹癌風險;而如果大量飲酒再加上過量吸菸,差不多就是罹癌的「入場門票」了。 過量飲酒會增加患上口腔癌、咽癌、喉癌、食道癌、肝癌及乳癌的風險;同時也有研究指出,致癌的風險和酒的種類無關,但和「總量」有密切關係。 也就是喝得越多越久,致癌的風險越高。

  5. 香港肝癌及腸胃癌基金會主席兼創辦人暨香港大學外科學系名譽教授潘冬平指GIST的病徵含糊與一般腸胃道不適相似如腹痛腹脹或胃欠佳等。 如果腫瘤小於5公分更可以是無任何明顯病徵,故此很容易出現延醫情況。 不過,GIST亦可以引起一些出血表現,如因腸道出血引致「屙鮮血」或「黑便」,亦有機會導致貧血。 內視鏡檢查確診. 診斷GIST與一般腫瘤不同,因它沒有特定的癌症指標,故主要是依靠各類腸道內視鏡,包括食道、胃及大腸等確診。 若果在內視鏡檢查時發現腫瘤,更可加入超聲波掃描,以了解腫瘤大小及有否出現腸道侵蝕。 至於一些較為明顯的腫瘤,一般可透過電腦掃描或磁力共振作出診斷。 「由於GIST也有機會發生轉移,常見為淋巴或肝臟轉移。 若有所懷疑,可配合全身正電子掃描檢查。 」潘教授補充。

  6. 香港中央圖書館演講廳 (香港銅鑼灣高士道66號) 主講嘉賓: 邵祖德醫生 (內科腫瘤專科醫生) 及 徐克成教授 (廣州復大腫瘤醫院及復大醫院總院長)

  7. 香港中央圖書館演講廳(香港銅鑼灣高士道66號地下) 主講嘉賓: 潘冬平教授(香港肝癌及腸胃癌基金會創會主席 暨 香港大學肝膽外科主任) 及 潘冬松醫生(香港肝癌及腸胃癌基金會委員 暨 香港大學外科名譽副教授) 查詢及報名: 2385 6928 (辦公時段 : 上午9: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