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0年3月13日 · 穩健的投資組合,有助投資者增值資產,達成個人的人生目標。

  2. 2018年10月9日 · 數據分析平台Cloudbreakr 就以影響力指數及粉絲總數等為KOL打分,近日在娛樂新聞頻曝光的單文柔也擠身本港五大KOL。 以本港十大KOL計,你又識得幾多個? 根據網紅數據分析平台Cloudbreakr的資料,香港第一名的KOL是Liz 리즈。 相對其他排名的KOL來說,她的粉絲總數不是最多,但影響力則是第一。 而Cloudbreakr的影響力指數是根據KOL與粉絲互動及其增長率和表現計算的。 榜上有名的大多都是藝人如李亞男、單文柔及麥美恩等,他們擁有較高的知名度,粉絲的數目都較普通的KOL多。 其他的KOL主要為YouTuber,利用社交媒體分享自己的日常生活的事情。 現在大部分的KOL的主要收入是不同品牌的廣告,廣告商會根據粉絲的數量及按讚的數,而去選出適合的KOL。

  3. 2019年10月25日 · Watch on. 萬事起頭難,對於投資新手而言,最難莫過於是找到優質的投資對象。 80後的嚴謹宏(Kenneth)曾在股市中損手離場,在朋友Percival自行開發的 人工智能(AI) 選股系統引導下投資,成功在5年內賺近100萬元。 親身見證系統的厲害後,他便與拍檔共同成立「股跡(Investorhk)」,將系統推出市場。 【延伸閱讀】 年輕人入不敷支有何解救? 專家推介2隻入門級月供股票. 兩大系統 針對長短綫選出潛力股. Kenneth表示,股跡設有兩大系統,分別為中長綫選股系統「AMELIA」及短綫波幅選股系統「SWING」,針對不同的投資者的需要。 系統透過數據分析,篩選出認為臨近股票突破點及升值潛力的股票,用戶可將股票加入觀察名單, 作制定投資策略時的參考。

  4. 2019年4月26日 · 憑着個人收藏經驗,於2017年在3個商場舉行個人收藏品展覽的90後錢幣收藏家張頌昇(Anthony)表示,首先是要喜歡上錢幣收藏。 張頌昇自幼受家人影響接觸不同錢幣,除了收藏,更藉此開拓出投資之路。 談起錢幣投資的「實戰經驗」,他分享自己在2008年奧運及2012年中國銀行100周年收購並轉售紀念鈔,均獲利數十萬元,成績都算不俗。 後來更由網店轉營為實體店,專門收購及轉售錢幣、郵票、黑膠及閃咭等收藏品。 三大因素判斷紙幣的價值. 如何判斷一張紙幣的收藏價值呢? 張頌昇認為,紙幣的款式、發行年份與發行量,以及紙幣的狀態這幾個因素最重要。 他指一張全新紙幣,還是已摺過的紙幣,其收藏價值會差天共地:「如果一張銀紙摺了一下,可以相差6至7成的價錢,但之後多摺數下,價值也不會相差太遠。

  5. 2020年6月1日 · 【KOL理財】比理財專家更吃香! YouTuber教理財 年賺50萬美元. 個人增值. 發布時間: 2020/06/01 16:46. 分享: 現時網絡資訊眾多,想學習投資亦較以往容易,這情況造就了一批在網絡教人理財的KOL。 其中,今年24歲的美國青年Ryan Scribner,透過YouTube頻道提供理財和投資資訊,其訂閱人數已超過60萬人,甚受歡迎。 據《華爾街日報》的報道,Ryan的 頻道 每周吸引逾50萬人次觀看,他也在其個人網站 InvestingSimple.com 評論AI理財顧問、綫上投資服務等理財產品。 他指,去年他靠YouTube頻道和網站賺了約50萬美元(約388萬港元)。 Ryan Scribner在自己的YouTube頻道討論理財知識。

  6. 2021年3月25日 · 博客. 發布時間: 2021/03/25 11:22. 最後更新: 2021/03/25 11:29. 分享: 家族辦公室逐漸演變的角色. 家族辦公室的歷史源遠流長,概念可追溯至幾千年前。 在古羅馬,貴族的家庭任命一位家庭主管監督財政及全體員工,而亞洲及歐洲的統治者則僱用核心集團的統籌人管理其財富。 【籌劃有序交棒 信任支持保家族財富承傳: 按此 】 進入19世紀,洛克菲勒(Rockefeller)家族成為了開拓者,在美國建立現代的單一家族辦公室,該模式很快便在歐洲被採納。 隨着更多家族對該等組織架構感到興趣,一些家族共同成立了聯合家族辦公室。 更近期的,是隨着亞洲及中東的財富增長趨勢,該等地區的家族亦成立家族辦公室,並着眼於良好的管理及保障家族遺產。

  7. 2019年6月24日 · 我們知道現實中沒有太多企業可以一夜致富,然而大部份散戶仍然只著重短期的炒賣,當出現短期升值或貶值,總是按捺不住急於沽售,因此無法享受複息效應最大的效果。 以近年表現最好的騰訊(00700)為例,即使不計算派息回報,今日的股值是十年前的20倍(複利率超過30%):不過正因為大部份人只會「炒股票」,買過騰訊而中途離場的散戶多不勝數,炒股族總是無法享受最大的複息效應。 追求過高的回報率︰ 每年20%的回報率容易達到嗎? 如果是以單利息計算,或者不是太難,這回報甚至可以在單日出現。 但如果是複利計算,便可以變成天文數字般誇張!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