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3年1月17日 · 圖1之1. 【明報專訊透過網上交友平台結識心儀對象愈來愈流行消委會調查9款較受港人歡迎的交友應用程式App),發現在Google Play有共逾億次下載的Tinder及OkCupid出現價格分歧不同年齡用戶的訂閱費有差異訂閱計劃月費或因年齡相差達42%但商戶未有列明收費準則另外部分交友App要求用戶註冊帳戶時披露多達12項個人資料檢視的9款App均預設用戶個人資料可用作推廣或促銷只有3款App提供退出上述安排的選項見表)。 明報電子報訂戶登記. 如要讀取全文,請 按此訂閱或續訂 明報電子報服務。 現有訂戶請 按此登入 。 限時優惠. 新用戶30天免費試閱. 盡覽《明報電子報》收費內容. 立即試閱.

  2. 2024年4月15日 · 明報專訊支援年輕女性的本地非牟利機構青躍發現近來接獲意外懷孕的求助個案是疫情前3倍當中不乏中學生估計與交友渠道多元有關如交友Apps網上打機等令親密關係界線變得模糊加上網上充斥錯誤的性資訊導致意外頻生

  3. 2020年12月28日 · 2020年12月28日星期一. 上游還是下流香港青年社會流動的迷思趙永佳姜念濤余昊昕) (09:00) 圖4之1. 近年來每當有社運發生青年的社會流動問題便會一次又一次地成為城中熱話更有論者認為青年上唔到位是社運發生的罪魁禍首」。 在不少公共討論中帶着不同意識形態的各方似乎都只是在憑感覺或直覺列舉有限的個案來描繪當下青年的社會流動處境。 這些討論雖說不是毫無意義,但得出來的結論除了嚴重缺乏說服力之外,也難以讓我們對青年社會流動狀况的整體面貌有一個較好的把握。 雖然學界此前已在香港的社會流動議題上做了不少頗有價值的研究,但遺憾的是,這些研究所用到的數據,一方面質量欠佳,另一方面在如今看來也顯得較為「年代久遠」,也因此難以回應當下的種種迷思。

  4. 2023年8月9日 · 明報專訊網上平台充斥未經同意下被發布的私密影像風雨蘭點名Telegram和連登討論區指有關平台的影像性暴力內容氾濫風雨蘭在處理下架支援要求刪相刪片時追蹤不到發布者平台回應時亦有欠效率

    • 共融社會仍是港人的追求
    • 澄清港人對香港資本主義制度的看法
    • 詳細闡述香港民主進程和步伐
    • 社會上製造互諒互讓氛圍

    港人盼望香港是共融社會,也盼望港人在生活各方面有共融的表現。遺憾的是,自2019年修例風波以來,尤其是經過過去3年新冠疫情,港人變得煩躁不安,連帶一些爭議性的社會問題,常常在港人間引起紛亂,共融社會遙不可及。不過社會總是要向前走,港人也盼望生活能夠得到改善。這樣,如何可以縮窄港人意見上的分歧?如何在港人間取得共識,達到改善民生的目的?筆者有以下建議。

    第一,是澄清港人對香港資本主義制度的看法。過往,港人對香港資本主義制度的看法,不外乎政府少做事,並盡量避免干預市場運作;但到了今天,這種觀念已不合時宜,尤其當一些社會問題變得嚴峻,例如公共房屋供應短缺釀成民怨沸騰,政府實在不能不出手干預,改變過去房屋建設由市場主導的看法。 政府一旦採取積極改善民生的政策,難免引起部分商界人士和政黨批評,認為政府這樣做,將會把香港變成「福利社會」,甚至改變香港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對於這種疑慮,筆者在這欄多次討論,各方論據不再重複。筆者想指出的是,港人從來沒有集體福利主義(collective welfarism)的意識,也不認為政府必須照顧他們「從搖籃到墳墓」(from cradle to grave)的需要。所以,關於香港成為福利社會的言論,筆者盼望以後不要...

    第二,是詳細闡述香港的民主進程和步伐。回歸以來,由於港人對香港民主進程和步伐有不同看法,社會出現了嚴重分化和撕裂。關於民主選舉的爭拗,早於上世紀80年代中開始,那時有團體要求在1988年立法局選舉引入地區直選議席(八八直選)。自此以後,爭取普選行政長官及立法機關的聲音和行動此起彼落,成為群眾遊行和請願的爭取目標。 關於政制發展的爭拗,各方論述汗牛充棟,不在這裏重複,但造成的對立和分裂,卻嚴重影響施政,不僅政黨之間互不相容,隸屬不同派系的議員也屢屢在議事堂針鋒相對,間接削弱了行政機關的施政效率。 更甚者,因為對民主進程的不同見解,社會出現了兩極化的對立氛圍——於是在家庭裏,支持全面普選和主張循序漸進的成員互不理睬;教會裏,堅持普選才是實行公義和主張教會不應參與政治活動的信徒互相指摘;眾多社會機...

    第三,是在社會爭議事上,製造互諒互讓的氛圍。香港是多元社會,市民對政府自有不同訴求,惟市民應避免將事情上升至黑與白、對與錯、公義與不公義的層面,否則爭拗永遠不會得到解決,而結果亦只會是兩敗俱傷,對誰都沒有好處。因此,港人必須互諒互讓、尋求共識。這方面,筆者有以下兩點意見—— (1)香港是移民社會,到現在仍有近四成港人並非在香港出生。由於港人的不同文化和社會背景,所以要求他們有共同的價值觀念並不實際。惟他們既然在香港生活,共同的願望就是生活變得愈來愈好:賺的錢多些,住的房子大些,孩子的教育好些,自己得到政府的照顧和保障全面些……這些都是市民的共同追求,只要政府施政順應民意,凝聚共識並不困難。 (2)港人要化解分歧,筆者認為,最重要是不同持份者避免各走極端。過去10年,香港之所以出現3次大規模社...

  5. 2021年7月16日 · 即時熱點. 2021年7月16日星期五. 法律Q&A|專家證人5問5答 擅長「網上術語」或「認人」也可成為專家證人? (17:00) 圖1之1 - (資料圖片) 首宗港區國安法唐英傑案正在高院聆訊控辯雙方就如何解讀光復香港 時代革命口號傳召學者作專家證人更與雙方大律師唇槍舌劍」。 但原來「網上術語」、「Telegram」、甚至「認人」也可成為法庭上專家證人的範疇。 明報電子平台組訪問了法律界人士,為讀者解答一些關於專家證人的疑團。 問:為何法庭需要專家證人? 答:法庭處理的案件當中,有不少均涉及不同的專業範疇,實際上法官不能只依靠人生經驗及常識,以及證人提供的事實證據作出裁決,專家證人正正就是在這些案件中,為法庭提供協助。 問:審訊中有什麼常見的專家證人?

  6. 2021年7月20日 · 圖1之1. 近月香港政府對於假新聞的諸多行動引起社會廣泛討論一直以來網絡和新聞媒體上的不實資訊層出不窮而後它們的澄清報道也偶有發生大家好似已逐漸習慣了在魚龍混雜的新聞中自我過濾被動地選擇接受自己相信的部分消極地期盼自會有人出來澄清過於偏頗的內容。 當最近有聲音提出,要對假新聞追責時,正好令我們反思:面對不實資訊,只求事後澄清,是否足以抵消對社會的傷害? 自由的發言還是民主的體現嗎? 曾幾何時,互聯網被視為促進民主進步的有效工具。 很多學者認為,互聯網打破了傳統媒體的傳播渠道限制,可以讓更多人的聲音被聽見,讓資訊可以更加透明,讓每個人都可以搜尋與自己之前的認知不一樣的資訊,有利於兼聽則明。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