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4月30日 · 2024/04/30 21:52. 〔記者楊綿傑台北報導為彰顯以客語吟唱古文詩詞語文韻律之美客委會出版客語古文詩詞教材及電子書今舉辦發表會共提供5腔調共90篇的古文詩詞內容並保留屬於客家文化的特殊音讀及註釋另也編有教學指導手冊提供教師傳承文化的重要工具今天發表會由劉盟潭老師、黃茂生老師以客語古文詩詞的吟唱作為開場,分別吟唱古文詩詞及台灣本土代表性詩人吳濁流先生的作品;立法院前院長游錫堃也演示閩南詩吟唱,顯現出本土語言共存共榮和諧的樣貌,並讓大眾了解吟唱的美感。 客委會表示,客語古文詩詞教材電子書,排序上採韻文後散文,並依時代順序分類,且為展現客語特色,保留屬於客家文化的特殊音讀及註釋,提供有別於一般古文詩詞教材的內容。

  2. 2024年3月24日 · 香港歌手黎明詩抗癌半年 今晨睡夢中過世享年58歲 90年代香港玉女歌手黎明詩今28日驚傳因罹癌過世享年58歲

  3. 2024年4月26日 · 2024/04/26 00:44. 陳定瑜/核稿編輯.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香港作家馮睎乾上月香港詩詞學會只會寫一堆劣質詩作讚頌當權者,不料該學會週三(24日)在香港知名左報《大公文匯報》刊出嚴正聲明抨擊馮睎乾,而馮睎乾也在同日晚間於臉書發文回擊。 日本《產經新聞》台北支局長矢板明夫表示,看到馮睎乾臉書才得知香港詩人創作的2首,內容全是對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吹捧,讓他不僅感慨,曾經文化充滿多元性的香港,而今只剩諂媚奉承的小人。 矢板明夫25日深夜在臉書發文表示,「昨天看到香港作家馮睎乾的臉書,介紹了兩首香港詩人最新發表的詩作。 全是對中共和習近平吹捧的內容,不禁啞然。 其中一的作者是香港詩詞學會的現任會長蔡瑞義所作:『瘴氣隨雲去,春風動地來。 千年歌至聖,萬里聽驚雷。

  4. 2015年2月8日 · 2015/02/08 15:52.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網路上流傳的藏頭詩總是讓你拍案叫絕嗎? 想寫出一手好詩的人不用再羨慕別人了,由《朕的字體 - 康熙字典體產生器》及《LOPEN : 語言,本體資源與知識開放計畫聯合推出的藏頭詩產生器」,讓你也能輕鬆寫出一首絕佳的藏頭詩 「藏頭詩產生器網頁中,網友只要將要隱藏的文字輸入,字數最多為12個字,接著還可以選擇要藏的位置與閱讀方向、詩體要五言還是七言,一切都完成後,資料庫就會從兩萬首唐詩中拼湊出一首藏頭詩。 此外,網站還設有藏頭詩投稿處,投稿後會自動發佈到藏頭詩集上,也可以在這裡欣賞別人的作品。 還可以欣賞別人的作品。 (圖片擷取自藏頭詩集器網頁)

  5. 2008年6月15日 · 2008/06/15 06:00. 記者花孟璟/專題報導. 研究楊牧文學甚深的東華大學教授賴芳伶說楊牧的詩與文都是虛無縹緲充滿意象讀者要尋找楊牧詩的端倪」,不妨從楊牧文學自傳奇萊前書中去發掘奇萊前書包括《山風海雨》、《方向歸零》、《昔我往矣》,三本書場景從一名五歲小兒對花蓮童騃的認知及想像,一直延續到高中時代,場景都在花蓮,直到作者離鄉到東海大學為止,堪稱是切入楊牧創作源頭最直接的方便法門,同時帶領人們用詩人的眼光欣賞花蓮!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地方今日熱門. 網友回應.

  6. 2024年5月9日 · 2024/05/09 21:39. 〔記者陳鈺馥/台北報導〕香港上訴法院8日推翻先前裁決,裁定批准港府對反送中抗議歌曲《願榮光歸香港》祭出禁制令的請求,使《願榮光歸香港》成為香港主權移交以來首宗被查禁的歌曲。 陸委會發言人詹志宏今提醒,能不能唱什麼歌,能不能穿什麼衣服,這個規定太多了,國人赴港小心不要觸法。 《願榮光歸香港》歌詞描述,「黎明來到,要光復,這香港,同行兒女,為正義,時代革命」,被中國當局視為「港獨」歌曲。 在法院最新裁決出爐後,港府已揚言將要求網路平台把相關歌曲下架。 對此,詹志宏表示,香港局勢自2019年以來發生急遽變化,這些年來我方不斷提醒,國人要到香港從事各種活動,應該特別注意香港整個社會是緊繃的,所有的執法部門沒有一個具體規範,經常引發一些衝突。

  7. 2021年11月5日 ·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英國東英吉利大學(UEA)國際研究團隊發布在 《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 的最新研究發現,在全球暖化影響之下,過去25年、超過20萬個地點的鳥叫聲強度逐漸下降。 綜合外媒報導,東英吉利大學國際研究團隊透過全球鳥類科學監測數據,結合野外鳥類個體物種出現紀錄,重建過去25年、超過20萬個地點的聲音背景,發現歐洲、北美洲的「黎明合唱團」聲音強度逐漸下降。 研究主要作者伯特勒(Simon Butler)說,在全球暖化、氣溫升高的狀況下,鳥類的分佈受到改變,鳥叫聲的強度因此有所降低,春天變得愈來愈安靜,鳥叫聲的變化也愈來愈少,他認為,鳥叫聲是人類直接接觸大自然的其中1個方法,而這個管道正面臨「慢性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