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7月11日 · 耗資約兩億元興建的大埔龍尾人工泳灘在上月底正式啟用不久已因雜色角孔海膽又稱沙膽」)而出名據康文署提供資料6月25日至27日龍尾泳客被海膽及水母刺傷個案各佔62宗及27宗港九拯溺員工會形容當時幾乎整個龍尾泳灘都是海膽被刺傷的泳客在救傷站如輪街症般等待救援。 近日沙灘上四處可見「本泳灘附近水域近日發現水母及海膽,請游泳人士小心」橫額,昨日(10日)水退後兩小時內,已相繼至少有五名泳客因被海膽刺傷而求助。 龍尾泳灘啟用 周末人頭湧湧 . + 12. 環團:生物不會主動走上沙灘. 本是一個有石又有沙的平緩海岸,不少生物藏匿石隙、沙底及泥洞之中,民間團體曾多次提出司法覆核,仍未能守護這個生物樂園。

  2. 龍尾灘是一處鄰近大尾督的海岸有泥石灘沙坪河口等多樣的生境。 2000年代,政府提議在該處填海興建人工泳灘,取代天然海岸生境,引起各環保團體大力反對。 最後項目獲得城規會通過雖然政府承諾採取一系列措施如為部分物種進行遷地保育但成效存疑最初人工泳灘工程的環境影響評估報告極為粗疏指出龍尾灘只有二十多種生物並將該地評為僅有低生態價值。 後來香港自然生態論壇看2008年到當地進行一連串考察,至今已記錄超過300種生物,其中更有不少瀕危、近危或罕有品種,例如大螻蛄蝦、管海馬、豹鰨、北方沙鰍、星點多紀魨及乳突蝦虎魚等,部分種類,如管海馬更以此地繁殖後代。 此事突顯了香港環評制度的不可靠,更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 直至2016年頭,泳灘工程仍因司法覆轄而暫停。

  3. 2017年12月8日 · 近年大埔龍尾灘的生物如管海馬海星因改建泳灘爭議而獲市民關注更成為大人小孩的生態學習場地但最終泥灘仍被拍板改建今日土木工程拓展署向環團示範撈捕及遷移生物遷移工作約兩星期前開始約10日前微調今日已完成近半現場所見泥灘上一片荒蕪龍尾灘漸漸失去原來光彩。 「守護龍尾大聯盟發言人李少文指署方撈捕方式馬虎亦不能回應如何追蹤遭遷移的生物。 已爭取保護龍尾生物近10年的他慨嘆:「始終制度不改,我們做到都很有限。 承建商聘請的魚類專家與工人正捕捉龍尾灘生物。 (黃妍萍攝) + 1. 「放生」後難追蹤 成效永遠是謎.

    • 保育生態全球有責
    • 香港表現過於參差
    • 環境教育極為重要
    • 環評制度難以「把關」
    • 生境補償效果不理想

    早於1987年,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會在大會上發表研究報告——《我們的共同未來》,為「可持續發展」這一詞彙作出官方定義:「可持續發展是指既能滿足當代的邪需要,而同時又不損及後代滿足其需要的發展模式。」 其後,牛津學人Kate Raworth提出「冬甩經濟理論」,指出經濟發展應為社會需要提供基礎,並尊重及不超越地球的可承載力。這個理論為「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一個極限,每個國家應遵守發展的上限以達至可持續發展的最佳狀態。 為了達成這個目標,全球各國都對環境保育持高度關注,根據聯合國環境部門統計,過去50年來,世界各地政府已簽署超過500項以上的國際環境協議,除了保護生態環境外,也有不少與氣候變化相關的,例如最為人所知的《巴黎協定》,惟這類的協定對於環境保育的實際作用不大,需要各國加強政策配合。 ...

    香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的環保政策頗跟得上國際步伐,環保署成立以後,他們曾就嚴重影響居民生活質素的環境問題進行管制,例如設立《廢物處理條例》、《水污染管制規條》等。當時政府這種「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政策思維,還是出奇地有效的。 香港大學生物科學學院首席講師侯智恒評論香港保育政策時指出,從過往的政策比較,表現還是「有上有落」的,「上」的是例如政府去年有就2025年取締外賣餐具進行諮詢,而最典型「有落」的例子則是多年來鬧得沸騰的龍尾泳灘事件。 大埔龍尾灘本是一個極具生態價值的泥灘,曾錄得管海馬、斑砂海星、海牛等逾400種海洋物種,而且是一個距離汀角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Site of Special Scientific Interest, SSSI)十分相鄰的地方。然而,大埔區議會早年卻以「大埔缺...

    不論是龍尾灘的「起源」,還是開灘後泳客的表現,也能充份折射普羅大眾對生態保育的不理解。不過,香港市民的環保意識不算薄弱,根據2010年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市民對環境保護意見調查》,儘管有96%受訪者同意環保是每一個人的責任,但只有23%的人認為自己為環保做得足夠。 「有不少人認為,環境意識是大眾知道某些行為是不應該做,其實並非如此簡單。知識只是其中一項因素,由知識轉化至態度,最後到行為,是教育的最終目標,但很有機會這個過程會在中間停頓。」香港教育大學科學與環境學系主任曾寶強重申,大眾會否保育環境,甚至推動社會可持續發展,由多種因素影響。 香港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講座教授李子建則解釋,價值觀教育中要令一個人將他相信的理念付諸行動,需要經歷四個步驟——「知」、「情」、「意」、「行」。「知」為環保...

    除大眾教育之外,當局對龍尾灘這類極具爭議的規劃時,是否具備足夠知識水平和研究工作以儘量減低對環境的影響,也是「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政府於1998年制定《環境評估條例》(下稱《環評條例》),列明若有任何大型發展項目,均要就所導致的可預見環境影響及風險進行評估。儘管如此,龍尾灘事件卻反映出《環評條例》有所不足,令發展項目凌駕於保育原則之上。 龍尾灘因鄰近汀角紅樹林SSSI約413米,對出海岸亦是具高生態價值的馬屎洲特別地區,所以政府要將其改劃成人工泳灘時,必須通過環境評估(下稱環評),了解影響及研究減低影響的方法才可成事。只是,外界就環評制度曾提出不少質疑,龍尾灘一事更引證了環評制度的不足之處。首先,龍尾灘的環評報告一直被質疑統計錯誤,例如當初環評指出龍尾灘的生態價值低,只有三種蟹類,但有生態考...

    以上種種的問題,所反映的是政府對於發展與保育的態度,他們往往抱持着「先發展、後補償」的態度行事,亦將保育與發展站在對立面。「人類,需要很多由自然環境所提供的事物,例如清新的空氣、乾淨的食水。如果沒有山林,生物多樣性的量及質素都會變得很差。」侯智恒重申。然而,政府本着「先發展、後補償」的態度,對於「可持續發展」是百害而無一利,而最大問題是——政府的生態環境補償機制存在不少缺失。 生態環境補償(生境補償)是一種「無淨損失」,是通過在其他地方造林或恢復退化的土地,以抵銷城通發展所造成的物種棲息地和生物多樣性的損害。可是,侯智恒批評,香港的生境補償機制毫不完善,政府經常只向他表示補償計劃成功,卻一直不願意進行事後研究及提供數據。政府若希望以這種方法平衡發展及保育,應要有更緊密的研究、調整,不應再本着...

  4. 2012年10月25日 · 2012年10月25日. 海星蟹仔海膽記者實地視察後發現龍尾灘真的有不少生物在場的人看到時都很興奮當中又以管海馬最稀有它是國際公約列明的易危物種級數與鯨鯊蘇眉一樣龍尾本身是個內灣位置不開揚水流慢泥混合在一起加上位處咸淡水交界附近更有紅樹林適合培育多種生物。...

  5. 龍尾灘 (英語: Lung Mei Beach ),全稱 大埔龍泳灘 ,是位於 香港 新界 大埔區 汀角路 ,鄰近 大尾篤 龍尾村前的人工沙灘,由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管理。 泳灘全長約200米,為大埔區第一個泳灘。 龍尾灘從前為泥灘,2000年代, 香港政府 決定在龍尾 填海 ,建造繼 屯門 黃金泳灘 後第二個 人工沙灘 ,並且將計劃納入2005至2006年度《 施政報告 》中的香港政府25項優先展開市政工程之一,最終於2021年6月23日啟用。 簡介 [ 編輯] 龍尾灘位於香港東面海岸水域,位於汀角路,鄰近大尾篤龍尾村,當中距離431米為 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 的 汀角 紅樹林 ,而對出海岸則為另一高生態價值地點── 馬屎洲特別地區 。

  6. 2012年11月9日 · 去得龍尾灘當然希望睇到海洋生物例如巴布亞硝水母長棘海膽等好運的話更可見到管海馬海龍等。 唔講唔知,原來潮汐漲退,同搵唔搵到海洋生物有直接關係。 Ray指出:「潮退時不但水質較為清澈,原本淺水的位置更會變成淺灘,遊人可以行得更出,相對容易睇到深水生物;而秋冬季節的退潮時間多數在深夜時分,如果有心探索便建議夜間出發,並於出發前留意天文台的潮汐漲退時間。 記得要「有手尾」 好多人去到龍尾灘,都會翻開石頭和挖洞搜尋生物,咁樣不但令該處滿目瘡痍,更會破壞生物棲息環境。 Ray再三強調:「千祈唔好帶走該處的生物,即使用作觀察,亦唔應該暴露喺水面及活捉時間太長,觀察完畢後記得將牠們放回原處。 同樣地,就算翻起石頭觀察岸上生物,都要『有手尾』將石頭擺回原來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