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3月12日 · 〔記者卓怡君/台北報導〕IC設計九暘(8040)因達發(6526)宣布參與其私募普通股案,成為九暘第1大股東,持股比例從0.9%大增至30.7%,九暘有望與「富爸爸」緊密合作,營運有機會大翻身,

  2. 永豐金透露3原因. 台積電今起買庫藏股3249張 ADR飆漲6.85%. 證交所攜手匯豐引資 滙豐台灣區總裁陳志堅:3大主題改變台股. 證交所舉辦機構投資人論壇 董座林修銘:拉近與上市公司距離. 〈財經週報-投資觀點〉台股屢創歷史高 ETN永續投資正夯. 00878前10成分股大換血! 4檔新寵它最威風. 中共環台軍演 中油董座:穩定供應油氣、絕對不中斷. 00878換股名單明開獎! 敲進「2新2舊」它買2.6萬張最多. 緯創強化ESG策略 減碳路徑獲SBTi認證. 新北寶高智慧產業園區 「企業共好聯盟」啟動.

  3. 2021年7月29日 ·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IC設計大廠聯發科(2454),今天正式入主電腦網路通訊IC設計公司九暘電子(8040),九暘今天改選董監事,3席董事席位中聯發科取得2席,董事長羅瑞祥留任。 聯發科目前持有九暘股權比重18.86%,連同子公司達發科技,合計共19.8%,是最大單一股東。 聯發科為補足產品線的完整性,曾於2020年底聯發科宣布以每股22元、總金額15億元,公開收購九暘電子,結果今年2月23日九暘電子股東臨時會,因出席股數不到3分之2而破局。 今天股東常會改選,讓聯發科正式入主。 聯發科自去年以來一連串的購併,目標是要降低對行動通訊業的依賴,包括工業物聯網、寬頻通訊、雲端應用及電源管理IC,都是聯發科要補強的領域。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4. 2024年5月9日 · 赫斯曼投資信託公司最信賴的股票估值指標,也就是標普500指數非金融公司市值和總市值增加的比率,顯示標普500指數的估值處於1929年以來的最極端水平。 根據赫斯曼投資信託公司的內部指標,預計未來12年標普500指數的表現將每年落後給美國國債9.3%。 這是該指標預測的最糟糕的12年表現,甚至比1929年還要糟糕。 赫斯曼沒有對股市做出預測。 儘管如此,他對未來股市前景仍持極為悲觀的態度。 赫斯曼先前就表示過,股市看起來正處於「美國金融史上最極端的投機泡沫」,並補充說,跌幅高達65%並不會讓他感到意外。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5. 2021年5月23日 · 扼腕與驚嚇的怨念,現在瀰漫在台股市場的空氣中,隨著美國即將縮表升息,以及疫情在國內擴散等因素,這星期大家依舊要對雲霄飛車的走勢。 再來回頭觀察陽明過去8天的妖股走勢。 5月11日,陽明盤中創下105.5元的天價後,即一路下滑殺低,連殺4天後5月17日股價來到66.6元,跌幅達36.8%,如果投資人是用融資買進,到這天融資被迫一定要斷頭,這幾天融資合計是減少近2.4萬張。 若有大膽的投資人,在66.6元勇於買進陽明,假設是融資買進10張,投資人只要拿出26.6萬元的本金;到上周五陽明收盤91.8元,扣除交易成本,這10張陽明帳面上賺進24.5萬元,短短4天這筆交易的投報率高達92%。

  6. 2024年4月30日 · 陽明(2609)昨日股價開高震盪,終場以上漲1.1元的52.9元作收,漲幅2.12%,創今年1月9日以來新高價,若從波段低點的4月16日43.55元計算,短短9個交易日,漲幅達21%。 外資昨日轉買為賣,賣超陽明7028張,投信則買超3540張,為連7買,總計3大法人買超278張。 陽明每股擬配息2元,以昨日收盤價計算,現金殖利率約3.7%。 陽明第一季營收438億元,年增18.5%。 市場人士指出,陽明第一季將會獲利,因此吸引市場買盤進駐,再加上長榮(2603)股價持續高檔震盪,也拉升陽明股價走揚。 市場人士表示,運價去年低檔徘徊,到第4季才走高,現階段仍在高檔區間遊走,以目前運價觀察,陽明上半年營運將較去年同期佳。 (記者王憶紅)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7. 2024年5月18日 ·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台積電(2330)位於美國亞利桑那州晶圓廠,於美國時間15日,因進場廢硫酸外包清運槽車異常,1名外包商清運司機查看時發生意外,《GlobalData》指出,這讓台積電在美國建廠再添1大打擊,恐讓台積電放棄美國作為投資目的地。 根據報導,台積電作為輝達(NVIDIA)、蘋果(Apple)的主要供應商,在高階半導體領域擁有壟斷地位,據悉,目前台積電台積電掌握全球約95%的尖端晶片。 GlobalData Thematic Intelligence資深分析師Mike Orme指出,台積電近幾年面臨來自蘋果等公司越來越大的壓力,要求更快實行多元化,遠離台灣。 因為台積電大部分業務都在台灣,以避免未來出現類似疫情後的供應鏈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