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香港公共邨(音:cūn,亦作“村”,“邨”乃“村”的异体字),简称公屋。是由香港房屋委员会或香港房屋协会兴建的公共房屋,惟以前者占大多数,本文亦针对由香港房屋委员会或其前身兴建的公屋。香港约有三分一居民、即200多万人居于房委会的67万个,及房协的15万个出租公屋单位。

  2. 简约公屋,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提出的住房计划。利用短期内未落实长远发展计划的特区政府及私人土地,采用简约设计和智能化的组装合成建筑法快速兴建而成。首批“简约公屋”包括4个项目,分别位于元朗攸壆路、屯门第3A区、牛头角彩兴路及启德世运道,合共提供约1.7万个单位,均已全面开展 ...

  3. 健康村是中国香港一个公共邨,位于香港岛北角,于1965年至1997年先后落成,由香港房屋协会物业管理。2嘉亨湾↔ 中环(港澳码头)2A耀东邨↔湾仔码头18 北角(健康中街)↔坚尼地城(卑路乍湾)每晚2000后西行服务改由18P线提供 18P北角码头↔ 坚尼地城(卑路乍湾)每晚2000后改由北角(健康中 ...

  4. 政府廉租全称政府廉租计划(Government Low Cost Housing Scheme),是香港政府于1962年至1973年推行的建计划,由工务司署设计及建筑,建成后由香港屋宇建设委员会负责管理。至1973年,政府廉租归入新成立的房委会管理,并与所有前建会廉租邨统一为“甲类邨”。政府廉租的服务对象与 ...

  5. 邨前身是一个很大的 木屋 区,其后政府清拆木屋区并兴建苏邨,该邨的兴建工程分数期落成,全部建筑于于 1960年 至 1963年 间建成,共有16幢楼宇,共占地 7.8 公顷。 当中“枫林楼”、“丁香楼”、“金松楼”、“绿柳楼”及“樱桃楼”更是香港首批“Y”型设计的公屋大厦。

  6. 吉水围,是 惠州市 博罗县 最大的客家古民居,是典型的 客家围 (客家围村)建筑 [1] ,位于 惠州市 博罗县 庄镇吉水围村,村庄四周用灰沙筑成0.8米厚、8米高的城墙,面积约1.5万平方米。. 吉水围为研究博罗县的 客家民居 建筑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具有 ...

  7. 播报. 编辑. 广漂一族. 主要指工作、生活基本上都不确定的一个群体,包括初到广州找工作或仍处试用期的大学生、临时短期来广州备考或考试的外地学生、在广州寻找商机的生意人等。. 据多个公寓房东介绍,前两个群体是笼内最主要的客户群体,占一半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