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5年2月6日 · 什麼是被動句? 當我們不想交代做動作的人是誰,或想描述不愉快、不如意的事情時,就可以使用被動句。 不過,「被」字帶有負面意思,例如:「大耳騮被媽媽責罵了。 」所以我們要留心句子所表達的意思。 舉例說,「熊貓博士被大家讚賞」一句中,「讚賞」有褒揚的意思,但「被」字又帶負面之意,這樣句子的意思很奇怪。 我們可用「獲」和「得到」這些字詞來代替「被」字,改寫成:「熊貓博士獲大家讚賞」或「熊貓博士得到大家的讚賞」。 主動句. “ 我搶走了四眼 的遊戲機。 “ 主動句:句子中的主語是做動作的人。 解說:主語「我」是「搶」四眼 遊戲機的人。 被動句. “ 我的遊戲機被大耳騮搶走了。 被動句:主語是動作的接受者。 解說:句中「我的遊戲機」是「搶」這動作的接受者;「被」表示被動關係。 遊戲一.

  2. 2021年4月27日 · 【10】否定詞. 不論陳述或疑問,句子要麼肯定,要麼否定。 否定須用否定詞標示,文言有4個最基本的否定詞: 【不】:否定性質或行為,如「不敏」、「不憂不懼」、「不龜手之藥」,是最通用的否定詞,白話的「不」一脈相承。 【非】:不是。 否定判斷,本來的意義是「過錯」,引申成否定詞。 【無】:沒有,與「有」相反,否定事物的存在或發生。 【毋】:不要、別。 禁止別人做某事。

  3. 2015年3月6日 · 本體——原來要描述的事物. 喻體——用來比喻的事物. 喻詞——連接本體及喻體,表示比喻關係的字詞. 常用的喻詞包括:像、好像、如、如同等等。 例句:大耳騮頑皮得像一隻猴子。 解說:「大耳騮」是這句比喻句的本體,「猴子」是喻體,而「像」字則是喻詞,用來連接本體和喻體。 比喻大致可分明喻、暗喻及借喻。 明喻. 例句:平靜的湖面就像一面鏡子。 解說:包括本體、喻體及喻詞. 暗喻. 例句:老師是學生們的指路明燈。 解說:只有本體及喻體,或用「是」字來代替喻詞. 借喻. 例句:雨後,天空出現一道彩橋。 解說:只有喻體,沒有本體及喻詞. 遊戲一. 以下哪句是比喻句呢? 試把它圈出來,並指出句中的本體、喻體及喻詞。 1. 我們兩個好像很久不見了。 2. 他動也不動,就像一尊石像。 3.

  4. 2015年2月13日 · 1. 表轉折,相當於「卻」等. 「而」所連接的兩個分句或詞組,其意思是相對、相反的,而且後面的分句 (B)帶有否定詞「不」,組成「A,而不B」格式。 例如,「螳蜋方欲食蟬,而不知黃雀在後」、「此皆言前之利,而不顧後害者也」。 2. 表因果,相當於「因而」等. 「而」連接兩個分句或詞組,組成「A (,)而B」格式,其中「A」是原因,「B」是結果。 例如,「畏鞭箠之嚴而不敢諫其父」、「懼斧鉞之誅而不敢諫其君」,其中「畏鞭箠之嚴」、「懼斧鉞之誅」皆為原因,「不敢諫其父」、「不敢諫其君」則是結果。 「楚國不征,而晉國以寧」也是如此。 3. 表並列,相當於「和」、「並且」等. a)「而」連接兩個動詞 (V),組成「V1而V2O」格式的連動結構 (「O」代表賓語 (Object))。

  5. 2015年5月22日 · 汲. 例句:四眼龜用汲水器把井水汲上來。 解說:「汲水」這個動作與「水」有關,所以用「汲」。 吸. 例句:大耳騮喜歡到郊外呼吸清新的空氣。 解說:「呼吸」的過程需要從口鼻將空氣吸進體內,所以用「吸」。 「汲取教訓」還是「吸取教訓」? 用「汲取教訓」或「吸取教訓」都可以,兩個詞語都有「吸收」的意思,但現在一般較多人用「汲取教訓」。 「汲取」本來指液體或營養的吸收或攝取,後來引申為知識、經驗和教訓的吸收,至於「吸取」則強調吸收採納的意思,應用範圍較「汲取」寬闊。 考考你. 1. 我們要從閱讀中 (吸╱汲)收多點知識。 2. 他成功從江河中 (汲╱吸)引河水,灌溉田地。 加拿大多倫多明報新聞網.

  6. 2020年10月27日 · 解說. 予,第一身代詞,文言第一身代詞很豐富,有吾、我、余、予等至少7、8個,到了白話,只剩孤單一個「我」字。 「豈……哉」,是文言習見的反詰句式;「豈好辯哉」,表達了孟子本來不想與人辯論。 不得已,也可以看成是三音節的詞彙;已,停止;不能停止,即欲罷 (罷,也就是停止)不能,非出於本意,無可奈何地不得不如此。 也,表示十分肯定的語氣。 孟子就什麼議題迫不得已地辯論? 與誰辯論? 〈魚我所欲也〉一章出自《孟子?告子》篇,前文是孟子與告子有關人性的一連串辯論。 告子認為,人性天生如同白紙,無所謂善或不善,受後天影響,才有了善與不善的分殊。 孟子反對,他秉承孔子,堅守人與生俱來能同情別人,不忍心別人受傷害的根本信念,簡言之,人性本來善良。 這是儒家的終極關懷,不能失守,孟子的確不得不辯。

  7. 2020年12月15日 · 【1】禮. 先學〈論仁〉第3則. 論仁與禮關係,是儒家最關鍵觀念: (圖b) 仁指人與生俱來同情別人,不忍別人受傷害的人際關懷,禮是對行為的規範。 仁與禮的關係,在《論語‧陽貨》「宰我問三年之喪」的故事中,說得最清楚。 周禮規定,父母死後,子女須守喪三年,其間起居生活有嚴格限制,如不得為官,不得娛樂飲酒吃肉,穿粗衣麻布,不得婚嫁、生子,獨自搬到草棚住,睡在草蓆上……等等。 宰我問三年之喪. 學生宰我問孔子,父母之喪守三年太長,一年可以吧? 孔子反問:父母死後不到三年,就大魚大肉,穿得花枝招展,安樂嗎? 宰我答道:安樂。 孔子接着提出了儒家最重要的仁與禮關係的觀念: 子女出生後,父母衣不解帶、偎乾就濕地照顧,至少三年,子女才能完全離開父母懷抱。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