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阿茲海默檢測作例 稱AI加快研發應用. 數據過河助握人口資料 「多些一定做得更好」 籌建醫工結合醫學院 5年成事否「盡力而為」 【明報專訊】國家「十四五」規劃提出香港發展成「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政府去年《施政報告》亦提出香港目標成為「醫療創新樞紐」,科大校長、神經生物學家葉玉如接受本報專訪表示,目前香港定位已很清晰,問題是如何達成,她引述智庫研究稱,投資臨牀測試可帶來高達7.6倍的經濟效益,認為香港在未來要發展醫療科技,並需要培訓更多「擁抱科技的醫生」,方有助吸引國際藥廠來港,推動本港臨牀研究產業發展,助益經濟同時病人亦受益。

  2. 6 天前 · 港大醫學院臨牀醫學學院矯形及創傷外科學系臨牀副教授兼脊柱外科部門主任關日康稱,脊柱融合手術常用於治療脊柱側彎等常見的兒童脊柱畸形疾病,或出現畸形脊柱、脊椎骨折等問題的成年患者,外科醫生一般需將螺釘放入畸形的脊柱,以矯正和融合脊柱,而傳統的脊柱螺釘植入方法靠人手操作,引入機械臂後,機械臂在手術期間會精準引導至預先計劃的位置,亦有患者脊柱的實時影像。 關強調,雖然熟練的外科醫生可以憑藉其專業技術達到約98%的準確度,但脊椎神經線多,手術若出現失誤將出現嚴重後遺症,「好似飛機失事,一宗都嫌多」,希望藉助先進技術進一步提高穩定性。 他續稱,利用輔助機械臂進行手術可減少手術期間輻射量,指一般只需要照兩次X光,而傳統基本每一節脊椎都需照一次X光以確定位置。

  3. 2022年4月8日 · 護眼 實用資訊: 醫生教「READING」7招護眼. 長睇手機致眼睛過勞對焦難 眼科醫生教4招護眼延緩老花. 養生穴位:按穴+眼部操 家中護眼.

  4. 2024年5月8日 · 投資推廣署及引進重點企業辦公室今日(8日)舉行記者會,公布自從去年起至今,已共同引入45間生命與健康科技公司落戶香港或在港擴張業務,分別來自內地美國新加坡等9個經濟體。 引進辦副總裁(生命健康科技)盧靜敏表示,政府對創科各環節均有資助計劃支援企業,另外香港能夠吸引內地及國際人才,是企業選擇落戶香港的原因。 盧靜敏表示,45間企業當中,有21間來自內地、9間來自美國、5間來自新加坡,英國、德國、澳洲、日本各佔2間,澳門及斯里蘭卡各佔1間。 在業務板塊方面,有28間與治療有關、10間涉及醫療器材、5間醫療服務及2間研發診斷技術。 她解釋,本港擁有全面醫療保健體系、融資管道便捷,具卓越研發能力等,均有助吸引生命健康科技企業落戶香港。 相關字詞﹕ 投資推廣署 編輯推介 引進辦. 上 / 下一篇新聞.

  5. 2023年9月26日 · 醫管局表示,有嚴謹機制保護資料,並已刪去可辨認病人身分的資料,且根據協議,科學園會確保企業在使用數據時符合醫管局要求,並確保數據不會在未經授權下被使用,醫管局與科學園會定期檢視安排及監察數據使用情况。 醫管局行政總裁高拔陞說,安排有助推動醫療科技研究和激發創新,局方一直有將醫療數據提供給本地大學作科研用途,至今已為逾60個科研項目提供數據支援。 相關字詞﹕ 編輯推介 醫管局 科技園公司. 上 / 下一篇新聞. 明報報料熱線﹕ inews@mingpao.com / 9181 4676.

  6. 2023年10月11日 · 創新科技及工業局長孫東於記者會致辭時稱,該實驗室是本港生命科技發展的重要里程碑,政府會繼續提升本港生物醫藥國際地位,並向內地爭取港人港企在大灣區展開細胞及基因治療業務。 有份出席記者會的港大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名譽臨牀教授陳志峯稱,目前醫管局白血病病人使用CAR-T製品,須經專家委員會審批,再將病人血液送往美國製成CAR-T製品,需時約28至30天,成本約280萬元,並會按病人經濟狀况,病人最多需承擔100萬元費用,部分則可免費。 毋須長期服藥 提早用成功率八成. 本港2021年首次於臨牀試驗外利用CAR-T治療血癌患者。 陳志峯稱,未計成人患者,本港至今約有6至8名白血病兒童曾使用CAR-T療法,惟成功率僅四成,因現時臨牀指引要求病人須屬白血病復發、且使用二線治療無效才可用CAR-T治療。

  7. 2020年12月28日 · 副刊. 2020年12月28日星期一. 健康. 下一篇. 安坐家中睇醫生 藥物送上門 遙距診症 並非人人適合. 圖1之1 - 疫情下,不同遠程醫療服務逐漸發展,隔住熒幕睇醫生,有什麼注意 . . . . . . (Jae Young Ju@iStockphoto) 【明報專訊】新冠疫情改寫了大家的工作模式,視像會議、在家工作成為新常態;安坐家中睇醫生又是否可行? 明報電子報訂戶登記. 如要讀取全文,請 按此訂閱或續訂 明報電子報服務。 現有訂戶請 按此登入 。 一個帳戶,即可穿梭三大平台——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桌上電腦,盡覽收費內容。 《明報電子報》功能: 今昔明報: 每日報章內容及昔日報章新聞* *桌面網頁版:最近10年. 《明報新聞》APP最近3年. 《明報電子報》APP:最近30天.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