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3月1日 · 社福界一直探索數碼轉型及創新科技的發展,以提高工作效率及更有效回應服務需要,惟是次預算案就推動本港數據數碼科技發展的措施主要着墨於經濟發展層面。 本處建議政府讓社福界參與制定創科發展藍圖,發揮協同效應,締造及發展與時並進的社會服務。 推動數碼共融 (第104段) 本處歡迎政府推動數碼共融,並建議除長者外,把受惠人士擴闊至其他組群,包括少數族裔、殘疾人士等。 此外,除提供數碼培訓和技術支援外,建議政府提供相關配套措施,包括 1) 資助上述組群中有經濟困難者購買智能手機及租用家居寬頻,並提升公共無線區域網絡的普及性及使用便利度;2) 為科創公司提供誘因,開發針對不同需要人士的應用程式,助不同組群更易適應數碼時代需要。 培育本地人才 (第177段)

    • 開心香港(第34至35段)
    • 支援市民(第37至39段及第43段第1至6點)
    • 「智方便」(第51段)
    • 數碼轉型(第53至54段)
    • 第三代互聯網(Web3)(第55至57段)
    • 人才發展及招攬(第67段)
    • 人才資源(第134至140段)
    • 房屋供應(第147至152段)
    • 公營醫療服務(第164段)
    • 基層醫療健康(第165至166段)

    政府將推動以市民為對象的「開心香港」(Happy Hong Kong)活動,讓市民有多元化的本地玩樂選擇,也有助刺激本地消費和經濟 。本處建議在舉辦市集活動、各項大型表演及嘉年華會時,讓青年參與其中,為他們提供更多構思及組織活動、展現才華和創業的機會,從而增加對香港的歸屬感及加強與社會的連繫。政府可考慮首先讓較少發展機會的青年人參與(如基層、失業、新來港、少數族裔、隱蔽青年等),為他們創造更多發展機會。

    就紓困措施方面,本處歡迎政府提出的「派糖」和寛減措施,惟有關措施均為短暫及一次性,就長遠的扶貧措施及資源投放未有着墨。過去三年疫情中,基層家庭所受打擊尤為嚴重,貧窮情況更趨嚴峻,長遠或加劇跨代貧窮問題,故促請政府作出更長遠規劃,為應對疫後兒童及青少年跨代貧窮的社會結構性問題投放更多資源。另建議政府參考澳門及台灣做法,派發消費券時不設年齡限制,讓更多有需要的家庭獲得支援。 另外,本處歡迎政府增加子女相關的免稅額以減輕家庭負擔,惟現時的出生率跌至三十年的新低,政府更應全盤規劃惠及生育的社會環境,提供更多誘因,進一步完善幼兒照顧及託管服務,全面推動家庭友善政策,更有效支援家庭。

    政府將提升「智方便」平台,為市民提供更方便的一站式數碼服務,本處表示歡迎。惟弱勢社群因資源缺乏而較難掌握新技能,本處建議政府加強支援基層市民、長者、少數族裔等使用資訊科技,協助他們跨越數碼隔閡;同時保留一定的實體服務,避免弱勢社群因缺乏資訊而進一步被邊緣化。

    社福界一直探索數碼轉型及創新科技的發展,以提高工作效率及更有效回應服務需要。惟現時不論獎劵基金或其他可供機構申請的基金資助計劃有限,本處建議政府為業界配置資源及讓社福界參與制定創科發展藍圖,以締造協同及發展與時並進的服務。

    數碼鴻溝日益明顯,建議政府加強支援貧乏家庭認識數碼新世代的能力及配套,及早在中學推動數碼智商教育(Digital Quotient),提升相關知識、技能和素養,助青年發掘潛能,為他們提供多元出路,提升自我實踐。至於認識虛擬資產的概念與相關風險,實有賴政府發揮關鍵作用,建議政府參考新加坡過去兩年的做法,加強公眾教育及監管虛擬資產,保護消費者及防止欺詐。同時讓青年及早明白虛擬資產相關的理財知識和風險。

    根據統計處數字,香港65歲及以上長者的人口比例預料持續上升。社會人口高齡化,長者對長期護理服務的需求將不斷增加。業界近年亦面對前線護理員人手不足問題,疫情下情況更趨嚴重,惟是次預算案未有提及投放資源於前線護理員人手培訓。本處建議政府增撥資源,加強培訓相關人員及/或建立相關人員培訓制度,好使業界長遠有足夠人手應對人口高齡化下的服務需要。 政府招攬外地人才除為了達致經濟效益外,亦可考慮善用他們其他的強項(如語言及國際視野等),貢獻本港社會。另本處建議政府招攬外地人才時,需為他們提供個人及社會層面的生活適應支援,讓其真正融入香港社會。

    本處認同政府從教育和培訓入手,鼓勵多元發展,助青年掌握未來產業和經濟發展所需的技能,為將來投身職場作好準備。惟根據本處青年生涯規劃服務的經驗所得,須先為他們提供整全的生涯規劃介入,方能讓他們覓得合適職業,繼而發展自我、貢獻社會,故建議政府為學校增撥額外資源,增聘曾接受生涯規劃培訓的專業人員 (社工/老師),為學生提供相關支援和輔導,助他們由學校順利進入社會。至於未來產業拓展方面,建議加入其他產業,如演藝、運動,以及社會企業等,讓青年人有更多元的選擇。

    根據房屋委員會最新數字,申請輪候公屋宗數超過24萬,平均需輪候時間長達六年。本處樂見政府覓得足夠用地以興建公屋,惟造地及興建需時,短期公屋落成量不足,難以解決急切的房屋需求。政府應積極發展有基本道路及公共設施配套的棕地及閒置土地,並考慮將原定在市場上公開出售但未能成功招標的住宅用地改為發展公營房屋,以縮短公屋輪候時間。在興建公屋時,亦應提供適當的社區配套設施,包括學校、交通、社福及醫療等設施,顧及居民的民生及生活需要。 過渡性房屋及簡約公屋有助紓緩基層居民的住屋困難,但本處重申此類房屋只屬短期性質。政府長遠需增建公營房屋,方能滿足基層市民的住屋需求。另建議參考「社區投資共享基金」的新公共租住房屋社區支援計劃,讓非政府機構為入住簡約公屋的居民提供服務,建立互助網絡,支援居民就業,協助居民與社區...

    本處歡迎政府持續改善公營醫療服務,尤其是縮短專科門診輪候時間、設立綜合診所提供跨專業支援、推行藥物送遞服務及遙距視像診症等,均能便利體弱及長期病患長者獲取服務。本處期望政府大幅增加公立牙科門診的數目及服務名額,配合牙齒護理教育、牙科檢查等,並參考國際標準訂立長者真牙數目指標,以便將來訂立相關政策及配套。

    本處樂見政府推出《基層醫療健康藍圖》及提出以社區為本加強基層醫療服務。惟單靠地區康健中心不足以令基層健康服務惠及廣大市民,反之持續提升地區醫社合作才是成功的關鍵,故建議政府增撥資源,資助社會福利機構為市民推廣基層醫療服務及教育,從而與地區康健中心產生更大的協同效應。另本處期望政府擴闊「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劃」和長者醫療券的適用範疇,前者包括骨質疏鬆症,後者包括讓長者購買家用醫療設備、消耗品及復康用品等。

  2. 本處服務.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服務處)成立於1952年,多年來致力建立一個仁愛、公義的社會。 服務處一直為有需要人士提供適切、專業、真誠的優質服務,對弱勢及被忽略的社群尤為關注,並以「社會仁愛公義、人人全面發展」為願景,為市民及社會締造希望、倡導公義、牽引共融。

  3. 2024年1月3日 · 社福界一直探索數碼轉型及創新科技的發展,以提高工作效率及更有效回應服務需要,惟是次預算案就推動本港數據數碼科技發展的措施主要着墨於經濟發展層面。 本處建議政府讓社福界參與制定創科發展藍圖,發揮協同效應,締造及發展與時並進的社會服務。 推動數碼共融 (第104段) 本處歡迎政府推動數碼共融,並建議除長者外,把受惠人士擴闊至其他組群,包括少數族裔、殘疾人士等。 此外,除提供數碼培訓和技術支援外,建議政府提供相關配套措施,包括 1) 資助上述組群中有經濟困難者購買智能手機及租用家居寬頻,並提升公共無線區域網絡的普及性及使用便利度;2) 為科創公司提供誘因,開發針對不同需要人士的應用程式,助不同組群更易適應數碼時代需要。 培育本地人才 (第177段)

  4. 計劃簡介. 本處於2022年11月至2023年2月期間進行「留港長者狀況及服務需要調查」發現近四成受訪長者有子女在2020年或以後移民,當中超過六成移民子女更是長者的主要照顧者。 近八成「留港長者」的社交孤立屬「高風險」,而近七成更有抑鬱傾向。 調查同時顯示加強鄰里支援網絡,為有需要的長者提供「生活配套支援服務」,解決他們日常生活的瑣碎問題,有助他們在社區安心生活。 有見及此,本處於2023年8月推出為期一年的「社區好幫手 – 支援留港長者服務計劃」,旨在透過加強「留港長者」對社區支援服務的聯繫,了解他們的需要並配對適切的服務,協助他們適應生活轉變及提升生活質素。 計劃目的如下: 組織義工及企業團體,增強「留港長者」的社區鄰里支援網絡。

  5. 2022-2023年度PDF版 (67.4MB) 2021-2022年度PDF版 (59MB)2020-2021年度 關於我們 70周年紀念 關於我們 機構簡介 使命及願景 機構歷史 服務處團隊 統計資料 財務資料 成就及嘉許 歷史檔案室

  6. Date: 24/02/2023 財政司司長於 2023年2月22日發表新一屆政府首份財政預算案,以「穩中躍進、共拓繁榮新願景」為題,採取「中間偏鬆」的財政態度,全力推動高質量經濟發展,提升市民生活質素。本處現就民生及社福範疇的相關項目提出意見。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