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5月17日 · 社會工作者註冊局的社工守則亦要修改明確表明社工在提供服務時不可帶有性傾向偏見她認為在語言上的恐同欺凌及制度內排斥性小眾像社會服務機構有些社工不提供服務給LGBT使用者學校社工只提供異性戀的性教育或轉介學生往性傾向改變治療亦可視為性傾向偏見。 註冊社工、性治療師何銘熙補充,要在傳統社會去除對同性戀污名實不容易,「在一個異性戀主導的社會成長,異性戀才是『正常』的教育,很多人心底裏會有根深柢固的價值觀,覺得同性戀不對,出現內化恐同」。 時至今天,內化恐同在香港仍十分常見,「為免引人懷疑或引起別人討論,同性戀者一直戴着面具在社會存活」。 最大壓力來自父母期望. 何銘熙最常聽到,同性戀求助者最大壓力是父母期望兒子娶妻育兒;壓力一直累積,卻不敢跟人訴說感情煩惱、伴侶關係、內心情緒等問題。

  2. 6 天前 · 賽馬會安寧頌「安寧在院舍」計劃(九龍東)計劃經理、註冊社工李瑞昌說,安老院舍真正做到居處離世前,有連串步驟要考慮,首先要想辦法識別適合的院友,「始終院舍不是醫院,無論人手、設備上都未能代替醫院」。

  3. 2024年5月11日 · Share. {社區發展達人}冼昭行(梁景鴻攝). 【明報專訊】若非社工行內人,很少把工種細分:總之做福工作的某些人,就是社工。. 冼昭行是「社區發展」社工,他和團隊一同發展過深水埗、薄扶林、長洲和中西等區。. 近來被納入《施政報告》的 ...

  4. 2021年8月15日 · 註冊社工李偉蕾阿Lee及高君姸Connie於2019年創辦了慈善機構安心社」,本來主力提供更換造口袋支援後來接收了另一陪診組織的服務使用者近月收到不少離港照顧者的委託當中以陪診的需求最為殷切:「香港老人真的好多覆診我認識一個

    • 鼓勵父母共同管養
    • 取決父母是否可以合作
    • 欠缺教導方法或能力 不適合管養
    • 文:傅丹梅(註冊社工、輔導員)

    雖然離婚率很大程度受到結婚的數目影響,但過去10年,每年平均有接近20,000宗離婚,情况也值得關注,尤其是當中很多育有未成年子女。為了兒童於父母離婚後仍能得到父母的養育及管束,家事法庭近年很多時都會鼓勵「共同父母責任模式」,判雙方可得子女的共同管養權,而非其中一方獲獨有照顧及管束權,另一方只獲得探視權。但是,鼓勵共同父母責任並非法庭判決的主要考慮,而是以未成年人的最佳利益為首要考慮。

    2021年法庭就一宗離婚訴訟中,將兩名子女——年長的11歲兒子及年幼的8歲女兒的獨有管養、照顧及管束權判給父親,母親則可獲得合理探視權。法官在判辭中提到,法庭在考慮是否給予共同管養權或獨自管養權時首要的考慮是子女的最佳利益,除非雙方有互相合作的合理前景,否則法庭不一定給予共同管養權。互相合作的合理前景標準,可以指雙方沒有存在太多分歧,以及有真正證據顯示雙方為了孩子着想彼此可以真正合作。因此,共同管養是否可行,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父母是否可以合作,如果雙方沒有互相合作的合理前景,判予共同管養權可能會導致災難的情况及違反孩子的福利/最佳利益。若共同管養明顯不可行,法庭不大可能只為鼓勵雙方克服他們的分歧而仍然給予共同管養令,勉強父母合作,只會令子女的利益更加受損。

    在這宗離婚訴訟中,法官認為母親明顯不了解為何子女抗拒她。當兒子對母親在居所附近的街頭演唱及被票控違反「限聚令」感到尷尬時,母親卻認為沒有問題。母親只是將問題歸咎子女因害怕父親不悅而有抗拒的表現;總之問題不在她身上。她一廂情願地認為子女在心中仍然愛她。法官同時認為,母親仍不了解問題癥結所在,她欠缺教導子女適當的方法或能力,加上雙方有嚴重的溝通問題,現階段讓她獨有管養並不符合子女的最佳利益。因此,法官將子女的獨有管養權給予父親。 由此可見,父母在離婚後,想獲得子女的管養權,必須說服法官,他/她能以子女的最佳福利着想,而非自己作為父/母的權利。因為法官會將子女最佳利益作優先考慮。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36期]

  5. 2024年1月16日 · 作者簡介註冊社工認證MBTI分析師現職大學助理講師臨牀督導),關注兒童及青少年身心靈健康。 二子之母,積極實踐正念家庭生活。

  6. 2023年11月19日 · Share. 《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工作報告(2021-2023)》調查顯示,74.1%出現精神疾病的青年沒有接受任何形式的專業協助。 (設計圖片) 【明報專訊】月初,在中文大學的畢業禮當天,有人在校園範圍內把有關青少年壓力的字句貼在身上。 他寫下:「理想破滅」、「冇人傾訴」、「集體創傷」……呼籲學校和公衆關注。 運過後3年、疫情復常大半年,近期香港學生自殺個案急增,港大防止自殺中心統計,單在8至10月就有22宗,比去年同期翻倍。 上周在立法會公布的最新一份《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工作報告》亦顯示,近六分之一15至24歲青少年過去曾出現精神疾病,當中近四分之三卻沒有接受任何形式的專業協助。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