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8年3月19日 · 《阿娜答得了憂鬱症》這部電影由真實事件改編,記錄了漫畫家小晴(宮崎葵飾)在丈夫(堺雅人飾)患憂鬱症之後,陪伴丈夫一同與憂鬱症鬥爭的故事。

    • 對溺水者的錯誤迷思
    • 常見十大溺水徵兆
    • 台灣溺水數據:2地點、時間最危險

    根據國外水上救援專家Francesco Pia博士指出,溺水者並不像一般人想像的會有猛烈掙扎、水花飛濺,還有振臂呼喊的行為,「溺水的人遠比想要安靜」,因此擔任救生員或海岸巡警都要特別留意溺水前的徵兆。

    專家指出,如果溺水者呼喊求救、濺起水花的人仍會有一定風險,若是開始出現本能的溺水反應出現就要小心了,這時候的落水者可能沒辦法有太多的回應和動作,一心正努力想著與死神搏鬥,常見的十大徵兆包含: • 頭沉入水下,嘴巴浮在水面上 頭向後傾斜,嘴巴呈現打開姿勢 眼神呆滯、空洞,無法精神集中或發聲 雙眼緊密 頭髮散落在額頭或眼睛上 雙腿沒有在打水,身體維持垂直狀 呼吸急促或大口喘氣 嘗試向某個方向游去,但卻沒有前進 • 嘗試翻身 • 水中姿勢像爬樓梯般,但無法探出水面 Francesco Pia博士指出,如果你看見有人落水,但一切看起來很正常,目光直挺挺宛如採水,你需要在多加問一句「你還好嗎?」如果對方有回應,代表還好。如果對方目光呆滯,那代表他溺水了,距離拯救時間不到30...

    內政部消防署統計,2016至2020年溺水死亡人數共計2599人,平均每天有1.4人死於溺水意外。其中救溺勤務地點,以「溪河」發生人數佔最多,佔整42.11%。 居次為「海邊」佔整體22.66%,兩者總計超過六成多。 最多溺水人數年齡層,以大專以上未滿65歲之社會人士比例最高,佔整體溺水人數56.15%,其中16時人數最多,次之為15時,因此水域管理及消防機關也「10時至16時」列為水域救援重點時段,提醒民眾夏季戲水要提高警覺。

  2. 2023年8月31日 · 1979 年發生在彰化的多氯聯苯中毒事件,造成 2 千多人受害,受害者臉上出現黑瘡(氯痤瘡)等皮膚病變、以及免疫系統失調,甚至遺傳至下一代。 2011年,台灣爆發塑化劑事件,有不肖廠商在常見的合法食品添加物「起雲劑」摻加廉價的工業用塑化劑 DEHP ,引發社會恐慌。 衛福部食藥署也曾在 2015 年抽驗市售塑膠類奶瓶時,檢出禁用的雙酚 A。 雖然雙酚A被禁用於奶瓶奶嘴,但它目前仍被運用於熱感應紙、罐頭塗層等,可能讓人在不知不覺中接觸到這種環境荷爾蒙。 哈佛大學曾做過一個知名研究,找了兩組師生做實驗,一群師生每天中午吃罐頭蔬菜湯,另一群則是每天中午吃新鮮蔬菜湯,連續吃 5 天,結果罐頭湯組體內的雙酚A濃度是吃新鮮蔬菜湯的 10 倍之多。

  3. 2020年11月28日 · 近期流感疫苗施打後,陸續傳出有不良反應事件,讓不少民眾對於疫苗開始有許多疑慮,但其實在所有常見的疫苗當中,卡介苗才是最容易出現不良反應的疫苗。

  4. 2019年6月16日 · 1964年在美國紐約,一名叫凱蒂.吉諾維斯(Kitty Genovese)的女子在街道上被刺殺3次,旁邊雖然有38位目擊者,卻沒有人站出來制止歹徒,最後凱蒂不幸身亡。 雖然這個故事誇大了某些情節,事實上當天沒有38位目擊者這麼多,也有人報警,只是警方沒有在第一時間受理,凱蒂則是送醫後不治身亡,但這個事件還是引起了廣大的注意,因為這種「旁觀者眾多、出手的人卻少」的狀況,似乎在很多情況下都會發生。 過去心理學家試圖用「責任分散」來解釋這種心理狀態,因為只有一個人的時候,如果那個人被打死了,自己會負擔全部的責任,但如果有很多人,自己負擔的責任只有一小部分,罪惡感也沒這麼深了。

  5. 2024年3月13日 · 去年底有名 1 歲男童疑似遭保母虐待身亡,深耕兒少保護多年的醫師提出 4 種可能兒童面對創傷的負面反應,但也強調,任何反應只能當作留心的參考,無法證明一定是受虐。 因此多一份警覺、多一份觀察,才有助於發現並杜絕兒虐。 2023 年 12 月底,一名叫剴剴(化名)的 1 歲男童被送往醫院急救,到院前已不幸身亡。 當時醫師觀察發現,剴剴身上有疑似非意外造成的傷害,懷疑他生前遭到不當對待,因此立即啟動兒虐通報。 經檢警調查,剴剴生前 3 個月是受一對劉姓保母姊妹照料,並認定倆姊妹涉有重嫌,全案仍在台北地檢署偵辦中。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繼續閱讀. 每年約 10 至 20 位兒童遭不當對待死亡. 身體虐待是典型的兒童不當對待的其中一種類別,其他還有疏忽、性虐待與精神虐待。

  6. 2024年1月5日 · 近期一起新北市國中生被同學刺傷並不治身亡的事件震驚了社會。 報載多名同學目睹現場,回家後情緒受到深刻影響,需要家人的支持與安慰。 這樣的事件不僅影響了受害者,也可能對周圍的學生造成創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