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在香港演藝界,能將「奸人」演繹得出神入化並成為經典的,大概只有石堅一人。曾演活無數奸角、一生與「奸」字結下不解緣的「堅叔」石堅(1913年1月1日-2009年6月3日),少年時體弱多病,故習武以強身健體,亦因此建立了扎實的功夫底子。

  2. 颱風溫黛在1962年襲港,造成約180人死亡,當中約127人是在新界沙田及大埔區受吐露港風暴潮襲擊時身亡。另外53人失蹤,溫黛又令72,000人無家可歸;700多艘小艇嚴重受損;500多艘沉沒;24艘遠洋船擱淺;12艘出現碰撞。

  3. 逃港(即逃亡至香港),香港又名「偷渡潮」,是指上世紀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約有一百萬內地居民,由深圳越境逃往香港,這被認為是冷戰時期歷時最長、人數最多的逃亡事件,史稱「大逃港」。 這是一橫跨三十年的逃亡史,出現過四次大規模的逃港潮,分別是1957年、1962年、1972年和1979年 ...

  4. 東涌炮台,位於東涌下嶺皮村,於1979年被列入香港法定古蹟,並曾於1988年全面維修,現在兼為東涌鄉事委員會辦事處。清朝道光年間,為了阻止鴉片貿易和海盜侵略,當時的清朝水師於東涌興建一個所城,建成於道光十二年(1832年),是大鵬協右營守備駐地。

  5. 毛澤東出生在湖南湘潭縣的一個農民家庭當中,是家裡的第三個小孩。他19歲時,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湖南全省公立高等中學校,次年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在1918年,毛澤東與蔡和森等人創建論政組織新民學會,成員包括向警予、楊開慧、蔡暢等進步女性。

  6. 有一定年紀的讀者,對中華巴士(中巴)應該不會陌生。其藍白色車身,是很多港人的集體回憶。今天,中巴雖已淡出巴士服務,但從前中巴與城巴士之間的龍爭虎鬥,仍極具戲劇性,值得在此舊事重提一番。中巴在1924年由顏成坤創立,最初在九龍半島和新界經營巴士服務。

  7. 毛澤東於1976年9月9日病逝,享年83歲。同年9月18日,在天安門廣場舉行了追悼會,有超過10萬群眾參加追悼。之後,全國各地都舉行了悼念活動。悼念毛澤東的,不僅僅是中國人,聯合國為毛澤東下半旗致哀,很多的外國人也用不同方式自發悼念。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