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1. 老人院 相關

    廣告
  2. 院舍搜尋器:收費概覽,院舍環境及資助申請;24小時熱線查詢,已服務逾三萬家庭. 提供護老院概況,院舍圖片、收費及雜費概覽,令您掌握院舍資訊。免費服務!

  3. 專人免費提供各護老院資訊, 包括各院社之設備,收費等等, 並協助有需要長者申請政府資助. 我們會評估各院社服務水平:是否滿額或染疫等情況. 助你作出最佳選擇.

搜尋結果

  1. www.hkjcdpri.org.hk › zh › 關於我們關於我們 | HKJCDPRI

    聯絡我們. 香港仔黃竹坑道99號.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賽馬會大樓9樓901室. 電話: (852) 2871 8857. 傳真: (852) 2296 4628. 電郵: hkjcdpri@hkam.org.hk. 相片集. 更多. 捐助機構. 合作伙伴. 促進社區抵禦災害能力,建設香港在地區及國際上的災難防護應變訓練領導地位。

  2. 最新動態. 16 December, 2020 Wednesday. 在疫情中與社區同行:好好回顧 及時表達愛. 專家:陳燕妮 (呼吸微笑身心正念中心臨床心理學家) 不經不覺2020年已經來到最後一個月,我們已經與疫情共處了整整一年,回想我們由年初忙著搜羅各式各樣的防疫用品而奔波,到現在我們慢慢適應各式各樣的防疫措施。 事實上,我們所有人都見證著這場百年一遇的疫症如何影響世界每一個人。 十二月既是一年之中最後一個月,亦是冬節和聖誕節的時間,佳節適逢疫情的新一波,我們應該如何在疫情中照顧自己的心靈健康呢? 或者,我們可以藉著2020年最後的一個月,在需要保持社交距離的日子裡,珍惜獨處的時間,好好聆聽自己的心聲,梳理一下自己的感受。

  3. 社區參與計劃. 香港賽馬會災難防護應變教研中心與地區組織及學校合作,根據各地區和群體的獨特性,共同設計和推行「社區防災能力建設計劃」,提升民眾的防災意識和知識。 參與計劃的人士和家庭可以學習到災難防護及應變的技術和知識,增強抗逆能力,共同應對社區正面臨的災難風險。 我們優先照顧弱勢社群的需要,包括長者、兒童、婦女、少數族裔及殘疾人士,並期望最終能達致全民防災。 殘疾人士 災難風險較高地區 高危居住環境. 恆康互助社 (Amity Mutual Support Society) 精神病康復者抗災能力建設計劃. 有部分精神病康復者因接受藥物治療,在知識接收方面可能稍為遲緩,一般教學模式未必能滿足他們的學習需要。

  4. 2021年4月8日 · 1. 義工運動 , 社會福利署. 陳婉玲 (Elaine Chan) 曾於本港及海外從事多年災難管理及人道工作/項目,包括前線救災行動、災後重建、殘疾人士復康中心、備災減災、救災及醫療機構能力建設項目和相關人員/義工培訓等,曾參與的災難項目包括地震、風災、水災、火災、傳染病爆發等。 Tags: blog. COVID_19. disastermanagement. volunteer. 陳婉玲 2021年2月25日 疫情已持續逾年,市民也儘量減少外出,你是否以為絕大部份的義工都暫停義務工作? 義務工作是指任何人士志願貢獻其個人時間及精神,不為任何回報,無償為改善社會或幫助有需要人士而提供的服務。

  5. 2020年12月16日 · 呼吸微笑身心正念中心臨床心理學家陳燕妮女士提醒我們以下的要點和分享小貼士。 1. 不讓遺憾及無止境的期盼奪走當下. 在疫情中我們常常會有這樣的想法:「如果沒有這個疫情,我便可以…… 」,「等疫情好轉之後,我便可以…… 」。我們可能會把心神放在追悔未能達成的事情,或盼望着疫情快點好轉,讓我們可以實踐想做的、想達成的事情。 我們每日盼望着更美好的將來,卻不期然忘記了好好活在當下的重要。 如果我們讓自己放下已經過去的遺憾和對未來的擔憂,可能會發現當下還有很多值得我們細心感受的美好事物。 當你望出窗外,天空、鳥兒、樹木等都可帶給你一點平靜,讓你放鬆。 如果能夠覺知當下自己還有健康的身體、安全的居所、足夠的食物,也會讓你感到幸福快樂。

  6. 2019年5月20日 · 我們的工作. 專業培訓. 我們為前線應急人員及相關專業人士提供培訓,提升他們的災難防護應變知識及技能。 網上學習. 教研中心與學術機構及災難管理人員合作,推出多元化網上教學課程,包括與大學合辦短期證書課程、網上研討會、災難個案研究等,這些網上學習資源涵蓋不同的基礎知識及特定主題。 研究及政策. 我們與不同研究機構及前線人員合作,調查和結集優質災難管理經驗,並供其他救援人員及公眾參考,以促進災難防護的發展。 社區參與計劃. 我們為個人與社區提供相關指引和資源,鼓勵公眾肩負責任,同心協力保護性命及財產的安全。 通過多元化的教育工作,我們期望社區人士能共同評估災難發生的可能性和影響,積極做好防備工作,減低風險。

  7. 房禍」劏房居民社區教育計劃 大部分劏房的住屋間隔和周邊環境未經合適佈置,容易衍生火警及傳染病爆發等可避免的災害風險。 教研中心與「香港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深明安全居住環境的重要性,通過一系列公眾教育活動,鼓勵及教育葵青區劏房居民,期望他們能在危急情況下保障自己和家人的安全。 除了家訪和流動教育展覽外,我們進行了「居安思危:不適切居所住戶的環境安全及精神健康」社區調查,並通過傳媒發布會公布調查結果,,藉此提升政府及公眾對議題的關注,鼓勵社會各界共同努力,減低劏房住戶的災害風險。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