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0年7月3日 · 哈佛教授,管理學者 Chris Argyris 開發的「推論階梯( Ladder of inference )」,是一種檢查我們自身思考盲點,解決衝突行為的工具。 如上圖所示,我們在推論並產生行為的過程中,思考像是梯子一樣,一步一步往上爬,最終讓我們來到梯子最上方的行動。 但是這裡就出現兩個問題: 每個人的梯子不一樣: 即使觀察的是同樣的一件事情,同樣的原始資料,但開始往上爬的時後,踩上每一階梯的細微區別,都可能導致最後採取不同甚至衝突的行動。 我們的思考,往往會「爬得太快」: 就像跳過梯子的許多階梯,直接跳到最後的行動。 而這在某些時刻(或者很多時刻),可能導致我們的誤判、偏見與錯誤的行為。

  2. 2017年2月8日 · 這是我一直以來在電腦玩物中提倡的工作方法之一,無論是最近寫過的「 大腦 SPA 筆記方法 」、用「 心智圖整理思路的技巧 」,乃至於多年來我個人一直「 使用 Evernote 當作第二大腦 」的工作流程,都和這個思路有關。 而「 Dynalist 」以大綱清單的形式,內涵筆記整理、任務管理的功能,幫我們在簡潔但又變化多端的介面中「 整理思緒 」,這個工具最好的精神說明,或許就是我之前寫的這篇文章:「 [筆記術-6] 解除壓力與焦慮的大腦 SPA 筆記術,起碼每週做一次 」,文中的方法正好在 Dynalist 上可以優雅舒適的實現。 Dynalist 與 Workflowy、 Evernote:

    • 趙露思1
    • 趙露思2
    • 趙露思3
    • 趙露思4
  3. 2022年7月6日 · 我和胤丞老師決定在一起合作的 Podcast 節目「 高效人生商學院 」中討論更多時間管理與生產力中隱而不顯的細節,這些小細節常常成為至關重要的真實問題,然而這些小地方卻也是大多數時間管理方法論中相對不會提及的部分。 他們可能是要實踐某種方法論過程中的小小操作竅門,也可能是理解觀念後必須再跨過去的一些實踐經驗談。 他們會在我們的執行過程中發生,有些朋友可以處理得當,但也會有許多朋友就在這裡卡關,而導致最後目標只能放棄、任務無法好好完成。 這或許是有時候我們覺得方法、觀念我都知道了,但為什麼還是無法照著做的關鍵原因。 如果您有類似這樣的小困擾,歡迎在我的部落格,或是我們的 Podcast 節目下方留言,我們會收集大家的意見,進一步的來研究與談論這些主題。

  4. 2019年11月22日 · 我自己很喜歡這樣的大綱筆記方法,即使是在我慣用的 Evernote 中,我也通常用這個方法來整理筆記的核心內容:「 主題樹狀筆記法:上課讀書筆記第一次寫就有條理 」。 利用「數位大綱」整理思緒,我覺得有下列的優點: 重點可以清晰且快速的條列出來。 邏輯架構可以清楚展現出來。 方便調整順序、層次(通常都可直接拖曳)。 那麼,就讓我們來看看,同時結合大綱筆記、子彈清單、心智圖等特色的 Transno ,有什麼樣的具體功能。 一, Transno 基本功能. 我們需要先建立一個「 Transno 」帳號,可以用 Google 帳戶直接註冊。 新建一份「 Transno 」文件,基本功能大家應該都可以非常直覺的上手: 用大綱模式撰寫你的筆記。

  5. 2020年11月13日 · 假設我現在有一個專門管理各種工作任務的「資料庫( Database )」,裡面包含了各種我在職場上要做的任務,也包含了我自己的大大小小講座課程。 現在我除了表格檢視外,我想要利用「 Timeline (時間軸)」,了解這些任務的進度安排,以及我的時間資源是否足夠。 於是我可以在資料庫左上方的檢視模式中,新增「 Timeline (時間軸)」的檢視( View )模式。 這時候,「 Timeline (時間軸)」模式會抓取資料庫中跟「時間( Date )」相關的屬性。 於是,我就可以在一個時間軸中,看到每一個任務什麼時候應該開始? 需要多少時間? 該段時間是否太過忙碌? 等等問題。

  6. 2018年8月4日 · 尤其趙胤丞老師很堅持放入的拆解人生段落一開始只聚焦在工作效率的我覺得不需要但完整閱讀後才發現這正是拆解問題的核心: 如果不能從拆解自己開始,又如何真正去解決難題,又如何在解決難題後真正獲得自己的成長與價值呢?

  7. 2023年8月8日 · 明明是自己的休息時間,內心卻又充滿罪惡感? 感覺不做點什麼就會錯失或跟不上什麼,但具體是什麼? 卻又說不上來。 這時候如果真的去做點事情,卻也往往變成上網亂晃,東做西摸,於是下班或休息時間就在這樣的循環中不斷流逝。 前一陣子和 Podcast 搭檔胤丞老師聊了上述的話題,也發現我們也都有遇過這樣的困境。 雖然不一定是持續發生,但就像高潮低潮一樣,可能每隔一段時間,就會開始出現上面這樣「休息不了」的徵兆。 經過我們的討論,將「休息不了」分成下面兩種情境: 休息時也無法停止工作的情況. 休息時雖然不需要工作卻仍然焦慮的狀況。 並且分別討論了一些自己應對方式,也整理成這篇文章跟讀者們交流分享。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