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2年1月1日 · 2021年是保險業發展的關鍵轉型期! 馬君碩指出,從疫情衝擊加速數位科技的推進,到接軌IFRS 17 所產生一系列商品結構的改變,以及全球趨勢ESG標準等,都對保險公司的經營層面產生根本性的影響,也是必須關注發展之關鍵。 2021年是保險業發展的關鍵轉型期。 全球人壽總經理馬君碩總結,以去年總體經濟環境來看,即是股市上揚,債市利率從下行到微幅上揚,匯市臺幣走強等態勢;也因為新冠疫情的衝擊,生活型態有著大幅度的改變,從保險公司的經營可以看出以下觀察: 首先, 初年度保費收入FYP的成長,最大原因是投資型商品業績相對前年成長了超過80%,但因為利率走低導致傳統型商品保費收入下跌。

  2. 2021年1月1日 · 2020年施行許多對未來影響深遠的重大政策. 回顧2020年有許多重大政策的施行,馬君碩認為儲蓄險轉型、銷售投資型商品予高齡客戶時必須錄音,以及健保資料的逐漸開放,對保險業的未來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其中影響最為深遠的則是儲蓄險轉型。 至於接軌IFRS 17以及ICS 2.0的適用,一方面距今尚有一段時間,二方面方向明確,是屬於長期的政策,雖對保險業的影響甚大,卻是漸進式的。 隨著時間的演進,保險公司的銷售模式及消費者的觀念都會慢慢適應儲蓄險中拉高的保障成分,亦可說是未來消費者在選購此類商品,所要考慮的不僅是回報率而已,包含的是消費者對於保障與儲蓄的認知。

  3. 2020年1月1日 · 美國內布拉斯加州立大學精算碩士. 美國精算師學會正會員. 經歷: 中國海康人壽總經理. 中泰人壽總經理. 南山人壽副總經理. 馬君碩期望,全球人壽能夠成為一個「科技+人」的保險公司。 他認為,科技始終來自人性,只是一種推向更有效率的手段,端看如何藉由科技來與客戶溝通,讓營運更高效,這就需要將科技用在行銷流程的痛點上。 二 一九年臺灣保險業的變化,主要呈現在金融監理端的強化,整體而言是在穩健中求進步的,全球人壽總經理馬君碩指出,大體上有以下5大面向: 1.資本強化:在新的會計公報、金融潮流等影響下,保險公司的資產負債表仍然有待強化,因此主管機關要求各保險公司的資本適足率、淨值比,或者是要求在盈餘分配時優先充實資本金,都是為了優化保險公司體質,以面對未來的挑戰。

  4. 2018年5月1日 · 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專任副教授. 本期專欄我認為有一關鍵議題值得討論——「保險業是否該重新認識他的年輕客戶 」這是在數位金融時代,以及進入金融科技時代的當口,保險業者必須要重視的未來關鍵課題。 比較需要擔憂的是,目前金融業的經營者絕大多數都不是年輕人,他們距離年輕已有一段距離,過去他們在養成教育或是成為主管的過程中,面對的都是現在已經很成熟的客戶群體,再隨著成為主管,圍繞在他們身邊的人,也都是跟他們差不多的人。 就好比在職場中,30歲進入公司從基層開始做起、35歲當上了基層主管、40歲坐上了部門經理、45歲可能當上協理或副總經理,到了50歲時掌握了公司很多的決策權,身邊的人基本上都沒有換,共同決策者幾乎都是同一群人,但是面對的客戶卻是一直改變。 決策者看不到下一個世代的樣貌.

  5. 2020年6月1日 · 我從創立保險行銷集團之初,為的就是提升世界華人金融保險從業人員的專業素養、形象及社會地位,為此有了《Advisers財務顧問》雜誌與諸多書籍版品、有了國際認證財務顧問師RFC與認證退休規劃師ChRP等資格課程、有了國際龍獎IDA與CIA500世界華人保險500強團隊等榮譽獎項,綜觀之下應該是沒有偏離初心的,真是何其有幸。 現在試問你,還記得自己的入行初衷嗎? 現在你前進的目標是否還與當初相同? 君子立恆志,小人恆立志,唯有擁有一個值得追求的終極目標,才能突破難關,推動自己成為自己理想的模樣,當自己人生的老闆。

  6. 2021年6月1日 · 郭莉芳發現許多民眾設定理財目標時,通常是隨著時間推移設定,例如工作一段時間後想買車、買車後考慮買房或結婚,結婚生子後需要子女教育費用,往往50歲時,才想到自己60歲退休的事,然而那時手邊沒太多錢,時間也離退休年紀不遠了。 「圓夢基金該同步準備,也就是理財並進法。 」郭莉芳建議,不要先存到買車基金後,再來存買屋或退休基金。 舉例來說,過去有不少調查指出,臺灣人覺得退休必須準備1,200萬元才夠,若50歲開始準備至60歲,一個月必須拿出10萬元,難度太高;若提早至25歲開始,則每月可降至2萬8,000元左右。 「早點準備退休基金絕對不是壞事。 」郭莉芳表示。 當客戶目標確定後,財務顧問們就可以陪伴客戶進入一趟財富自由的旅程了! 更多內容請見《Advisers財務顧問》雜誌第386期.

  7. 2020年10月1日 · 張奇仁非常樂見夥伴成為一位獨立的業務主管,並以正向的態度來看待這件事,因為夥伴獨立就代表培育成功;而夥伴可以出去成處,其餘的夥伴就會看到這條路是行得通的,就會有更多人才願意為你所用,如此單位的氛圍是進取的,團結心也就更強。 張奇仁便是從仿效許月霞經理培育新人作法開始作起,最後學會了組織發展之道。 此外,分析單位何以長久,「培育人才」及「敢放權」是重點,主管要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並願意付出,投入度也很重要。 如果連主管都願意投入業務人員的經營,協助夥伴安身立命賺到錢,而非只要求績效,這個團隊的發展就能可長可久。 因此,張奇仁一直提醒自己要跟市場接軌,要跟夥伴有共同的語言,業務夥伴才聽得下去,他們會覺得你跟他們是在同一個頻道上,而非主管說一套,夥伴做的是另外一套。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