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 以法學為特色和優勢,兼有文學、歷史學、哲學、經濟學、管理學、 教育學、理學、工學等學科的「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

      • 中國政法大學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是一所以法學為特色和優勢,兼有文學、歷史學、哲學、經濟學、管理學、 教育學、理學、工學等學科的「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2011計 劃」和「111計劃」 (高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重點 建設高校、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直屬於國家教育部,正致力於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
      studyinchina.hk/course/china-university-of-political-science-and-law/
  1. 2024年5月20日 · 中國政法大學 (英語: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縮寫:CUPL),官方簡稱為 法大 [2] ,位於北京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直屬,教育部與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建 [3] 的政法類高等院校,「 211工程 」中唯一的政法類高校,「 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 」,「 2011計劃 」和「 111計劃 」(高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重點建設高校,國家「 雙一流 」建設高校。

  2. 中国政法大学(英语: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缩写:CUPL),官方简称为法大 [2],位于北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教育部与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建 [3] 的政法类高等院校,“211工程”中唯一的政法类高校,“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

    • 概览
    • 历史沿革
    • 学术研究
    • 知名校友
    • 合作交流
    • 文化传统

    中国北京市境内公办高校

    中国政法大学(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简称“法大”,位于北京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由教育部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建, [1]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38]“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入选“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2011计划”“111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为“立格联盟”“全球法学院联盟”“内地与港澳法学教育联盟”成员,是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被誉为“中国法学教育的最高学府”。

    学校前身是1952年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四校的法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组合而成的北京政法学院。1954年,学校迁址至学院路;1960年成为国家确定的全国重点大学;“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停办,1978年复办;1983年,北京政法学院与中央政法干校合并,组建成立中国政法大学;1985年学校开辟昌平校区。

    截至2023年1月,中国政法大学设有海淀区学院路和昌平区府学路两个校区;设有19个教学单位、开设26个本科专业;拥有39个博士学位授权点、76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1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和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教学科研岗教师1194人,在校生18143人。

    •建国初期

    1952年,刚刚迈入法制建设和政权建设轨道的新中国迫切需要大量新型高级政法人才,迫切需要大力推进新型高等法学教育向着体系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已有48年历史的北京大学法律系和清华大学政治系,燕京大学法律系、政治系和辅仁大学社会学系合并组建后诞生了中国政法大学的前身——北京政法学院。最初的校舍则坐落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发源地——北大红楼。

    1952年11月23日,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了“北京政法学院”校名,周恩来总理签发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令,任命著名法学家、政治学家钱端升为院长。11月24日,北京政法学院成立典礼在北京大学礼堂举行。以钱端升、雷洁琼、芮沐、王铁崖、费青、吴恩裕、曾炳钧、龚祥瑞、楼邦彦、黄觉非、严景耀、张锡彤、徐敦璋、汪瑄、阴法鲁、杜汝楫、朱奇武、程筱鹤、余叔通、张国华为代表的一大批学术名家大师汇集学校执掌教鞭,为新中国的法制建设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人才,铸就了北京政法学院起步期的辉煌。学校因此迎来了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期。

    1953年12月,地处北京西郊的学院路41号院(即现今的北京西土城路25号)建成,师生员工陆续由沙滩红楼迁往学院路新校址。1954年,学院由成立时的受高教部和华北行政委员会的双重领导改为由司法部领导。1958年,北京政法学院下放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后,财务领导关系由司法部转移到北京市财政局,1959年划归北京市教育局。 [3]1960年,北京政法学院被国务院列为64所全国重点大学之一。1965年,学校改由最高人民法院领导。1970年,学校因“文化大革命”停办。

    •改革开放

    1978年8月5日,中央正式宣布复办北京政法学院。1979年秋,北京政法学院面向全国恢复招生。 [4]1981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部、公安部联合向中央提交《关于迅速筹建中国政法大学、恢复公安学院和迁建中央政法干部学校的请示报告》,提出以现有的某所重点大学为基础,调进一批优秀教师,另选校址,建设“中国政法大学”,并将其列为“全国重点大学”。自此,司法部进行筹备,准备成立“中国政法大学”。

    科研平台

    截至2023年1月,学校有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1个,国家高端智库培育单位、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1个(人权研究院),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教育部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教育部教师法治教育研究中心、北京教育法治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直接联系单位1个,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中国政法大学基地1个,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1个,与最高人民检察院等省部级以上国家机关共建高层次研究基地9个;另有比较法学研究院、法与经济学研究院、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研究所等重要研究机构9个,新型研究机构12个。

    科研成果

    •项目经费 2006年,学校承担中国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国有资产法律保护机制研究》课题。同年,学校《法治背景下的社会预警机制和应急管理体系研究》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 2016年,学校共计承担科研项目394项,全年累计科研经费13977.55万元。 •论文著作 2015年,学校教师共发表论文1286篇,出版学术著作167部,获得省部级及以上优秀成果奖7项,其中,教育部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7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 2016年,学校教师共发表论文1116篇,出版学术著作242部,获得省部级及以上优秀成果奖10项,其中,北京市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7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获得第六届钱端升法学研究成果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 •国家立法方面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22年12月,本校图书馆拥有的纸质文献资源约271.34万册,电子图书 241 万册、电子期刊125万册;可供师生检索与利用的电子资源有几十种。 常用的中外文电子资源主要有: 电子图书:超星数字图书馆;中华数字书苑;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资源数据库;鼎秀古籍全文检索平台;JSTOR电子书等。 全文期刊:中国知网CNKI系列;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数据库;超星期刊;台湾学术文献数据库(人社版);JSTOR西文过刊库; EBSCO数据库等。 多媒体类数据库:新东方多媒体学习库;天脉(TVMVDB)电视新闻资讯教研数据库。 法学类数据库:Westlaw Classic数据库、Hein Online数据库、Lexis Advance法律资料库、Beck-Online法律数据库、Kluwer Arbitration仲裁库、日本法律数据库TKC-law library、元照月旦法学知识库、北大法宝(中国法律检索系统)、德古意特德语法学电子书等。 •学术期刊

    自建校以来,学校为全国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公安机关、纪检监察、司法行政以及其他党政国家机关输送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在2002年3月中央授予的首届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法官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检察官职衔的获得者中,该校分别有7人和6人获此荣誉。

    截至2023年1月,学校每年通过各类合作交流项目派出千余名师生赴境外交流学习,聘请数百名长短期中国外国专家来校讲学。学校先后与55个国家和地区的290所知名大学、科研机构和国际组织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加入全球法学院联盟、欧亚太平洋联盟、中国-中东欧国家高校联合会、亚洲法律学会等国际团体,发起成立内地与港澳法学教育联盟。学校中欧法学院,是中国政府和欧盟在法学教育领域最大的合作项目。学校与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合作举办国际法专业双硕士学位项目,搭建了中外合作办学中美法学教育的高端平台。学校先后在英国、罗马尼亚、巴巴多斯共建3所海外孔子学院。

    形象标识

    •校名 中国政法大学前身“北京政法学院”校名由毛泽东主席于1952年题写。后学校更名,邓小平为学校题写了“中国政法大学”校名。 •校徽 中国政法大学校徽的整体图形为学校的中英文名称环绕橄榄枝托起的正义剑和天平,中文为邓小平题写的“中国政法大学”。 整体色调为紫禁红,与白色背景交错相间。紫禁红代表着热情、向上以及一种催人奋进的力量,同时也是中国法官袍的前襟配色。 外圆圈内上方是邓小平同志亲笔为该校题写的汉字校名,下方为英文校名。 标志的主体部分由天平组成,天平的支撑部分被替换为尖顶圈底的剑形图案,既似捍卫公平、正义、法治的宝剑,又似开启知识大门、通往法学最高殿堂的钥匙。 宝剑剑柄上的数字“1952”代表了学校的成立时间,天平四周围绕的橄榄枝则寓意和平、友爱。 •校旗 中国政法大学校旗为紫禁红旗面,旗面正中为白色中英文校名及校徽,中文为邓小平题写的“中国政法大学”。标准规格为192厘米长、128厘米宽。 •标识色

    精神文化

    •校训 “厚德、明法、格物、致公”是中国政法大学的八字校训。“厚德”强调为人, “明法”强调为事的规矩、法度,“格物”强调为学,而“致公”强调做人、为事。 “厚德”源自《易经》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在培养师生优良的公民道德、职业道德、政治道德,增厚美德,容载万物。这是人文精神的凸显。 “明法”取自《管子·明法》,意求师生学法、懂法、守法、护法、用法,以法治天下、建设法治中国为己任。这是法治精神的体现。 “格物”出自《礼记·大学》的“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意促师生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有科学的思维和理性。这是科学精神的写照。 “致公”取法于《礼记·礼运》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此处“致”从“至”,“致公”也为“至公”,出自《管子·形势解》的“风雨至公而无私,所行无常乡”,意为师生要坚持和弘扬公平正义的价值观,有仁爱亲民,献身公益,服务公众的社会责任感,是公共精神的张扬。 •法大精神 即“法治天下,公平正义”的法治精神,“以人为本,尊重人权”的人文精神;“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学术精神;“艰苦奋斗,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而不同、和谐发展”的团队精神。 •校花 中国政法大学的校花是玉兰花,取其圣洁纯净,庄严清澈,凌寒馨香的特质,象征着中国政法大学法学的严肃和人文等学科的温馨,各种学科相辅相成。 •校歌

  3. 中國政法大學(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簡稱“法大”,位於北京市,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由教育部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建,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入選“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2011

  4. 中国政法大学是所以法学学科为特色和优势,兼有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历史学、哲学、教育学、理学、工学等学科的“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2011计划”和“111计划”(高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重点建设高校 ...

  5.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纪委三次全会部署,推动纪检监察学科高质量发展,中国纪检监察协会决定组建纪检监察... 甘藏春主讲“中国政法大学习近平法治思想名家讲坛”第五讲. 6月6日,由我校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院主办的“中国政法大学习近平法治思想名家讲坛 ...

  6. 中国政法大学是所以法学学科为特色和优势,兼有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历史学、哲学、教育学、理学、工学等学科的“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2011计划”和“111计划”(高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重点建设高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