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3年8月12日 · 他在這本書 裡面主張過度接收新聞可能會讓我們抓錯重點錯估風險導致我們的思考不夠深入 ,甚至會損害我們的判斷力。 他透過這本書批評了新聞的產生與消費行為他也提出了如何在充斥著各種資訊的世界中 找到自我,如何在這個和我們大腦原始設計完全相反的世界裡,避免陷入資訊超載的困境 。 他也鼓勵我們要有選擇性地消費資訊,尤其是新聞,這樣才可以讓我們的思考更加清晰 、想法更有價值,進一步做出更聰明的決策。 我認為,這是一本引人深思的書籍,也是一本會徹底改變你看待新聞識讀的書。 作者用一 種嶄新的視角,搭配上許多科學研究的佐證,讓我們重新認識這個很多人已經習以為常的 習慣——看新聞。 引用這本書中我最喜歡的一句話:「克制新聞消費並不意味著痛苦捨棄 。

  2. 2023年8月21日 · 新聞之於心靈正如糖之餘身體. 現在的新聞大部分都不是在講重要的事情儘管有篇幅或是被報導的時間也很短因為真正重要的事情無法引起一般大眾的興趣也就無法獲取大家的注意力代表沒有賺頭大部分人要的是短篇刺激能夠撩起你無趣生活漣漪的內容像那些美味的甜點一樣總是讓人無法抗拒想要一口接著一口。...

  3. 2020年3月4日 · 洛斯布里傑在杜伯里網站上發現的文章列出了他對反對消費某種東西的最重要論點而那偏偏是眼前這些專業人士日復一日在生產的新聞措手不及的杜伯里吞下原本為了要介紹思考的藝術而練得滾瓜爛熟希望聽起來令人信服且擬得很漂亮的句子開始闡述自己為何鼓吹人們少看新聞的種種觀點。 四小時後,杜伯里網站文章的精簡版〈新聞對你有害〉(News is bad for you.)一文被刊登在《衛報》網站上,在最短的時間內累積了450則讀者留言(網站的留言上限),並成了當年年度點閱率最高的新聞文章之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拒看新聞的生活藝術:不看新聞卻又能夠掌控資訊流》一書便奠基在該篇文章之上,並更深入、廣泛地含括了更多論點與內容,像是:

  4. 2016年10月28日 · 為Huffington Post郵報撰文的作家Danny Rubin在博客上寫了9點為什麼新聞對你有好處的文章好處包括發展一個批判心態成為一個知情的公民以及在緊急情況下保持我們的安全。 不要視我如恐龍般,我毫不掩飾地宣佈我每天總是手不離的抓著西雅圖時報、紐約時報和今日美國(The Seattle Times, New York Times and USA Today)。 只要能跟上世界和你周圍環境的變化,即使是從手機上得到消息也沒關係。 新聞如同教學工具. 我用新聞來撫養孩子。 他們變得更加優秀,這絕不是在開玩笑。 在我長子叛逆的少年期,無論我如何有禮地、粗暴地或懇求地說話,他都不會聽我的,所以我用新聞作為武器。 「如果你不信我說的,那就去看報紙。 」我會拿報紙讓他自己去翻閱。

    • Bonnie Zhou
    • 傾向信自己不受影響 信他人受影響
    • 民調反映典型第三人效應
    • 與社交媒體使用的關係
    • 留意「高估媒體影響以至過度反應」傾向

    有趣的是,無論虛假資訊的實際影響是什麼,人們很可能傾向相信自己不會太受其影響,但卻同時相信別人會受到影響。在傳播研究中,這叫做「第三人效應」現象:當人們被問到自己會否受媒體內容影響時,很多人都傾向說「不會」;但當人們被問到社會上其他人會否受同樣的媒體內容影響時,很多人都傾向說「會」。第三人效應源於人們有維護自我形象的意識,覺得別人比自己更容易受到媒體影響,可以令自己感覺良好一些。所以,以往也有學者進行研究,如果談及的是一些正面的媒體影響時,例如會否受戒煙廣告影響而真的開始戒煙,人們就很可能反過來指自己比他人更受影響了。 第三人效應現象在傳播研究中有其獨特的重要性。它顯示,當人們看到某些媒體內容時,他們在態度或行為上作出的反應,不一定源於他們接受了內容。只要人們認為其他人會受內容影響,人們就有...

    以上談的是理論和文獻,到底香港市民如何評估假新聞對自己以及對社會的影響?第三人效應是否存在?中文大學傳播與民意調查中心在今年6月進行了一個電話調查,共訪問了1014人,其中就問到相關問題。如表1顯示,只有20%左右的被訪者認為虛假資訊對自己有頗大或非常大的影響,28%左右的被訪者認為虛假資訊對自己的家人有頗大或非常大的影響,但跳出了自己身邊的範圍的話,48%的被訪者認為虛假資訊對一般香港市民有頗大或非常大的影響,約54%認為虛假資訊對整個香港社會有頗大或非常大的影響。這是很典型的第三人效應現象。

    我們可以進一步分析,到底市民對虛假資訊的影響之評估,跟媒體使用有什麼關係?虛假資訊成為眾人關注的現象,跟社交媒體的發展有頗大的關係。社交媒體使資訊高速傳播,而其普及化亦弱化了傳統專業媒體的守門人角色,這些都是虛假資訊被廣泛傳播的媒體科技條件,所以我們特別關心社交媒體使用會否左右市民如何評估虛假資訊的影響。 從表2可見,在沒有或很少於facebook或Instagram等社交媒體看時事資訊的市民當中,12.4%認為虛假資訊對自己有頗大或非常大的影響,但在間中或經常於社交媒體看時事資訊的人之中,有22.1%認為虛假資訊對自己有頗大或非常大的影響,百分比高出很多,兩者的差異也達至統計學上的顯著程度。同樣,間中或經常在WhatsApp看時事資訊的人,也顯著地比沒有或很少在WhatsApp看時事資訊的...

    人們對虛假資訊的影響的評估不一定準確,但第三人效應要求我們面對一個矛盾現象:當大部分人都覺得自己不受影響,但同時大部分人又覺得其他人會受到很大影響時,要不就是人們遠遠低估了自己受影響的程度,要不就是人們高估了其他人受影響的程度。同時,人們對虛假資訊會否影響整個香港社會的評估,似乎是跟與虛假資訊的實際接觸並無關係的,這也帶出這判斷背後有何基礎的問題。 誠然,我們不能完全忽視虛假資訊對人及社會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但傳播心理學者也指出,人們往往有高估媒體影響,以至作出過度反應的傾向。在討論虛假資訊和假新聞的問題時,這點也是值得留意的。

  5. 【本集說書】 如果只能給你一個建議就讓你活出更好的人生我的建議會是:「不要讀新聞」。 為什麼呢? 因為讀新聞帶給你的壞處遠遠大於你以為能夠獲得的好處而且這些壞處恐怕比你想像的還要嚴重許多今天要分享的這本書是拒看新聞的生活藝術》,原來不讀新聞的人生會更美好。 博客來 25 元優惠券:https://activity.books.com.tw/crosscat/show/A00000046518. 📝部落格文字版: 《拒看新聞的生活藝術》讀後心得:為什麼你不該讀新聞? https://readingoutpost.com/stop-reading-news/ 📚傳送門:訂閱電子報、追蹤社群平台、業配清單、與我聯絡. https://readingoutpost.com/bio.

  6. 2018年4月26日 ·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政治人物多來自政治系嗎? 政治系成為政治人物的比例高嗎? 根據統計結果政治系雖然與政治確實有一定的連結但似乎你以後要出來選嗎這句話拿去問法律系還更加適合作者徐子堯政治大學政治所碩士對於許多與我一樣主修政治科學的學生們而言最常被問到的問題就是:「你念政治喔? 那你以後要出來選嗎? 」而我也相信這不單單是我一個人的問題,肯定也是廣大念政治相關科系同胞的問題。 難道政治系就等於從政嗎? 於是乎就來用過去所學,回答看看這個問題吧! 政治人物多來自政治系嗎? 政治系成為政治人物的比例高嗎? 根據統計結果,政治系雖然與政治確實有一定的連結,但似乎「你以後要出來選嗎」這句話,拿去問法律系還更加適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