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其他人也問了

  2. 從眾 (conformity) 是指個人或群體中的少數在想像或者真實存在的群體壓力 1 下,放棄原有的態度,改變自己的行為或意見使其與多數人相一致的行為。.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行為產生,是因為當個體態度與群體不一致時,個體會需要承受較大的心理壓力,此時從眾 ...

  3. 2021年4月18日 · 一:偏見的本質和作用. 偏見是對一個群體及成員負面的預先判斷,是一種態度。. 刻板印象是一種概括性的看法,是一種信念(可變化),差異敏感性或多元世界中的文化覺知。. 歧視是一種負面行為。. 其根源在於偏見。. 種族歧視和性別歧視是制度上 ...

  4. 2024年5月24日 · 從眾效應是什麼? 從眾效應是一種心理現象,人們主要因為其他人正在做某件事,而不是根據自己的信仰來做這件事,他們可能會忽視或壓制自己的信仰。

  5. 從眾 或 從眾行為 (英語:Conformity)是一種社會、信念、態度跟隨群體規範的行為 [1] 。 規範即是內在、不明文規定,由一般個人組成的群體組成,他們可互相影響。 從眾的趨勢可由小群體到社會及全部人,可能產生不自覺的微妙影響,或直接及明顯的 社會壓力 。 從眾行為可被個人或他人執行。 例人們傾向於在吃東西、看電視甚至單獨時跟隨社會規範。 同儕壓力 亦有一定的影響。 通常的話,人們從眾是為了集體感,而這個集體感可以讓他們安心,而他們從眾的目標大多都是與他們擁有相似年齡,文化,宗教,又或者教育環境的人。 這是通常被稱之為 團體迷思 ,即一種自我欺騙的思想,強制自己同意,並符合從眾目標的 價值觀 和道德觀,且忽略了所採取舉動的真實性。 害怕承擔由於不合群,而導致的 社會排斥 。

  6. 2021年6月9日 · 社會心理學的研究分析,指出人們之所以選擇「從眾 (Conformity)」,可歸因於兩種不同的深層需求: 「追求正確」和「獲得接納」 。 為了追求正確. 想像你在百貨公司裡購物,突然間警鈴響起,但視野所及絲毫沒有冒煙跡象,這時你會覺得大樓失火,緊張地拔腿狂奔? 或認為只警報器誤觸碰,悠哉地繼續逛街? 又或者網路媒體報導,COVID-19...

  7. 2020年5月21日 · 從眾現象是個人由於真實的或臆想的群體心理壓力在認知或行動上下由自主地趨向於跟多數人相一致的現象。從眾是在群體影響下放棄個人意見而與大家保持一致的社會心理行為。

  8. 2017年10月29日 · 值得注意的是,最近的腦部攝影研究發現,當人們在類似的情況下從眾時, 真的會和所有人產生同樣的看法。 另一方面,科學家也發現,在類似上述實驗的情境下,當人們被要求匿名提供答案時,比較沒有從眾的傾向。